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专访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总裁黄世霖: 2020年锂电总产能目标预计50GWh(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 王尔德 北京报道
本报记者 王尔德 北京报道

  2016年,动力电池板块疯长,备受资本市场关注。

  “我们每年产能都在翻番增长。”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也即业界俗称的CATL)总裁黄世霖对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我们与相关海外战略合作伙伴的电池合作项目已经排到了2 025年。”

  宁德时代从事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研发与制造、梯次利用和回收循环利用,提供全产业链的解决方案。2015年,其动力电池占中国动力锂电池市场超过10%的份额,年销量为2.4GWh,仅次于松下(5.5GWh)、比亚迪(3GWh),排名全球第三。

  黄世霖认为,锂电子电池应用广阔。在消费类电子产品领域,已经形成百亿市场;在电动汽车领域,需求已经逐渐形成,正在蓬勃发展。“更加引人关注的是,锂电用在储能领域,市场容量将比电动汽车还广阔,可达万亿元。”

  产能扩张同时注重安全

  《21世纪》:今年你们的产能有多大?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电池是如何分配的?

  黄世霖:今年已达成7.5GWh产能,磷酸铁锂和三元各占一半,均衡发展。接下来每年翻番,到2020年底,希望总产能达到50GWh,预计累计总投资超过300亿元。

  在产能扩张的同时,我们非常重视电池的安全问题。电动汽车安全是一个复杂工程,在全生命周期内,包括化学安全、高压安全、机械安全和功能安全四大方面,且热电相互耦合。目前使用我们电池的新能源汽车累计行程超过25亿公里,没有发生过安全事故。

  《21世纪》:你们作为中国唯一一家向外国车企提供电池系统的公司,与宝马等国外高端车企在电池上如何合作的?

  黄世霖:我们与国外车企的合作,一般与他们传统的方式一样,一个个项目独立展开合作,然后形成标准化的平台产品。在电池研发投入上,车企也会投入一部分,主要由我们投,比如华晨宝马发布的被人们称为中国首款高端电动汽车——“之诺”电动车,它的电池系统就是我们与宝马共同研发,由宁德时代制造整个电池系统。

  《21世纪》:现在做电池系统的,既有像你们这样的电池企业,也有第三方企业,还有车企。未来你认为由谁来做电池系统会成为趋势?

  黄世霖:未来的趋势可能是车企自己做,电池系统涉及到电池与各种车型的配合问题。第二个选择可能是车企与电池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专门生产电池包,因为电池企业对电芯最了解,而整车企业对各种要求最了解,这样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把产品做到最好。

  《21世纪》:此前有报道称,“宁德时代在未来10年内进入电动汽车整车的制造和销售行列”,这是否属实?

  黄世霖:这可能是一种误读,我们非常专注在动力及储能电池及系统的研发与生产,并且把这一研发与产品做成开放式的平台,展开与上下游产业广泛并深入合作,共同推进中国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应用产业的进步与超越。

  偏重高镍三元/硅碳电池

  《21世纪》:业内有一种说法是三元电池适合乘用车,而磷酸铁锂电池适用商用车。你如何看?

  黄世霖:这是从安全性考虑出发的,商用车载人多,用的电池多,安全尤为重要。试想一下,一辆载满乘客的电动汽车,如果发生着火事故,你想影响会多大。因此,在商用车使用三元电池的安全性得到证实之前,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对的。

  这两种电池热失控后的机理不同,三元电池热失控后,会自我产生氧气,燃烧非常剧烈,可能会发生爆炸;同样发生热失控时,磷酸铁锂电池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在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缓用,是稳妥的选择。不过,我认为这也是一个过渡性的现象,三元电池的安全性能目前也在快速提高,电池系统技术及安全保护措施也在快速进步。不久的将来,电动汽车电池的选择性会更广。

  《21世纪》:在下一代电池技术上,你们是怎么布局的?

