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今后的养老规划有望“回到正轨”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的安养问题,无疑是进城务工群体最揪心的事。两年多之前,国家推出了新政策,以公办民营和公建民营等方式,进一步鼓励民办养老机构进入这个领域。然而,最新一期的《半月谈》却发现,类似的新兴市场化养老方式,由于成本高等问题,尚未能被空巢老人接受,致使农村出现了“养老断层”。部分中高龄老人,甚至迫于无奈要重返农田,“务农自养”。

  养老市场化,解决不了中国大多数老人的安养问题,对于研究养老的学者而言,是预料之中的事,因为它没有想清楚钱从何来的问题。中国与养老有关的社会政策,主要可以分为收入维持与日常照料两大类。收入维持是指对退休后各类日常基本开支的保障措施,包括作为主力的各类退休社会保险,辅之以低保、五保等社会救助;日常照料则主要关注老人出现各种失能问题后如何提供照料,主要分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三种类型。对于绝大多数的城乡老人而言,推出不过十几年的各类退休社会保险,相对于他们衣食住行等日常开支而言只够勉力维持,与此同时,中国又不像德国、日本或者韩国那样,有长期照料社会保险来为养老服务埋单。因此,面对在口袋里匀不出一笔余钱购买照料服务的中国老人,养老市场化,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能解决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问题。

  《半月谈》的报道就有不少例子佐证了这个困局:南川区的市场化养老床位,“月平均花费1200元左右,这对于很多农民而言,价格难以接受”,结果整个区的床位空置率达40%。诚然,从统计数字上看,川渝两地是中国老龄化严重的典型地区,并且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它们处于相当落后的西部。可能会有人认为,这些例子只反映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情况。然而,笔者在珠三角的养老研究里,也有类似的发现。在一些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按照大城市的民办养老院配置建成的新机构,由于床位收费过高而无人问津的例子已经不止一个。简单而言,就是养老市场化,只要走出一线大城市,就会很容易触礁。

  有一点笔者特别想谈,就是不应再批评中国老人的观念了,他们留在家里养老的想法,其实和西方老人没有本质区别,这也不属于什么要不得的传统老旧观念,更可能只是衡量得失之后的决定:留在自己村里的老屋里,起码不用交床位费,即使子女不在身边,喊一声也可能找到住在旁边的亲戚和邻居,熟人社区毕竟有各种便利。不去住养老院,有时甚至是智慧的反映。

  应该看到,国家的政策也在与时俱进中。五年前的养老服务“十二五”规划,机构养老被放在一个较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还要重要的位置。但事实上,中国最需要机构养老的往往只是大城市,那些仍活在农村之中、且拥有一定的非正式照料网络的老人,真正需要和想要的是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今年负责拟写“十三五”规划的研究机构,在其调研报告中已经直面了这一问题,不但确认绝大多数中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仍是家庭养老,还承认入住养老机构是老人家“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笔者相信,今后的养老规划有望“回到正轨”,把资源和关注都重新投放到绝大多数中国老人都希望的社区和居家养老之上。(编辑 祝乃娟)

  作者:陈永杰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5-10/22/content_141269.htm?div=-1 report 1400 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的安养问题,无疑是进城务工群体最揪心的事。两年多之前,国家推出了新政策,以公办民营和公建民营等方式,进一步鼓励民办养老机构进入这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