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中,石墨烯概念无疑是热点题材之一。近年来,稍有风吹草动的利好,石墨烯概念股便有可能集体涨停。实际上,石墨烯被发现之后,一度因为各方面潜在的优异性能被认为是材料界的无冕之王。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则很骨感。《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一
些企业奔着概念炒作而投资石墨烯产业,更有公司反复澄清却被市场不断炒作,资本的狂热可见一斑。但从技术的实际应用到可以量产的具体产品,国内外目前都没有实现实验室之外的突破,石墨烯要真正实现商业运用还任重道远。11月30日,工信部等三部委一纸《关于加快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十余只石墨烯概念股齐齐涨停。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石墨烯早已不是新的热点。这种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被认为是“新材料之王”,一旦石墨烯商业应用实现突破,未来前景难以估量。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在中国的石墨烯概念股公司里,进展较为顺利的目前已经开始有实验性的产品进行生产、测试,但更多上市公司仅仅是宣布欲投资石墨烯相关项目,随后便没了下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李永峰在表示,在石墨烯产业里,炒概念的企业和资金很多,这反而不利于行业发展。“趁着国家当前新的扶持政策,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资本,都应该踏踏实实去做,才有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
石墨烯概念受热捧:德尔未来股价3月飙涨120%
在资本市场的热切关注下,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谋划投资石墨烯项目。刚刚搭上石墨烯快车的德尔未来于今年8月10日发布定增预案,拟募集不超过20亿元用于投资含石墨烯超级锂电池项目,并承诺项目完全达产后可实现年均营业收入10.08亿元,年均净利润1.54亿元。
自今年9月之后,德尔未来股价从不足11元一路飙升至24元,3个月不到的时间股价飙升超过120%,大幅超过同期大盘上涨幅度。
同样因石墨烯概念大涨的还有乐通股份。11月26日之后的三个交易日里,乐通股份连续收获三个涨停。但是乐通股份的石墨烯项目却已经有将近一年没有过消息。公司最早涉及石墨烯是在2013年。当年1月,乐通股份与宁波墨西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墨西)签订协议,双方商定组建合资公司从事石墨烯油墨的研发和生产,计划总投资1亿元,公司的注册资金为3000万元,其中乐通股份以现金出资2400万元,占合资公司80%的股份,乐通股份由此摇身一变成为石墨烯概念股。
不过,自从2013年初提出合资公司之后便没有了下文。直至2014年9月26日,乐通股份发布公告称,决定暂缓成立合资公司,继续观察市场情况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行成立合资公司。
《每日经济新闻》就公司石墨烯项目进行问询,乐通股份在回复记者采访时称,目前对于是否与宁波墨西组建合资公司,还没有进一步的消息,而公司目前正在研发石墨烯相关材料。对于研发相关的进展情况,记者试图获得更多信息,但是乐通股份并没有透露。
实际上,2014年以来,至少有超过10家上市公司都曾宣布将进入石墨烯领域,然而在宣布之后往往都没有了下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资本市场的浮躁让很多企业有了投机取巧来“做局”的机会,很多声称的投资与技术研发合作,往往“只做宣传,没有动作。还没有投资,企业就在股市上大肆宣传要研究石墨烯,市值暴涨,真正的石墨烯研发却不见动作”。
产品概念模糊不清:很多“石墨烯”产品,难与单层挂钩
资本热炒石墨烯概念背后,除了其可能存在的前景,石墨烯及相关产品概念上的混淆,也为炒作提供了便利。从概念上讲,石墨烯是指由碳原子构成的单层片状结构的材料,而石墨烯的超低电阻率、高导热率、高强度等多种“超级”性质,正是石墨烯在单层结构时才能拥有的,很多号称“石墨烯”的产品,却难以和单层挂钩。
博士期间在清华大学主攻石墨烯材料方向的冯红彬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目前国内学界对于石墨烯及相关产品概念的定义比较宽泛,这也是行业内出现众多企业及“石墨烯类”产品的原因。
