>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营收为零净利过亿 仁会生物的“资本戏法”(组图)

来源:新京报
新三板是个产生“奇迹”的地方。
营收为零净利过亿 仁会生物的“资本戏法”

  新三板是个产生“奇迹”的地方。

  仁会生物,一家连续多个报告期零营收的公司,市值一度达到80亿元,拿下新三板药企市值第二的交椅。

  这有赖于机构投资者的追捧。依靠仍在研发之中的药物,过去半年多时间里,仁会生物完成四次定增,总融资额4亿元。

  与当初承 诺的用途不同,4亿元的募集资金,多数被仁会生物投入了资本市场。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这家没有营收的公司,依靠投资等收益,取得了1亿多元的净利润。

  主营药物研发15年未上市

  近期,新三板挂牌公司仁会生物,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财报。

  今年上半年,位于上海的仁会生物,取得了1.07亿元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14亿元。另外的一个细节是,营业收入一栏的数据为零。

  仁会生物在2015年半年报中解释,这是由公司主营产品谊生泰尚未上市销售所致。谊生泰将是一款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其实,营业收入为零,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仁会生物的业绩报告中。

  2014年年报中,仁会生物的营业收入也为零。2014年8月挂牌新三板时的《公开转让说明书》也显示,公司2012年、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同样为零,两年间仅在其他业务收入中获得了81万元的收入。

  从仁会生物披露的资料显示,现在已是谊生泰进入研发的第15个年头。2000年,谊生泰项目立项,目前尚在国家药品审评中心审评过程中,预计2015年底前取得药品上市全部批文。

  《公开转让说明书》称,谊生泰为中国首个进入生产注册阶段的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且为全球首个全人源结构的GLP1类药物。

  《说明书》还称,未来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将持续增长,中国糖尿病药物治疗市场将呈现巨大的增长潜力。

  9月18日,仁会生物的公司总经理秘书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主营产品目前还处于项目评审阶段,预计2016年上市,但没有更具体的时间表。对于药品上市后的销量问题,该人士表示,公司做过相关预测,但具体数据不方便透露。

  半年募资4亿元

  正是手握这款“前景广阔”的创新药,自挂牌新三板后不到半年时间内,仁会生物已在新三板市场上实施过四次定增,融资金额已超过4亿元。

  中信证券、东方证券等机构投资者纷纷捧场认购。仁会生物市值也一度接近80亿元,成为新三板医药企业市值第二企业。

  一家主营产品还未实质性销售,营业收入连年为负的企业,何以吸引到机构投资者的热捧?

  一位广证恒生新三板的研究人员认为,新三板企业投资估值与主板企业不同,新三板挂牌企业平均存续年限仅为9.9年,远低于主板的13.9年,大部分新三板企业均处于初创期,机构投资者更多是PE思维居多,更多看重公司成长能力。

  有机构预测,虽然主营产品还未实质性销售,但以仁会生物研发费用预测营业收入,并通过市销率估值的方法估算,仁会生物的每股市价为65.442元。

  而从二级市场看,仁会生物股价在今年4月份曾发力大涨,一度接近80元/股。不过截至9月18日收盘,其股价仅为39.34元/股,已经腰斩。

  部分募资被用于认购其他新三板公司

  4次定增募资中,仁会生物称,股票发行旨在募集资金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优化公司财务结构,进而“更好地支持公司产品研发、市场拓展”。

  新京报记者发现,实际情况却并不如此。今年的半年报显示,仁会生物用于研发的费用支出为1957万元,而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的支出则为研发费的4倍,高达8431万元。

  对于剩余的定增募集资金,仁会生物也没有让它闲着。今年的3月9日,仁会生物第四轮定增公布一月后,仁会生物实控人桑会庆向仁会生物提议,股东大会授权公司董事会使用不超过2亿元的自有资金进行对外投资,方向包括但不限于股权投资、理财投资、购买重大资产等。

  此后的3月27日,桑庆会的提议,获得了仁会生物临时股东大会的通过,并将授权投资金额追加到4亿元。

  获得授权后,仁会生物便开始了投资之路。4月3日,新三板挂牌企业一铭软件披露定增方案,仁会生物及其实控人桑会庆、董事左亚军出现在认购对象中,拟分别认购100万股、90万股和10万股。

