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伊利集团主导的“中美食品智慧谷”颇受关注,这让中国食品企业“走出去”的话题进入公众视野。
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中国食品企业对海外食品领域就表现出了较大的投资热情。据新京 报记者的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交易资金排名靠前的海外食品领域投资、并购案几乎都被乳业、肉业占据,投资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就达6宗。
食品企业“出海热”背后,既有自贸协议等政策推动,也受国内食品生产成本上涨、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
业内专家表示,未来三到五年,中国资本投资海外食品领域的热情依旧高涨。不过,中国食品企业的资本输出速度要远快于食品品牌输出的速度,诸多海外布局瞄准的依旧是国内食品市场。想要实现中国食品真正的“走出去”,还需要一个过程。
热潮
海外投资多集中在肉奶酒领域
今年9月习近平访美时,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和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是15位随行企业家中的2名食品企业代表。伊利和双汇不仅是国内各自领域的行业巨头,还拥有雄厚的海外扩张实力,在国际市场上频频发力。
早在2007年,伊利集团就向埃及出口28.8吨黄油,进行全球化试水。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中,伊利也参与进去,累积知名度。而真正开始发力海外市场始于2013年,伊利先后在新西兰投资大洋洲生产基地,与美国乳企及各大科研院校合作,与意大利最大乳品生产商斯嘉达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成为我国唯一一家同时在美国、欧洲、大洋洲布局的乳企。
同样在2013年,双汇集团以7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最大肉制品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创中美并购史之最。在并购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双汇就对旗下海内外200多家公司进行整合,最终组成万洲国际并在香港上市。万隆曾对媒体表示,2014年中美两个企业经营业绩均创历史最高纪录,“中美企业的合作改变了世界猪肉行业的格局”。
而在酒业海外投资方面,表现最为抢眼的是张裕和青青稞酒。公开资料显示,青青稞酒自2013年以来,先后收购了美国Sundown葡萄酒酒庄及美国葡萄酒生产和销售公司Napa Chiles的100%股权。张裕葡萄酒在2013年收购法国干邑富多酒庄后,又在今年9月收购了西班牙葡萄酒生产商爱欧公爵。爱欧公爵产品远销五大洲的40多个国家,在西班牙以外的市场销量已占到其总销量的55%以上。
上述企业仅是中国食品企业“出海”谋变的一个缩影。新京报记者梳理2013年以来的海外并购案发现,食品领域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乳业、肉业、酒类等领域,且更接近农牧等原材料市场,这一结论也得到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向健军的证实。
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交易资金排名靠前的海外食品领域投资、并购案几乎都被乳业、肉业占据。前十名平均每单投资规模达到97.2亿元,投资规模在50亿元以上的达6宗,超过百亿的有2宗,分别是2013年双汇国际斥资71亿美元(合437亿人民币)收购美国最大肉制品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及2014年光明食品集团收购以色列最大食品供应商特鲁瓦56%股权。
谈及食品领域投资向原材料市场集中的原因,向健军认为,“乳业、肉业、酒类这些细分市场由国产品牌主导,存在具备国际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品牌形象好、资金实力雄厚,有扩张海外市场的需求和实力,进行海外投资的成功率相对更高。”
中国食品领域的海外投资并购在未来三五年内还会保持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中速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再加上国内食品行业增速放缓、竞争日趋激烈、成本上升压力大,食品企业亟须开拓新的市场和生产基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