以市场曾反复炒作的石墨烯电池为例,“充电速度为普通电池的1000倍”、“充电十分钟能跑1000公里”等曾经被认为将是石墨烯电池能带来的突破。然而就目前来言,究竟什么是石墨烯电池都难以定义,也未能看到有进展性研究。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博士刘冠伟甚至直接撰文称“石墨烯电池技术接近于不存在,其噱头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
石墨烯概念股中另一家热点公司华丽家族则在今年陷入了石墨烯手机的争议。其大股东是上海南江集团,拥有宁波墨西科技有限公司股权,而在今年华丽家族又发布了拟定增收购北京墨烯(拥有宁波墨西与重庆墨希股权)控股的预案。公司表示,“2015年,墨烯集团会有批量的订单产生和执行,石墨烯将开始逐步进入各行各业;宁波墨西成立于2012年4月,主营石墨烯及制品研发、生产、批发和应用技术咨询服务,将建立年产千吨级石墨烯生产线。重庆墨希成立于2013年3月,主营石墨烯产品的研制、生产和销售,将建立年产百万平米级石墨烯薄膜生产线。”
对于该两条生产线,该公司在回复记者的采访时表示,尽管公司目前没有直接投资石墨烯项目,但是拟收购的两家公司相关产品已达到规模化生产能力,具体的产能将根据销售订单情况确定。
对于“千吨、百万级”这样的石墨烯量级,一些业内人士却有所质疑。“目前的确有一些打着石墨烯名号的产品可以量产,但是这些产品只能叫类石墨烯产品,甚至是就不是石墨烯产品。比如说石墨烯粉体,多层的粉体现在国内的企业可以量产,但是多层粉体比起单层粉体会丧失一些石墨烯特有的性质。诸如一些公司提出的氧化石墨烯等产品,其实算不上石墨烯,只能叫做碳氧混合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教授告诉记者,“在石墨烯的产品上,企业喊的数字越大,真实性就越难保证,越可能不是真正的单层石墨烯。”
黑龙江省石墨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育群则直接质疑,“单层或者少层数的石墨烯产品,目前还多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主要需求方也是研究机构与学校,购买时都是按克来计算。如果不是类石墨烯产品,而是石墨烯产品,真的能生产出来几百吨,卖给谁去?”
多数项目仍处研究状态:仅掌握生产方法,没有具体产品
被认为是石墨烯概念股领头者的方大碳素(600516,SH)是国内碳素及石墨制品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被认为有实力发展、生产石墨烯产品,并且早于2013年便获得了石墨烯材料的生产专利。在去年石墨烯概念股大涨时,曾有媒体就石墨烯产品采访方大碳素,公司却回应称“石墨烯产品目前还处于研发状态,仅仅是掌握了石墨烯的一种生产方法,并没有具体的产品。股票暴涨只是市场的炒作,产品离市场还远。”记者在方大碳素去年的年报及今年的半年报中,并未发现关于石墨烯的相关项目。对于方大碳素目前相关石墨烯研究进展如何,公司证券办相关人员并未回复。
东旭光电则于去年宣布布局石墨烯产业,公司于2014年6月与北理工签署合作协议,打造“东旭光电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对于公司目前石墨烯产品的投入,公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相关研究还在实验研究阶段,并没有产品投入量产。具体未来如何发展,要看未来研发情况而定。
除了研究中的项目,还有概念股公司目前以投资石墨烯项目为主。烯碳新材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在石墨烯领域的发展定位是“石墨烯产业化平台”公司,即通过“产业服务平台+产业投资基金”的方式,成为石墨烯产业化的枢纽型服务平台公司。据了解,公司目前已经参投了相关石墨烯基地及公司。
资本浮躁影响科研:炒概念的资金太多,不利于行业发展
近两年来,有上市公司已经数次否认涉及到石墨烯相关产品,仍然能在否认两年之后逢石墨烯概念就被热炒而大涨。
从2013年至今,每逢石墨烯概念股大涨,旗下拥有电池子公司的维科精华一次都没落下。更为讽刺的是,该公司自2013年便开始澄清公司没有石墨烯项目,却仍然挡不住股市中的热钱汹涌而来。
早在2013的一轮石墨烯概念暴涨时期,维科精华便曾在短短3日股价上涨25%,当时公司便澄清过旗下业务没有石墨烯项目。
在11月30日跟随石墨烯板块涨停后,维科精华对于其仍然被归入石墨烯概念股有点哭笑不得。公司在回复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已经一直在澄清了,公司真的没有石墨烯相关的项目”。
类似的还有新华锦。早在2014年6月时,上市公司就曾经澄清与石墨烯无关。接受采访时新华锦方面亦表示,相关石墨烯的项目与集团公司有关,上市公司并无相关项目。