  除两次出资1960万认购一铭软件的定增外,仁会生物还出资160万认购另一新三板挂牌企业沃捷传媒的定增。

  为了方便投资,仁会生物于4月17日出资1000万元成立了北京水木创融信诚投资中心,主要投资于高速发展的、具有上市潜力、出售或并购价值的新三板挂牌企业。

  一个半月,证券市价减少7000万元

  在一位新三板做市商人士看来,仁会生物可能是新三板挂牌公司中,“赌性”最强的公司。

  仁会生物总经理秘书对新京报表示,公司用于投资的资金是在保证日常经营后的闲置资金,并不是全部的定增募资资金都用于投资。

  2015年半年报显示,仁会生物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加1.14亿元,增长1781%。而这主要系公司利用部分闲置资金投资收益所致。

  今年6月以来,资本市场长时间处于下滑通道。仁会生物在半年报中表示,公司所持用于短期投资和转卖的证券市价严重下跌。

  截至7月16日,公司所持证券市价总额为3.44亿元,较6月底减少6802.48万元。但仁会生物总经理秘书对新京报表示,市价减少并不是市值减少,其中公司也有部分卖出。

  实际上,自1999年成立后的很长时间内,仁会生物一直致力于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并未出现涉足资本市场的情况。

  2012年,实际控制人的变更,成了仁会生物向资本市场进军的契机。2012年12月,仁会生物的实际控制人由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变更为桑会庆。

  由资本大佬操盘

  出生于1964年的桑会庆,是中国资本市场最早的大佬之一。他于1996年3月至2000年2月任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交易部经理。

  在他任职期内,中经开保荐东方电子登陆深交所。中经开总经理姜继增指使桑会庆等人建立老鼠仓,通过连续买卖和自买自卖的手段,不断推高东方电子股票价格,中经开从中非法获利5.5亿余元。

  2012年12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认定桑会庆在1999年4月至2000年担任中经开证券投资部总经理期间,进行了违规自买自卖东方电子股票操作交易,系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但犯罪情节轻微,具有自首情节,决定对桑会庆不起诉。

  《公开转让说明书》披露的简历显示,在2000年至2012年,一直处于“赋闲在家”的状态。

  在得到不起诉的判决后,桑会庆便再度投身资本市场。2011年,桑会庆以1.95亿元受让仁会生物100%股权,并两度增资。在桑会庆入主仁会生物后,三年多的时间里,仁会生物估值增长了20多倍。

  “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且投资巨大,所需要的投资动辄几千万或上亿元。”一新三板做市商人士表示称,对于规模小、利润微薄的制药企业而言,一个善于利用资本市场的实控人,显然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投资,对企业发展来说,利大于弊。

  延伸

  新三板企业的定增“传花”

  同仁会生物将定增募资大量投入证券市场类似,不少新三板公司定增募资都脱离了主业使用范围,将大量资金投向二级市场、新三板、私募股权、高利贷等高风险市场。新三板市场的募资定增,俨然成了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曾有统计显示,在2014年8月25日至2015年8月5日近一年时间里,3000多家新三板挂牌上市公司中,41家公司从新三板募集大量资金后,又将资金投向新三板市场。

  以仁会生物参与定增的一铭软件为例,公司2014年年底账上只有不到15万元现金,但是今年出资100万元认购知新1号证券投资私募资金,出资1000万元参股东电创新。

  知新1号证券为定位投资新三板私募投资基金,除一铭软件外,还包括另外17家新三板企业参与了该基金的认购。

  根据公开资料,知新1号已经投资了国贸酝领、博冠股份、英派瑞、智立医学、圣泉集团等新三板公司。

  长信股份则更是干净利落,董事会直接授权总经理利用公司自有闲置资金不超过1000万元,根据市场情况择机购买股票。

  新三板市场融资太容易,被认为是新三板公司出手如此大方的原因。数据显示,2014年8月25日到2015年8月5日,新三板定增市场异常火爆,一共完成1405次增发,募集资金558亿元。以3000家挂牌公司计算,平均每家公司获得1860万元融资。

  这些从新三板市场融来的钱,部分回到了新三板企业。41家热衷新三板投资的挂牌企业完成的55次投资中,有18次是直接投资新三板公司或拟挂牌新三板公司,另有17次是投资各类新三板基金。

  新京报记者 李春平北京报道
business.sohu.com false 新京报 https://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09/21/content_599177.htm?div=-1 report 5310 新三板是个产生“奇迹”的地方。仁会生物,一家连续多个报告期零营收的公司,市值一度达到80亿元,拿下新三板药企市值第二的交椅。这有赖于机构投资者的追捧。依靠仍在研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