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周恩来谈蒋介石:不是高明的战术家(组图)

来源:新京报
1938年夏,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武汉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人民出版社 供图
1938年夏,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武汉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人民出版社 供图
1972年9月,周恩来同来华访问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这是周恩来在同田中角荣会谈。

  1972年9月,周恩来同来华访问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宣布两国结束战争状态,建立外交关系。这是周恩来在同田中角荣会谈。

  
人民出版社 供图
新京报讯 (记者贾世煜)今天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的纪念日。近日,《周恩来答问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该书披露了周恩来对蒋介石“作为战术家是拙劣的外行”等评价。

  新京报讯

  (记者贾世煜)今天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的纪念日。近日,《周恩来答问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该书披露了周恩来对蒋介石“作为战术家是拙劣的外行”等评价。

  人民出版社政治编辑一部主任张振明介绍,尽管这个评价在上世纪80年代曾刊载于《党史研究资料》,但这本杂志属于小众读物,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数十年,因此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这个评价应是头一次见到。

  周恩来与斯诺对谈最多

  《周恩来答问录》一书在前言中介绍说,本书收入周恩来在1936年至1971年期间接受中外记者采访以及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谈话、答问、散发的声明等文献资料64篇。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在该书中,与周恩来对谈最多的是著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全书收录了两人的对话共三篇,时间分别是在1936年7月、1960年8月和1964年12月。

  对此,张振明评价说,书中共收录了3篇斯诺采访稿,集中体现了本书的历史延展感、内涵性和可读性。从1936年斯诺到达陕北、周恩来与其在前线热烈握手的情景,到1960年周恩来与斯诺在密云水库游艇上亲密交谈,再到1970年毛泽东、周恩来在天安门城楼一同会见斯诺的场景,读者从这3篇文稿和3张照片中,就能深刻体会到周总理待人处世的真挚与重情,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文革”期间收录1篇答问

  在全书收录的64篇答问中,1949年以前的共计25篇,其中在1946年的答问最多,达到17篇。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多篇答问中,谈话发生在1966年到1976年十年“文革”期间的只有1篇,系1971年6月21日接受美国《纽约时报》等三家媒体记者采访,谈话的内容是关于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

  “文革”期间为何仅有1篇答问收录?接近人民出版社的分析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周恩来当时的工作受到冲击,类似的场合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期间的一些言论可能不太合时宜,这种内容可能不太好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在1971年那次采访的答问中,本书还收录了一张周恩来批示手迹的照片。这幅照片的介绍写道:1975年9月,周恩来在医院写下关于台湾问题的批示。

  书摘“蒋介石喜欢想象自己成突击英雄”

  埃德加·斯诺:你对蒋介石作为一个军人,看法如何?

  周恩来:不怎么样。作为一个战术家,他是拙劣的外行,而作为一个战略家则或许好一点。

  作为一个战术家,蒋介石采用拿破仑的方法。拿破仑的战术需要极大地依靠士兵的高昂士气和战斗精神,依靠必胜的意志。而蒋介石正是在这方面老犯错误,他过于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带领敢死队的突击英雄。只要他带领一个团或一个师,他总是把他们弄得一团糟。他老是把他的士兵们集中起来,试图用猛攻来夺取阵地。一九二七年的武汉战役中,蒋介石带领一个师在别人失败后进攻那个城市,把全部力量用于进攻敌人的防御工事,这个师全部被打垮。

  在南昌,他又重复了那种错误。他袭击了由孙传芳防守的那个城市,并拒绝等待增援而用了他的第一师。孙传芳撤退,让蒋介石进入部分城区,然后反击,把蒋军赶入城墙和河流之间的陷阱。蒋的军队被消灭了。蒋介石拥有第一师、第二师和第二十一师三个师,但他只用了第一师。叶剑英(现在是东征的红军参谋长)那时统率第二十一师。蒋的愚蠢使叶厌恶,不久就离开了他的指挥部。

  在这次陕西战役中,蒋介石命令陈诚将军派两个师进攻红军并歼灭他们。陈诚是个比较高明的战术家,他拒绝这么做,怕遭伏击。我们截取到他给蒋介石的复信。我们实在欢迎这种集中,正是在这种进攻中,我们于去年(一九三五年)十二月把张学良部队六千人解除了武装。对南京说来幸运的是,蒋介石并不经常亲自在前线指挥,原因之一,是他不会骑马。

  蒋介石是一个较高明的战略家,却不是一个高明的战术家。他的政治意识比军事意识强,这是他能争取其他军阀的原因。他常常相当熟练地制定一次战役的全面计划。

  ——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1936年7月9日)

  揭秘

  编选到出版近三年未有文章被“拿掉”

  一本领导人答问录的问世,需要经历什么样的流程?相关负责人对新京报记者进行了介绍。

  只对个别文字进行修订

  张振明介绍说,《周恩来答问录》一书从编选到出版,用了近三年时间。拿到书稿后,出版社按规定履行了报备程序。“至于这个时间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013年年初,即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5周年时,这本书开始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立项运作;现在正式面向全国出版发行,恰逢周恩来同志逝世40周年,应该说是一种特殊的纪念和特别的致敬。”张振明说。

  张振明还介绍说,本书的书名《周恩来答问录》是由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商定的。曾经考虑过用《周恩来答记者问》这一书名,后来觉得《周恩来答问录》更简洁,便将前者舍弃。

  本书从选编到出版,是否有篇章被删节?张振明说,中央文献研究室把文稿送到出版社之后,出版社只对个别文字进行了修订,整个过程中很顺利,没有出现哪篇文章被拿掉的情况。

  1949年前后内容区别大

  张振明告诉新京报记者,在答问录的选编上,主要考虑的是对话体这种体裁形式。在内容上主要跟大的时代背景相关,没有什么特殊的考虑。就这本书而言,周恩来答问的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区别较大,新中国成立前集中在谈判和统战事务上,新中国成立后则主要集中于外交事务上。

  作者:贾世煜
business.sohu.com false 新京报 https://epaper.bjnews.com.cn/html/2016-01/08/content_617415.htm?div=-1 report 3560 1938年夏,周恩来和邓颖超在武汉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人民出版社供图1972年9月,周恩来同来华访问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签署《中日联合
(责任编辑:Newshoo)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