一位券商分析师则直言,之所以会出现公司澄清没有相关项目仍被热炒的现象,就是因为看好石墨烯的前景炒概念。“至于多少年才能量产而后商业化,并没有人关心。”
一位石墨行业的业内人士对此也颇为无奈。“每当石墨烯概念热炒的时候,都会有一些不懂产业也不懂股市的大爷大妈来问我,石墨烯这个东西好不好?我只能告诉他们未来的前景肯定好,但是什么时候能量产、商业化并有公司以此为主营业务,真说不准。”
李永峰认为,资本的浮躁甚至带入到了研究中。“现在进入石墨烯行业的企业和资金都比较多,这是好事。但是,现在炒概念的企业与资金也很多,反而不利于行业发展。趁着国家当前新的扶持政策,资本应该挑真正有所发展的去做,才有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
多方面技术难以突破 石墨烯电池名不副实
每日经济新闻实习记者 冯彪 记者 师烨东
11月26日,华为的一款手机上市前,消息称该手机使用了石墨烯电池。受此影响,当日石墨烯概念股领涨大盘。
尽管随后华为证实手机并未使用石墨烯电池,但资本市场对于石墨烯电池仍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但不少学者认为,目前多方面技术难以突破,真正的石墨烯还是一种处于实验室的产物,其实现量产仍然遥遥无期。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博士刘冠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首先如何定义石墨烯电池就存在分歧:“电极材料中添加了石墨烯材料就定义为石墨烯电池存在误导。关于石墨烯电池的新闻都仅限于一些皮毛的报道,连电池的结构和反应机理示意图都没有,也缺乏具体的能量密度、电压、循环寿命等具体技术参数。对于电池工业来说,没有这些信息,报道出来的新闻缺乏最基本的可信度,虚假夸大宣传的可能性极大。”
石墨烯电池“名不副实”
鉴于石墨烯可能存在的突出性能,近年来关于石墨烯应用的消息总能引发关注。这其中最出风头的,还是石墨烯电池。但这却很难得到业内却人士的认可。刘冠伟认为,石墨烯可以做导电剂,促进锂电池快充放,理论上能提高倍率性能,但若分散工艺不到位,混料不均,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石墨烯的成本过高、在锂电池中工艺特性不兼容等问题,使得"石墨烯电池"这个技术接近于不存在,其噱头意义远大于实用价值。”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李永峰同样持质疑态度。他认为,目前石墨烯在电池上的应用,主要是和硅结合在电池负极里面代替原来的石墨,这样可以提升电池的整体容量和充电速度,但性能提升效果有限,网上传言颠覆式提升并不太现实。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提及,石墨烯表面特性受化学状态影响巨大,批次稳定性、循环寿命等问题也比较难以满足锂电池生产的细致要求。
此前网上曾有消息称比亚迪公司也正在研究石墨烯在锂电池上的应用,但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比亚迪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比亚迪的电池目前仍是运用磷酸铁锰锂,并没有用到石墨烯。
尽管目前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所谓的石墨烯电池只是炒作,但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朱宏伟看来,说技术完全不存在也过于绝对,“随着技术和工艺成熟,通过石墨烯来提升电池性能未来是可以实现的”。
高端技术仍在实验室内
实际上,不仅是石墨烯电池,石墨烯的许多优质性能及产品目前还难以在实验室之外的地方展现,而相关产品的批量化生产更是遥遥无期。
概念上讲,石墨烯是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二维材料,意味着真正的石墨烯是单层的,仅有一个原子的厚度,是目前已知的最薄的一种材料。正是在单层的条件下,石墨烯才具备多重让人惊喜的属性。比如在纳米级别上,其强度是钢铁的20倍,但同时具有20%拉伸不断裂的柔性;它几乎是完全透明的,只吸收2.3%的光;导热系数高达5300W/m·K,高于碳纳米管和金刚石,常温下其电子迁移率超过15000 cm2/V·s。这些优异的性质,被认为是石墨烯可以颠覆很多产业的原因。
尽管其在下游应用上有可见的产品,但是中信建投的报告同样显示,具备优异性质的产品何时能走出实验室仍然是未知数。例如石墨烯作为透明导电膜使用时,其工业产品的制备便存在一定的瓶颈,使得产品中石墨烯原油的电导率低等特性无法发挥;石墨烯替代硅应用于用于高性能集成电路和新型纳米电子器件中,也由于单层石墨烯没有带隙,无法实现逻辑电路必需的晶体管开关功能,工艺复杂性程度大幅提高,在微电子领域广泛使用还有待时日。
