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债市开放不停步: 多层次境外投资者渐次入场 熊猫债常态化发行将加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 黄斌 北京报道

  作为直接融资市场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国债市的对外开放亦备受关注。

  6月14日,汇丰银行宣布协助一家英国Insight投资管理(环球)有限公司就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市投资向中国央行完成了备案,并将为该公司提供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的结算代 理及托管服务。

  这是央行5月27日公布《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备案管理实施细则》后,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市场的实质性动作之一。该细则根据早些时候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6〕第3号制定,是境外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等进入银行间债市的“操作手册”,备受市场关注。

  实际上,引入更多债市投资者,只是中国债市“引进来”策略的一部分。央行同时还在引入更多境外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熊猫债”,并正在为“熊猫债”的常态化发行准备相关发行管理办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央行对“熊猫债”的改革重点,放在扩大发行主体、会计准则调整以及资金出入境3个关键问题上。多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市场人士均表示看好熊猫债市场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央行相关管理办法出台后,有望较快形成一个数千亿元的市场。

  Dealogic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熊猫债累计发行量已突破300亿元人民币。分析人士称,这只2005年即已诞生的“熊猫”,终于在2015年四季度逐渐醒来,并开始承担中国债市对外开放的重要职责。

  境外投资者渐次入场

  中国银行间债市的开放,是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央行今年2月底公布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6〕第3号,允许商业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境外非央行类金融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市投资,不设额度限制,并简化管理流程。

  在此之前,仅有包括境外央行、主权财富基金等境外央行类机构被允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不受额度限制地自由投资。

  “以前中国债市的利差水平比国外债市高太多,一下子打开,大量资金快进快出,容易出问题。随着中国债市收益率走低逐渐向国外主要市场接轨,央行顺势而为逐步放开,风险就会低很多。”北京一位券商固收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此解释银行间渐次对境外投资者开放的逻辑,“先让央行类机构进来投投利率债”,因为此类机构追求稳健且为长期投资,“之后再让风险偏好更高、投资周期更短的资金进场。”

  “境外央行类、非央行类机构投资者,未来会根据风险偏好的不同逐渐形成多个层次。风险偏好低的,那就投投国债、地方债等;风险偏好高的,就可以让他们博一博信用债。”该券商固收人士说。

  中债登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境外机构投资者共持有国内市场债券6200多亿元,占38.6万亿的债券总存量的比重仅为1.6%。多位外资行分析师此前曾公开预测,未来数年,境外投资人在中国债券市场的持有量将大幅增加。譬如,德银高级策略分析师刘立男曾表示,未来五年境外投资人在境内债券市场的持有量将达到10%。按此测算,这一规模将有望高达4亿-5万亿元人民币。

  “引进来、走出去”双管齐下

  在引进境外投资者、境外发行人进入国内银行间债市的同时,中国发行人也在积极“走出去”。而这,也是银行间债市对外开放的一部分。

  6月8日,中国财政部30亿元人民币债券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这是财政部首次在中国境外发行人民币国债,该债券成为英格兰银行的合格质押品,为中国资产首次被纳入英格兰银行合格质押品清单。

  6月12日,央行金融市场司债券交易管理处处长高飞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银行间市场的对外开放实际上为双向进行,“过去市场更多关注的是"引进来",如引进外资机构到中国来发债和投资,但近年来也在积极"走出去",不仅金融机构到包括英国在内的离岸市场发债,也包括财政部到英国发行人民币债券。”

  Dealogic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中国发行人在离岸债券市场共发行22只债券,总规模达192亿美元,月发行量为史上第三高,仅次于2014年4月(238亿美元,28笔交易)及2014年11月(228亿美元,30笔交易)。

  高飞称,债券市场下一步的对外开放,将在发债便利程度、发债规模等方面发力,继续出台更加市场化的改革举措;同时,还将在基础设施合作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尽管前景普遍被看好,但担负着“人民币国际化”重要职责的债市,其对外开放依旧面临着诸多需要攻克的障碍。

  从境外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由于国内信用债发行人评级大规模聚集在AA级以上,信用难以得到良好区分,加上信息披露尚存不足,对诸多热心的境外投资者而言形成挑战。

  “国内希望吸引境外投资者的发行人,未来在发行债券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两家评级公司的评级报告,一家境内的、一家境外的。”香港一位外资行资管部门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境外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报告,可吸引境外投资者,进而降低发行成本,“因为境外资金对回报率的要求比国内资金会低一些。”

  但该人士同时表示,若一家公司境内外双评级差别较大,境外评级可能给境内评级带去负面影响,进而挫伤发行人积极性。因此,其认为,从部分资质优良的非金融企业开始尝试,或是较好的突破口。

  作者:黄斌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6/15/content_41690.htm report 3119 本报记者黄斌北京报道作为直接融资市场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国债市的对外开放亦备受关注。6月14日,汇丰银行宣布协助一家英国Insight投资管理(环球)有限公司就进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