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深圳三线邻居转型记: 惠州,从承接产业 转移到对接创新资源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 杜弘禹 惠州、广州报道“企业多、人也多,路开始堵、房价也开始涨,肯定有发展。”通往惠州市仲恺高新区的路上,本地出租车司机袁师傅谈及对这座城市近年发展的感受,言辞简短直白。

  恰值5月中旬,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三角东北端的惠州,晴天里炎阳炙人。经济转型升级浪潮的席卷下,惠州与多数城市一样,正积极探寻自己的发展路径,而毗邻深圳无疑是该市最突出的“市情”,也是最大优势。

  今年一季度,惠州GDP增长8.2%,位列珠三角第2名,仅次于深圳。这背后,“邻居”深圳功不可没:深圳的产业外溢,近年为惠州的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能。

  不过,相比简单承接产业,惠州最新思路是,更强调对接深圳创新资源,以产业发展方向为指引,精准寻求创新资源共享或引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调研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双创”团队正带着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等创新资源,从深圳“移师”惠州。

  广东省社科院副研究员万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珠三角新一轮产业转移中,惠州是热土,但基于人口红利丧失、海外市场低迷等时代背景的不同,创新驱动也显得至关重要。这一过程中,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城市化发展将不可分割。

  深圳创新资源移师惠州

  地理位置上,惠州被深圳和东莞从珠江口隔开,地处珠三角区域外缘。因此,尽管惠州陆地面积广阔,超过1万平方公里,但经济体量难与深圳和东莞比拟。2015年,惠州GDP为3140亿元,深圳和东莞则分别达17502亿元和6275亿元。

  如今,珠三角区域新一轮产业转移正为惠州带来发展机遇。随着深圳、东莞近年经济转型升级提速,不少产业陆续被迁往相邻的惠州。

  这也为该市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季度惠州经济增速为8.2%,位列珠三角第2名,仅次于深圳。2015年该市经济增速更高达9%,领先珠三角多数城市。

  万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惠州的地理位置在早期确实是发展劣势,但由此形成的产业梯度性,以及较近空间距离优势,现在却构成新的转移动能。

  上世纪90年代末,珠三角第一轮产业转移中,从深圳迁出的加工贸易产业,曾造就东莞神话。但万陆认为,基于人口红利丧失、海外市场低迷等不同时代背景,珠三角新一轮产业转移,将更突出创新驱动,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城市化发展将不可分割。

  当前,惠州的发展思路更加强调对接深圳创新资源,注重以自身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为指引,精准寻求创新资源共享或引进,以推动转型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惠州采访时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双创”团队正带着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等创新资源,从深圳“移师”三线城市惠州。罗荣文的“弗莱思特”创业团队就是例子,这家从事智能厨房产品研发的初创企业,目前掌握18项专利,前不久入驻仲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罗荣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选择从深圳到惠州,是考虑到两地创业成本的差距,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深圳产业不断转移,惠州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资源供给可基本满足研发生产需求。此外,交通便利化水平提高,也让两地创新资源共享变简单。

  “SUIS”创业团队则看中惠州的发展前景而提前布局。该团队成员郑旭群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SUIS”专门从事智能门研发,未来发展将延伸至大数据和智慧城市,而惠州是广东省大数据应用试点和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契合度高。

  仲恺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周章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惠州不少“双创”团队具有深圳血统,惠州已从承接深圳产业转移,转为对接深圳创新资源和创新体系。

  “深圳的创新资源,我们几乎都摸了一遍。”周章玉表示,新区引进“双创”团队的关键标准是要符合该市产业发展方向,甚至希望未来一些领域的创新上与深圳齐头并进。

  目标珠三角第二梯队

  如同大多数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城市,惠州的发展既需要时机,更需要努力。

  即使面对着开放姿态的深圳、丰富的资源,以及自身的吸引力,能否将人、技术和资源留住,并且顺利产业化,仍是一个有待时间回答的问题。

  周章玉表示,仲恺高新区作为惠州承接深圳创新资源的主要平台,迫切希望在机制体制、政策和服务上有所突破,营造一个优质的“小环境”,但在一些新兴领域,惠州的产业氛围仍比一些核心城市薄弱,吸引人才有难度。

  “城市双创能力如何,环境是真正关键因素。”万陆认为,惠州营商环境建设应该提速,加快公共服务供给,以避免形成创新资源流入的阻力。

  也有一些惠州“双创”团队认为,惠州仍与深圳差距巨大,表现在政策力度、公共服务水平方面,仍想前往深圳创业。对此,惠州近年出台一系列政策,包括每年财政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开展“招才引智”。

  此外,惠州已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机构+制度”的社会信用体系,这为企业解决掉不少麻烦。

  惠州市发改局副局长黄俊堂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目前惠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33个部门的5.3亿条数据,居广东省地级市首位。通过该系统引导银行对资信良好的小微企业发放纯信用贷款,目前一共发放21笔共3460万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融资难题。

  惠州“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全方位向深圳学习,加快推进与深圳先进理念、科学规划、创新经验、改革思路、基础设施等对接,主动接受辐射带动,激发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

  万陆进一步分析,就目前情况来看,珠三角城市的营商环境都较好,但对于创新资源的竞争一旦达到某种程度,细节差别将更加突出,“双创团队”亦更加敏感。

  惠州筹谋借力深圳转型升级,还关乎“十三五”迈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城市的目标能否顺利达成。从经济增长角度看,惠州近年较快增长的背后仍折射出发展难题。

  其中包括支柱产业结构单一化问题。当前,惠州的两大支柱产业分别为电子信息产业和石油化工,但一季度这两个行业都较低迷,分别增长2.6%和2.4%。

  在意识到“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之后,惠州也专门提出,加速构建“2+2+N”现代产业体系,即在做强做优上述两大支柱产业的同时,推动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构建支柱多元、结构优化、支撑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惠州市科技局局长邹平生表示,今年该市高新技术企业将增至约400家,并将推动3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改。此外,电子信息产业将朝向核心部件和关键材料,以及高水平应用方向发展,也就是增量与存量齐调。

  事实上,惠州此番探索,不仅是一座毗邻深圳的三线城市的转型突破,这也是新时期城市群带动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个样本,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

  作者:杜弘禹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5/17/content_40223.htm report 3015 本报记者杜弘禹惠州、广州报道“企业多、人也多,路开始堵、房价也开始涨,肯定有发展。”通往惠州市仲恺高新区的路上,本地出租车司机袁师傅谈及对这座城市近年发展的感受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