朱宏伟表示:“目前石墨烯应用比较成熟的领域多集中在中低端添加石墨烯类物质的产品,真正能够显示石墨烯特殊性能的高端应用尚在实验室之中,短期内批量生产和商用还有困难。”
替代品价格仍高高在上 单层石墨烯商用遥遥无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师烨东 实习记者 冯彪
最近,三部委发文力挺石墨烯成为先导产业,一些公司亦宣布已经可以量产石墨烯,甚至成本已经可以低至3元/克,一时间国内石墨烯产业发展似乎已然“风光无限好”。
然而,宣布量产的石墨烯手机等产品迟迟见不到“真身”,多位业内人士对此产生质疑。一些宣布可以被量产并应用于诸如锂电池等产品中的石墨烯类物质,价格却都是可替代物30倍左右,被认为并无商业价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程群峰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单层石墨烯的各种优异性能,还仅仅只能在实验室体现出来,石墨烯何时能真正量产以及低成本量产后的商业化,目前仍然看不到方向。
量产“石墨烯”依然很贵
数年前,石墨烯的价格曾高达每克5000元,远超黄金价格。近年来,有一些企业宣称实现了量产,石墨烯价格甚至下降到每克3~5元。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李永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宣称已经实现量产的石墨烯并非真正单层的石墨烯,而大多是晶格缺陷较高、多层堆叠的石墨烯类产品,只能保持石墨烯部分特性。
程群峰表示,目前科研单位做研究用的、品质好一点的氧化石墨烯,价格都在每克上千元左右,而真正单层石墨烯的价格仍然是每克数千元甚至数万元。
按此价格来对比此前在市场上反复被热炒的石墨烯电池,锂离子电池里用的石墨电极和导电炭黑价格在每吨10万元左右,根本没有可比性。
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博士刘冠伟看来,即便是实现量产的所谓“石墨烯”,其对于锂电池来说成本也仍然也高到没有商用价值。“且不说石墨烯作为负极究竟是否能实现,即便低成本的材料可以做替代用,每克3元,意味着每吨300万元,相比石墨价格仍然高出30倍。”
石墨烯类材料亦被认为未来有可能成为电子触摸屏导电膜的材料。目前手机、平板等消费电子触摸屏导电膜的主流材料仍然是ITO,中信建投在一份报告中显示,ITO普遍的报价200~300元/平方米,国产最低价格也能达到80~ 100元/平方米,常州二维碳素提供的石墨烯价格在300元/平方米以上,而业内普遍认为成本降到100元/平方米才能有竞争力。
商业化方向仍不明确
价格之外,无论是类石墨烯产品还是真正的单层石墨烯,其未来应用方向目前并不明朗。
程群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一些厂家宣称可以量产百吨级别的石墨烯,其实量产出来的是氧化石墨烯。“目前品质好的石墨烯与氧化石墨烯,主要是院校及机构做科研用,消费量十分有限;至于还有哪里能用到氧化石墨烯,目前并不明确。”
在程群峰看来,对于石墨烯的应用,目前能看到两个方向,第一个是军工航天等需要的高精尖技术产品,但是这类产品往往并不需要量产,难以形成大规模商业应用;其次是诸如轮胎等一些低端产品中的辅助材料,但是添加的往往都是石墨烯类产品,并非真正的石墨烯。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朱宏伟同样认为,石墨烯在高端产品上的应用还是个世界性难题,“原来硅、塑料等材料都是上百年才应用成熟。石墨烯从发现到目前不过短短10来年时间,成熟的制备技术还很漫长。现在一些企业如果想通过石墨烯商用盈利,我认为短期根本不可能。”
“之前国内许多科研机构研究碳纳米管,但是20多年过去了,都没有实现商业化突破。石墨烯的商业化应用也应该做好心理准备,真正单层石墨烯颠覆性的商业化生产应用,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有实现的可能。”程群峰说。
低端材料无技术含量 石墨烯应做高端应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师烨东
在资本市场热炒数年石墨烯之后,政府部门终于开始出手。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也共同发文力挺行业发展,将其提升到“先导产业”的高度。资本市场上石墨烯更是颇受追捧,相关概念股频繁涨停。
石墨烯到底何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我国目前的石墨烯产业发展具有的优势和未来的挑战有哪些?下一步促进产业发展又将如何着力?
