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口腔上游受控国外 期待政策限制适当放松(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口腔上游受控国外 期待政策限制适当放松
导读

  “有硬性的设置要求,校址必须达到500亩地。很多城市的政府不愿意给你那么多地,而且这也会导致我们有较高的成本负担。”

  “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铺设分店,需要跨省跨市,而国家政策要求,每个店都要有一个独立的名字,这就意味着口腔连锁机构不能像肯德基一样有品牌连锁效应。”

  本报记者 朱萍 北京报道

  时隔一年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再度专访拜博医疗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黎昌仁。彼时,黎昌仁阐述了与柳传志的发展理念和思路,打造完整口腔医疗产业链:医疗设备、耗材研发生产,培训、流程管理、技术输出等。

  与联想控股战略合作一年多后,黎昌仁将理念陆续落地,对行业发展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在资本快速扩张之下,民营口腔医疗仍有很多待破解难题。

  包括黎昌仁在内的多位从事民营口腔的业内人士都清晰地认识到,目前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才的选、用、留和培养;市场营销的观念、战略和模式;商业模式以单纯医疗为主还是产业链发展;扩张的模式、速度和管控;以及资本运作等。

  “口腔行业较易切入,大家都在抢市场,而且很多资金比较盲目,有2-3家规模的口腔诊所便可能吸引风投。但很多风投并不懂医疗,只是一味扩张,在人才管理、团队建设、技术培训、技术领先等方面造成短板,很多事倍功半甚至最终不得不收缩战线。”黎昌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虽然目前口腔医疗机构的缺口很大,但资本应回归理性,让行业更有序的良性发展。

  在黎昌仁看来,口腔医疗是以人为本的行业,现实中还面临一些实际的问题,“我们希望办培训、教学一条龙。但民办学校仍然存在政策上的难点,比如,有硬性的设置要求,校址必须有500亩地。很多城市的政府不愿意给你那么多地,而且这也会导致我们较高的成本负担。”

  全产业链降低价格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牙科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专业正畸起步较晚,种植牙的渗透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整体市场规模仍然较小,高附加值业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世界牙科联盟的数据,我国口腔疾病患病率高达97.6%,口腔医疗机构的缺口很大。以中国台湾地区为例,2300万人口拥有口腔诊所6000余家,而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内地,仅有16000家。

  根据英国咨询公司欧睿的统计,2013年,中国每万人牙医数为1.0,相比之下,日本在2010年的数据为8.0、加拿大在2008年的数据为5.8、英国在2012年的数据为5.3。

  《21世纪》:国内口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在哪里?

  黎昌仁:从技术、设备上国外都是比较领先的。不过,目前我们与国际交往越来越多,国际上的新技术、新项目,我们可以很快就去学习并拿回来。

  目前,中国人的口腔保健意识与国外差距非常大,国外以预防为主,国内以治疗为主。不过,现在国内的白领、中产阶级也开始有了口腔保健意识。

  《21世纪》:现在国内向国外学习有哪些尝试?

  黎昌仁:现在除了直接学习技术、引进设备外,更主要的是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

  比如我们参观国外办学,他们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会到医院观摩,到了三年级、四年级他们就开始做临床。在做临床的阶段,便开始对外开放(有代教老师在身边),并且明码标价,较之医生的收费打8折、8.5折、或者9折。很多人非常愿意,因为有老师在指导,同样的治疗也能得到保障,但是价格上要优惠很多。

  目前拜博借助集团内部的力量和国内外学术团队,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在国际上,我们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牙科学院达成了远程教育、培训、合作办学战略合作。我们还与美国一流大学初步达成了建立实体及儿童牙医方面的共识,希望一起办儿童口腔医院。我们要做顶级、有示范作用的儿童口腔医院,这不仅要求管理和流程监控很成熟,在环境、设备、流程布置上都有特殊要求。

  《21世纪》:口腔医疗方面,除非是与疾病相关,其他方面基本不能报销,在老百姓看来这也是一个“富贵病”,为什么费用一直居高不下?未来能通过什么途径降低,是否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价格出现颠覆性下降?

  黎昌仁:目前来说,这种下降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口腔保健消费便宜很多,包括与香港、台湾比较,我们要比他们便宜好几倍。现在只有很薄的利润。

  如果真要降价,在材料、设备方面,国内要拥有自己的品牌。我们现在买的设备都是国外的,价格不是我们说了算,而且每年20%的设备折旧。另外,一些耗材,像这个种牙的钉,为什么会这么贵?中国没有自己的品牌,都是进口国外的,第一手利润还被别人挣去了。

  所以拜博要打造一个囊括上下游产业链,包括设备制造、管理服务等在内的全能型医疗集团。

  政策限制品牌效应

  由于市场前景好、风险可控、技术门槛低,以及公立医院对口腔科的不重视,导致口腔医疗的垄断程度不高,各路资本蜂拥而至。除拜博之外,在口腔医疗领域还活跃着佳美、圣贝、瑞尔等民营口腔医疗机构,都已呈现出连锁经营发展的态势。

  但有些风投开始盲目抢市场,对人才和技术的认知不足,盲目扩张,很多实体店无法支撑甚至快速倒闭。在黎昌仁看来,通过一系列变革后,资本应该回归到理性。

  《21世纪》:现在资本都在热捧口腔医疗,各大资本亦在跑马圈地,您如何看这一局势?