  黄世霖:在材料上,我们认为会逐步由磷酸铁锂/石墨、三元、高镍三元/硅碳再到固态锂空气金属演进。“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致力于高镍三元/硅碳电池研发,努力实现350Wh/公斤的目标。目前已经组织专门团队,确保实现量产目标。

  在能量密度上,到2018年,在高端电动车电池量产项目上,会保持在200-250Wh/公斤进行供货;到2020年,我们希望做到300-350Wh/公斤。

  同时,我们将在快充电池技术上,采用正极“超离子网”和负极“快离子环”技术,实现10~15分钟完成充电,电池系统具备4C~5C的充电能力。

  2016年,我们将推出循环长达10000次数的磷酸铁锂大巴电池,使用寿命可达20年;2018年我们将推出能量密度200Wh/公斤左右的三元乘用车快充产品,充电15分钟,续航300km。

  《21世纪》:你怎么看待燃料电池、铅碳电池和钠硫电池等其他电池技术路线?

  黄世霖:燃料电池、铅碳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等是锂电之外的电池技术路线,市场上也有其适用的空间与需求。但目前锂电人力物力的投入非常大,产业链基本形成,技术进步非常快,成本也在快速下降,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效率、环境适应性及使用寿命上有很强的竞争力。所以我们看好锂电,锂电有很多创造性技术路线,延伸和拓展空间大。

  预计2018年成储能爆发年

  《21世纪》:在动力电池之外,你十分看好储能电池市场,为什么?

  黄世霖:现在储能的应用还在起步阶段,储能电池需要做得更便宜,循环寿命更长。未来,储能电池应该是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一个很重要出口。

  随着技术的进步,动力电池有望做到长寿命,使用20年。动力电池在电动车上使用了8年退役以后,可以用作储能电池,用完了再回收。这也是降低储能用锂电池成本的一个重要方式。

  当前,我们正在尽力推广储能电池在各领域的示范应用。当大家都认识到储能电池的优势和经济效益时,储能就可以推广开来。

  《21世纪》:储能电池有很多应用场景,你看好哪些应用场景?

  黄世霖:储能应用的范围非常广,从发电侧,到输配电,到最后的用户侧,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储能电池,具体可以用在可再生能源并网、智能电网、备用电源、不间断电源、削峰填谷、调频调峰、辅助服务等具体场景。我们近期比较看好削峰填谷、增容扩容和商业建筑储能这三种场景。

  《21世纪》:为什么看好削峰填谷的应用场景?

  黄世霖:根据我们的计算,我们的储能电池度电存储的综合成本(电存进来,再放出去)现在大概为0.7元。不少东部地区的峰谷电价差都在0.8元以上,这意味着削峰填谷的应用已经具有正向收益了,只不过回收的周期比较长。

  所以,2016年是储能的元年。预计2018年会成为储能的爆发年。随着技术的进步,锂电的成本会降低下来,预计到2018年锂电的度电存储综合成本会降到0.2-0.3元/度,这时储能的经济性就会完全释放出来。

  《21世纪》: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国,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限电问题。你们看好储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存储方面的应用前景吗?

  黄世霖:可再生能源发电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由于电力过剩引起的消纳不足,而不仅仅是电能质量提升问题。尽管储能电池在提升电能质量方面很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但无法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的问题。

  因此,发电侧的储能应用,将跟随我国可再生能源同步发展。其可解决由于输电线路输送能力不足及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间歇性问题导致的弃光、弃风及限发的问题。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及比例的提高,发电侧储能将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

  《21世纪》:在储能领域,你们做了哪些示范项目?

  黄世霖:我们在世界各地做了几十个示范项目,涵盖了储能的各种应用,如在青海的50MW PV/18MWh的光储电站,张北的4MW/16MWh的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各种智能电网及MW级别的楼宇储能等,目前整体运行情况都非常良好。

  作者:王尔德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7/07/content_43135.htm report 4552 本报记者王尔德北京报道2016年,动力电池板块疯长,备受资本市场关注。“我们每年产能都在翻番增长。”宁德时代新能源公司(以下简称“宁德时代”,也即业界俗称的CA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