带着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称NBD)采访了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石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荣华、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袁国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李永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刘冠伟等数位专家学者。
石墨烯将成先导产业
NBD:工信部等部委为何选中石墨烯作为先导产业?
袁国辉:石墨烯作为一种新材料,有很多潜在的功能和应用。尽管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但是如果未来技术能有突破,市场规模将难以限量。现在工信部等提出“把石墨烯产业打造成先导产业”,体现了国家看好其未来在多个领域能产生的效益。我认为这是政府对产业的战略性考虑,出台扶持文件能够对我国的石墨烯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刘冠伟:长久以来,“中国制造”都被贴上“大而不强”的标签。现在政府扶持石墨烯产业,我觉得出发点是希望把制造业和材料品质有所提升。但是扶持产业应该在哪里发力,我觉得很多细节还有待商榷。
NBD:当前,我国的石墨烯产业发展有哪些优势及劣势?
刘荣华:目前石墨烯的主要制备方式是利用天然石墨,我国的石墨资源储存丰富,这是第一个优势。其次,我国的市场规模大,现在企业投资也非常积极,资本也很充足。
李永峰:石墨矿资源相对丰富,研究人员众多,政府现在也有不小的扶持力度,这都是我们产业发展的优势。但是劣势就是整个业内都很浮躁,炒石墨烯概念的企业与资本比较多,反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
建议瞄准高端市场
NBD:推进石墨烯量产和商业化运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难点?
刘荣华:目前石墨烯制备工艺还不成熟,这导致产品性能不稳定,而且成本下不去。另外,我认为当前石墨烯在产业下游对接方面也存在问题。现在做石墨烯的主要是科研人员,他们很懂技术但却不懂市场。因此可能科研人员花费大量人力精力做出的产品,市场根本不需要。因此,需要把“产学研”紧密联系起来。另外,我认为,目前石墨烯产业的定位太低。目前石墨烯多用于复合材料,这些领域对石墨烯的要求不是太高。
NBD:下一步,行业发展应该哪些方面着力?
刘荣华:我建议应该瞄准商端的市场,做其他材料无法替代的产品,这样才能体现出石墨烯的性价比。现在做石墨烯的主要是科研人员自己设立的小企业,我认为现在迫切需要一些大企业来推动技术研发。再就是现在很多地方都建起了石墨烯产业园区,我认为应该从国家层面引导产业布局规划,不能每个地方都生产同样的产品,从而导致低端产品过剩的局面。各地的园区应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在材料制备、电池、通信设备等领域做出自己的专长特色。最后,企业技术研发的风险都比较大,我建议政府、金融机构能够合力分担一些企业的风险。
刘冠伟:国内现在很多企业及资本都把过多的经历放在了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类的物质上。这些材料性能很一般,成本不低,也很难做出比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把精力放在这些材料上面,与国家想要的石墨烯产业发展是背道而驰的。石墨烯做真正高端的应用,可能会有一些前景。无论是资本还是国家,都应该找到最合适的、最值得的地方去进行投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