  黎昌仁:这说明大家都看好这个行业。但医疗是赚慢钱的行业,需要市场沉淀、品牌认知度、专家团队等,风投只想挣快钱,很快就会出局。

  实际上,医疗行业被热捧的同时,也把市价抬高了,与此同时人才的成本也抬高了,你出两万,我出三万,他出四万,就把人才的价格抬得很高,这种不良竞争通过资本变革,我想也会变成理性竞争。有一些资本,投下去以后达不到他的预期,可能就会掉过头来,行业也会降温。

  《21世纪》:在与联想控股战略合作一年多后,拜博口腔有哪些发展?

  黎昌仁:与联想控股达成战略合作后,拜博口腔得到了资金、品牌等多方面的支持。这两年,我们开店的速度很快,现在达到近200家。2014年刚与联想控股合作时,我们只有60多家,这个速度是很少见的。

  目前我们的店面里,医院有25%,门诊75%。医院模式的回报周期更长,体量更大,但从长远来看,医院的功能齐全、科室项目多、经济回报更好。在口腔领域,要想获得回报,医院需要八年左右,门诊需要四五年。

  《21世纪》:尽管国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但推进的力度比预设慢,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这里面还存在哪些障碍?拜博有哪些动作?

  黎昌仁:国家政策对民营医疗机构的支持越来越大,但我们走在前面,遇到的问题也更多。最大的障碍是品牌的统一。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铺设分店,需要跨省跨市,而国家政策要求,每个店都要有一个独立的名字,也就是说,不能所有的店都叫拜博口腔。这就意味着口腔连锁机构不能像肯德基一样有品牌连锁效应。我们的品牌经历了从六和、拜尔到拜博的变更过程。我们更名后,只能叫拜尔拜博,因为在很多地方更名必须加上原用名,这导致了品牌的混乱。

  我们一直在与政府沟通,统一品牌对政府管理监控也很有利。在口腔医疗方面,中国没有国际知名的民族品牌,未来,我们希望做成国际知名品牌。目前拜博口腔都是统一管理和投资,没有加盟店。按理来说,连锁牌照应该是全国适用的,但实际上,我们每开一家新店都要重新申报,在每一个城市都要成立一个子公司,子公司再申请医疗牌照,这需要政府在行政上做出优化管理。

  破解人才难题

  2010年以来,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政策支持下,专科医疗有望成为政策最为宽松的医疗领域,民营口腔机构具有更好的政策环境。由于民营医院的服务意识普遍领先公立医院,我们判断,具备良好技术实力、医师资源和品牌优势民营连锁机构的市场份额有望快速扩大。

  根据中华口腔医学会的调查报告,口腔疾病治疗工作量的64%是由口腔医师来完成。但来自公开资料的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每2000人中有1名口腔医师,世卫组织则建议每5000个居民有1个口腔医师,而我国近1万人中才有1名口腔医师。

  《21世纪》:您认为民营口腔医疗与公立医院竞争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黎昌仁:我认为竞争压力主要还是人才压力。大家对公立医院的认知有传统惯性,公立医院的学术和人才更有优势,民营医疗机构出现得比较晚,没有学术和科研基础,我们目前就在加强国内和国际的学术交流。

  公立医院医生多点执业政策放开以后,对民营医疗机构是有帮助的。但现在还在观念逐渐改变的过程中,有多点执业热情的医生比较少,多点执业的医生案例还不够多。

  我们现在在做培训中心,希望建设国内规模最大、最现代化、体系最科学的口腔医疗培训基地,每个诊室做的手术,都可以在培训中心里作为案例学习。拜博非常注重服务细节和特色,人才和技术领先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希望口腔人才在这里接受系统培训,提升整体素养和服务体验。

  目前,公立医院的人才输出还在观望阶段,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口腔领域人才稀缺,技术和知识差距也比较大,我们需要通过内部培训和带教,提升整体医务人员的技术和能力,适应集团发展。

  《21世纪》:在口腔医疗人才的可持续培养、国内民办学校等方面,目前民营口腔医疗有哪些障碍?

  黎昌仁:一些走在前面的口腔医疗机构都非常注重人才培育,很多也在寻求与国外教学机构的合作。我们希望办培训、教学一条龙,未来办口腔医学院,这对整个口腔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我们有200家实习基地,还可以提供就业机会。

  目前我们在引进国外理念,办学方面寻求与国外的合作。但现在直接与国外办学是不允许的,要通过第三方,比如,我们现在直接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是不行的,要再引进与国内高校的合作,三方才能够被允许。

  另外,民办学校还是存在政策上的难点,比如,有硬性的设置要求,校址必须达到500亩地。很多城市的政府不愿意给你那么多地,而且这也会导致我们有较高的成本负担。(编辑 陆宇)

  作者:朱萍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2/17/content_31506.htm report 4756 导读“有硬性的设置要求,校址必须达到500亩地。很多城市的政府不愿意给你那么多地,而且这也会导致我们有较高的成本负担。”“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铺设分店,需要跨省跨市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