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时,马友友便已跻身世界顶尖大提琴演奏家之列,现场演出和录音棚表现都堪称一流。
随后,他开始向蓝草音乐 (乡村音乐的一个分支——译者注)、探戈和爵士乐等其他音乐类型发展,并与影视工作者、艺术家和设计师合作。
2000年,他组建了丝绸之路合奏团
(Silk Road Ensemble),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人的才华,相关纪录片《陌生人的音乐》(The Music of Strangers)已经在今年6月发行。大提琴演奏家 马友友
HBR:要实现富有成效的合作,特别是跨文化或跨界合作,关键是什么?
马友友:四个字,不要自负。人很容易产生“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我这么觉得”的感觉,从而划地自限,所以你必须转换思路,尝试以不同年龄的眼光或者另一种思维结构来看待问题。如果你9岁时突然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你也会作比较,但这时候你的思维还是一种像海绵一样的状态,不会做出粗暴的硬性评判,不会进行批判性思考,而是倾向于同化吸收。
我学会了这样说:“也许是有两种看法。你的看法跟我不一样,让我站在你的立场上想一想,你也站在我这边想想吧。”这样一来,我们的思路就更加开阔,经常能在双方两种解决方式的基础上再找到第三种,可以兼顾我们双方的意见。
HBR:你是如何选择合作对象的?
马友友:首先看为人是否慷慨,然后要相互尊重,彼此欣赏。有些人可能在某方面才华卓越,但如果为人很讨厌,让我感觉无法愉快地共进晚餐,那就不做考虑了。丝绸之路团队让我感觉很好的一点是,我们从来不让人试演。我们第一次聚在一起,是在Tanglewood音乐节上召集搞音乐的人参加一场读书会,为期一周到10天。我们不付报酬,所以能来的人想必能慷慨付出自己的时间,而且具有冒险精神,愿意承担风险。其中多数人至今还留在我们团队里。这样可以预先选出具备某些特质的人。
HBR:为什么要承担这么多风险?
马友友:我觉得我做的事情对于音乐人来说不一定是反常的。所有伟大的音乐都源自成功的创作。你朝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方向走过去。这样做有风险,但你却乐意接受。作为音乐人,工作的一部分就是要表现自己体验到的东西。如果你限制住了自己的经历,你的表达也会受到限制。
HBR:你没有去音乐学院,而是选择了去哈佛学习,为什么?
马友友:我应该算是上过音乐学院的,因为我高中毕业早,在朱利亚德(Julliard)音乐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都待过一段时间。但我需要找个地方让自己成长。那时我知道自己太年轻,不足以出去闯荡。我知道自己懂得太少。在哈佛的那4年,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让我接触到多个领域的知识,也接触到许多同龄人,他们和我一样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很有热情。我最喜欢的科目是考古学和人类学。这两门学科帮助我将自己在旅途中体验到的各种文化放在一定的语境下加以审视。而且我还学到了学术规范。学院会把职业音乐人所需要的东西迅速灌输给你,但你要自己去检验和运用。你要一直尝试调动左脑和右脑。我离开学校时在想:对于演奏乐器,我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我总是心怀渴求与好奇,至今依然如此。
HBR:你5岁时就上了全国性的电视台。你是如何应对幼年成名这种状况的?
马友友:获得关注是很好的,但每时每刻每个人都关注着你的感觉就不好了。我对天分极高的年轻人说:“如果有一件事情你十分擅长,你就想一直做这件事,但过一段时间就进行不下去了。你7岁的时候显得很特殊的天赋,到30岁就不特殊了。”我小时候经常有人跟我说:“你真有天分,真是个天才。”我真希望他们没说过那种话,那样很危险,会影响关乎你自己的决定。我想决定自己的人生。最好的方法是,要非常自信,但也要有自知之明,问自己“我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这样你才能成为自己人生的建筑师。
HBR:登台演出前你如何做准备?
马友友:随着年龄增长,会有很多种不同的方式。年轻的时候,你找到一种做事的方法,就想一直重复。但我们都知道,情况不会一直如你所愿,如果你是四处旅行的人,那就更是这样了。所以要想取得成功,你必须乐于面对意外之事。你可能会有一套习惯的准备方式,比如说“我需要安静”,但紧接着发生了10件事情,你得不到安静。这时候你是惊慌、气愤,然后演出得很糟糕,还是会说“我没料到会这样,但我乐意尝试一种新的方式”?
HBR:演出的时候你会想什么?
马友友:你有一种责任,其一,要了解自己所用的叙述方法,确保自己在表达,人们在接收;其二,如果有什么东西妨碍了你的叙述,就要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两个方面分别关乎最大的全局和最微小的时刻,你必须始终同时顾及两方面。主要目标是要为观众创造难以忘怀的体验。如果观众听过你的演出之后,第二天就说“我们昨晚做什么了?”那你就是彻底失败了。
HBR:在丝绸之路合奏团这个具体层面,或者更宏观的音乐行业层面,你是否将自己视为领导者?
马友友:我只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试着发挥自己的作用。我很高兴与别人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且参与到一场运用伟大思想和创造去解决社会顽疾的艺术、科技、人文和技术运动中。但我不怎么觉得自己是领导者。我不喜欢发表什么宣言。
HBR:你是出了名的开朗乐观,这种性格是天生的还是自己培养的?
马友友:可能有一点点是天生的,不过乐观绝对是自己选择的,因为人要悲观厌世、愤世嫉俗是很容易的,只要看看报纸就够了。每次离开妻儿外出,一开始都是发自内心的难过,但你可以一直保持着那种状态,也可以去寻找事情好的一面。我容易产生强烈的负罪感,但我试着克服这种感觉,去了解并欣赏其他人为这件事付出的努力。
HBR:你周游世界各地数十年,有什么旅行建议可以跟我们的读者分享?
马友友:别为你无法控制的事情而担心。如果发生了无可避免的延误,发生了糟糕的事情,你只要保持平常心,选择积极谨慎的方式,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要一直向着下一个时区前进,带好你需要的所有东西。
艾莉森·比尔德(Alison Beard)|文
艾莉森·比尔德(Alison Beard)是《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高级编辑。
蒋荟蓉 |译 牛文静 |校 时青靖 |编辑
本文有删节,原文参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16年7月《马友友:别为你无法控制的事情而担心》。
《哈佛商业评论·跨界人生》
编辑|蒋荟蓉huirongjiang@hbrchina.org
公众号ID:hbrchinese
长按二维码,订阅属于你的“卓越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