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市场 > 上市公司调查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年味】舌尖上的新年,是抚慰心灵的家的味道(组图)

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面食是北方很多地区过年时的重要主食,同时兼有敬神、辟邪等用途
面食是北方很多地区过年时的重要主食,同时兼有敬神、辟邪等用途
面食是北方很多地区过年时的重要主食,同时兼有敬神、辟邪等用途
发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剧照


  蛇年腊月二十五那天,纪录片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剧组和返乡大军一起挤在从广东江门去往香港的高速公路上。平时最多只要三个小时的路程,这天一堵就是十多个小时。

  百无聊赖中,剧组在微信群中提前“过年”。不知谁发起的提议,要求每人说一样能让自己联想到过年的食物。南京的摄影师想起十香菜,山东的焦点师说到枣油膏,辽宁的副导演馋着白肉血肠。导演邓洁则想起家乡上海,小时候每到大年三十下午,外婆就支起煤球炉子给她做蛋饺。猪板油在小火中吱吱作响,外婆给一旁帮忙的小邓洁说,每长大一岁,她就要多学一点做蛋饺,到完全会做蛋饺,就是真正长大了。

  “一提到过年就直接联想到某种食物,也许就是因为这种食物与过年时某个温馨、踏实的场景联系在一起吧。我们都是巴甫洛夫的狗。”不久前举行的影片首映式上,邓洁这样解释中国人对年味和家味的期待。这种感觉正如诗人阿多尼斯所说,“你的童年是小村庄,可是,你走不出它的边际,无论你远行到何方。”
电影总监制陈晓卿推荐糖油饼
电影总监制陈晓卿推荐糖油饼


  “食俗成人”

  早在汉代,中国人就有吃年夜饭的习惯。以农业文明为底色的年夜饭在漫长的历史中,加入畜牧文明和渔业文明,流传至今,就中国人的年夜饭上,既可以看到鸡、猪、鱼,也有羊肉、贝类,还有远洋而来的虾、鲍鱼等珍馐海产品。

  在这个庞大的美食体系中,《舌尖上的新年》一共选取了60种来拍摄,最后呈现在大屏幕上的是43种。电影试图通过记录各式各样奇绝的年货食物,重新诠释食物与新年的关系。

  例如潮汕人年夜饭上的生腌血蚶,蚶壳吃了不能马上丢弃,而是要收集起来堆到房门后或床底下,因为贝壳在古代是货币,潮汕人相信这样可以“旺财”;新年里,每一位嫁到广东鹤山的新媳妇都要吹大糍,也就是跟着家族里的年长女性学着如何把面团吹大,这个习俗背后暗含着性与生殖隐喻:大糍吹得越大,家里人丁就越兴旺;而苏帮菜的顶级配置“七件子”,是麻鸭、草鸡、鸽子、鹌鹑、鸽蛋、火踵、蹄髈,一起在特大号砂锅中慢火焖炖十多个小时,意味着“金银满钵”……

  “拍这个片子,食物不是最主要的,我们想找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正是食物和享受食物的流程与方法造就了我们。西方有句名言,叫‘食物成人’,进一步来说,是‘食俗成人’。”艺术总监陈晓卿说。

  据民俗学考证,这些因食物而形成的民俗习俗,最重要的体现方式就是祭祀。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神开始,“二十三,糖瓜甜”,意思是防止灶神到天上去说出人间的过失,就用糖黏住灶神爷的牙齿,在北方,这样的祭祀品有南糖、关东糖、糖饼、糖瓜等种类。对于一个讲究“慎终追远”的民族,大年三十那天,礼敬祖先的重要程度远超辞旧迎新。尤其是除夕夜,鞭炮声开始响起的晚上六七点,就是摆供上祭的时辰。祭酒、行礼、上供菜,样样马虎不得。在老北京,有些人家的祭祀还要持续到正月十五。

  民俗学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西方民族的节日大抵与人事有关,起源于农耕文明的春节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亲近、对生命的关怀和对人情的呼唤。中国人按照自然节律生活劳作、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充分顾及了日月星辰、四季更替、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由此形成社会生活中的传统节日。这是先民时间意识自觉的产物,也是中国人“天人合一”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面食是北方很多地区过年时的重要主食,同时兼有敬神、辟邪等用途
过年大规模聚餐的情景越来越稀少了 摄影/章才金


  “变味”的年

  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剧烈变迁,以及与传统之间形成的历史割裂,中国农历新年背后的含义已经逐渐被人遗忘。

