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评论 > 商业评论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制造业回归美国是个伪问题(图)

来源:新京报
  美国无论是“再工业化”也好,“制造业回归”也好,本质上都是实现制造业升级,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琳赛·奥顿斯基撰文《别想当然以为美国制造业回流了》,文章认为,尽管美国一些公司转变了以前将制造业务外 包到其他国家的做法,但并没有证据表明美国制造业回流是普遍趋势,全球供应链依然欣欣向荣,短期内不太可能会改变。

  奥顿斯基的说法,很显然和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也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奥巴马政府在制造业回归上的高调政策相悖。但是,如果仔细读奥顿斯基的文章,的确有严密的逻辑以及数据做支撑。比如,在新增就业的贡献上,奥顿斯基认为制造业回流所带来的就业只占美国新增就业的4.6%;回归企业的数量尽管2014年有300多家, 2013年有210家,2012年是104家,2011年有64家,2010年仅有16家,增加的趋势似乎很明显,但和数量超过25000家外国子公司、全球雇员超过3600万人的美国跨国企业比,这些数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特别是,尽管有一些企业似乎回归美国建立新的工厂,但同时,他们也在海外建立新厂。

  尽管奥顿斯基的文章有理有据,但在我看来,讨论制造业是否回归美国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奥顿斯基也好,奥巴马作为特大政绩吹嘘也好,在“制造业回归”这个问题上都犯了咬文嚼字的错误。应看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奥巴马大力推行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的国策,本质上是检讨美国产业的空心化,及争夺新一轮全球产业革命特别是高端制造业的竞争制高点。

  我们看到,美国方面为了强调制造业的重要性,2009年12月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发展规划》,推动所谓的“制造业回归”。奥巴马的努力,相对过去似乎取得了成效,2011年美国制造业新增23.7万名就业岗位,制造业投资的增速也高于同期美国GDP。但这只是问题表象。表象背后的实质是美国政府看到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心仍然在制造业,制造业将成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奥巴马政府强调“再工业化”,目的是为了保持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方面的领先地位。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美国更是浓墨重彩地规划,2009年出台了《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等,重点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清洁能源、航空产业、电动汽车等产业布局。2012年美国财政年度增加了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并启动先进制造技术公会项目。因此“再工业化”也好,“制造业回归”也好,本质上是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在美国启动“再工业化”的过程中,外界将美国启动“制造业回归”的动机归因于美国制造业成本的下降。比如,近10年来美国制造业人力成本的下降,页岩气革命给美国带来的能源成本的降低,及美元作为全球储备给美国制造业带来的优势竞争力。比如,有人认为,如果考虑到制造业的各种成本,现在在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国高5%,更令人震惊的是:到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3%。到2015年下半年,就多数面向北美消费者的商品而言,在美国低成本州生产将会变得和在中国生产一样经济划算。由此认为,大量的制造业在中国失去成本优势之后而回归美国。其实,这是一种极其肤浅的解读。

  因为不管美国如何节约成本,新兴市场国家的成本比较优势仍然很明显,从全球“产业飘移”的基本规律看,制造业的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和外包仍然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制造”最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品承载的科技含量与创新能力。美国强调制造业回归,是重视制造业的重要性。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学习的,而不是担心产业真的会全部回到美国去。

  马光远(经济学者)
business.sohu.com false 新京报 https://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09/24/content_599750.htm?div=-1 report 2473 美国无论是“再工业化”也好,“制造业回归”也好,本质上都是实现制造业升级,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琳赛·奥顿斯基撰文《别
(责任编辑:田欣鑫) 原标题:制造业回归美国是个伪问题(图)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