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全国两会经济报道 > 2016年两会最新报道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改善收入分配,提升民众获得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改善收入分配,提升民众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3月8日上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自2015年2月首次提出“获得感”以来,习总书记已经多次提到这个词。

  “获得感”这个词深入人心,因为它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直接感受。幸福就是要能获得,并且能感受到获得。没有实际获得,是感受不到的;但即使有所获,也未必就能感受到。收入是非常重要的获得方式,但不是收入多了获得感就强,如果生活质量并没有因此改善,那就不会有明显的获得感。可以说,获得感强与“小康”的状态非常接近。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那么,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如何才能让广大民众有更多获得感呢?这有赖于居民收入普遍增长、社会更加公平、生态环境更宜人、基本生活更有保障。而改善收入分配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牛鼻子”,更加平衡的收入分配结构不但有利于居民收入普遍增长、促进社会公平、增强社会保障,还能抑制对环境只索取不保护的经济行为。改善收入分配,一方面要使居民人均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则要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十三五”时期,人均收入仍将维持较快增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那就是说,今年人均收入的增长率将达到6.5%-7%; 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7.7%的基础上,“十三五”时期需要年均增长6.6%以上;在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的要求下,“十三五”时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也会在6.6%左右。虽然6.6%左右的增长率较“十一五”时期、“十二五”时期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低,但仍然属于较快的增长,完全可以使居民的“获得”增加。

  那么,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居民“感受到的获得”也相应增长。妨碍居民获得感提升的因素,一是收入分配不够合理,使社会产生了一些不满情绪;二是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消耗了民众相当一部分“获得”,使他们产生了被剥夺的感觉,降低了获得感。

  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的基尼系数仍然为0.462,落在收入差距较大的区间。从国民收入分配来看,我国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较低,长期低于50%。近年由于GDP增速放缓而工资刚性增长,劳动者报酬占比才提高到50%以上。

  通货膨胀对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名义增长了66%,年均约为10.7%;而实际增长为45%,年均约为7.7%。房价上涨在统计上不会影响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但存首付和付月供实际上对很多人的生活质量影响比较大。

  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又互为原因。收入分配不合理催生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因为收入高的群体拉高了物价和房价。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又具有使收入差距、财富差距扩大的作用。在通货膨胀中,敢融资能融资(加杠杆)的人能分到更多蛋糕。在房价上涨中,有房产者的财富和收入大幅增长。过去几年,在城镇居民的四种类型收入(工资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收入、转移收入)中,财产收入是增长最快的,显然,资产和财富较多的人群从中受益更多,而资产和财富较少的人群则会有较少的获得感。农村居民则是转移收入增长最快。

  理解了抑制大部分民众获得感提升的主要原因,我们就能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从而在“十三五”时期提升民众获得感、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基本的措施是抑制高金融杠杆、房价上涨与通货膨胀。另外,值得特别提出的一点是,我们应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习总书记指出,“不要养成贪吃懒做、好逸恶劳、游手好闲、投机取巧、坐享其成等错误观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摒弃投机取巧的观念、形成尊重劳动和实体经济的氛围,大大有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3/10/content_34143.htm report 1788 习近平总书记3月8日上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的审议时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自2015年2月首次提出“获得感”以来,习总书记已经多次
(责任编辑:董丽玲 UF020)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