  20多年来,因为工作关系,陈晓卿的春节大多数都在拍摄过程中度过。他不止一次发现,舞狮子的习俗在逐步简化;陕北的烧旺火,往年非常壮观,去年再去拍已经完全找不到了;香港的团菜,从前都是一个宗族一起吃,场面甚是热闹,去年则只剩下一桌。这让他有了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现在不赶紧记录下来,“可能再过两年,很多东西都没有了。”

  导演李勇也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如今物质条件的丰富稀释了儿时对丰盛年夜饭的期待,城市化过程中故乡也逐渐远去,这些都冲击着中国人过年的观念,“就像以前过年必须是一家人在一起,但这种感觉慢慢在变化,很多人过年都出去旅游了。”

  年味的变淡,也与某种特定氛围被人为地剥离有一定关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传统习俗中,大年三十晚上守岁到零时,就要开门放炮,意指辞旧迎新,祈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在大半个中国都饱受PM2.5之困的今天,鞭炮被视为造成春节期间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烟硝味就是过年的味道,现在禁止放鞭炮了,年味自然就淡了。”仲富兰表示。

  或许,若干年后要了解中国人的春节生活,那些浮光掠影真的只有在纪录片中找寻了。厦门一个幽静的小街上,一位老太太正在专心地用发旧的龟糕印制作红龟粿。这是一种厦门的传统小吃,在春节期间用来祭祀祖先。老人的龟糕印是由潘海员雕刻的,他也是潘氏龟印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这些雕刻着乌龟、铜钱等吉祥图案的龟糕印,曾经是厦门人家里必不可少的模具。但随着手工木制模具被机器模具所代替,除了游客,找潘海员刻印的本地市民越来越少,他竟成了厦门最后一位龟糕印手工雕刻师。祖上手艺到了这一代,很可能濒临失传。

  在山东莱芜陈家楼村,陈佃老人也在孤独地坚持着祖上传授的一种麦芽糖制糖工艺。每到腊月,他开始做糖瓜,这是一种鲁中地区春节期间才独有的甜食,用最传统的制糖工艺做成。光是熬糖,就要三四个成年男子合力才能完成。忙活半天熬好的糖瓜,仅卖8元钱一个。辛苦又不赚钱,年轻人自然对这项传统美食没有兴趣,能有口福吃到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很多过年的美味并不昂贵,它的奢侈在于它只喂哺这一方水土上的人,不是所有人都能轻易尝到。”陈晓卿总结。
面食是北方很多地区过年时的重要主食,同时兼有敬神、辟邪等用途
年味的日趋寡淡反映出国人家庭价值观的变化
《舌尖上的新年》一书也已经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舌尖上的新年》一书也已经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家庭向心力

  陈晓卿担心,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起源于农耕时代的春节,今后可能会变成一个缺乏传统文化内涵的符号。仲富兰的看法显然更加乐观,“春节并不会消失,也不应该消失,这是我们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基因。”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在高度国际化的上海等大城市,每到春节来临之际,都有此类担忧的声音出现。为此,他曾专门带领学生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在年轻人心中,与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相比,农历新年依然是最为看重的传统节日。

  仲富兰说,千百年来,中国文化一直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当今的春节与唐宋、明清时期相比也有了变化。传承民俗并非一定就是要原汁原味,而是要在新的变化中,以顺应时代特色的形式加以充分发扬,并坚持内核。比如春节期间,对其乐融融家庭氛围的重视,年夜饭中蕴含的阖家团圆等,这些代代相传的情怀是不会随时代变迁而改变的,“所以每到春节时,才会出现如此庞大的春运大军。外出的人们不管多远、多辛苦都要赶回家,正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因纪录片拍摄而南北辗转的李勇也告诉记者,拍摄过程中最令他动容的一幕是,除夕晚上,重庆酉阳的赵明会老人那些外出工作、学习的子女和孙辈都重新回到老宅。一年之中也只有这一天,大家才有机会四代同堂,聚在一起享用老人提前一个月就张罗的年夜饭。李勇说,当时他就想起了很多小时候一家人聚在一起的往事,“年夜饭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一顿饭,更是一家人在享受食物制作的过程中,因聚在一起而有的仪式感。”

  这种仪式感背后,指向的是来自于中国人家庭的向心力。就像纪录片中那位除夕夜接到电话得临时出海的渔民,当渔船在海上远去,他看着自家石头房子里映出的灯光告诉邓洁,“一会儿回去接着吃,他们会等我。”
面食是北方很多地区过年时的重要主食,同时兼有敬神、辟邪等用途
西双版纳拉祜族过年聚餐
business.sohu.com false 第一财经网站 https://www.yicai.com/news/2016/02/4748423.html report 5960 面食是北方很多地区过年时的重要主食,同时兼有敬神、辟邪等用途发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剧照蛇年腊月二十五那天,纪录片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剧组和返乡大军一起挤在从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