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估值偏高缺乏创新 中企组团海外医疗并购(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 肖玫丽 广州报道
本报记者 肖玫丽 广州报道

  导读

  经过几年的热炒,国内医疗医药标的估值已逐渐让投资者难以接受,加之缺乏核心技术及创新,2016年前后,出现了并购资本组团到海外寻找标的的趋势。

  一边是海外医疗服务扎堆进入中国,一边是中国医疗资本密集出海,2016年前后,海外 医疗投资进入全面爆发期。

  8年前进入中国的SMI瑞士医疗投资国际集团(下称“SMI”),决定正式启动海外投资业务,“带中国投资人到国外洽谈投资。”

  为此,7月底,SMI联手广州日报粤商会、Biodata医疗投资论坛、日内瓦全球名医会,启动Biodata粤商双引擎计划,该计划包含全球名医面对面和Biodata医疗投资俱乐部两大核心,聚焦健康和资本。

  SMI在华执行董事林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之所以会从中外交流转变为资本合作,主要与国际经济、投资环境的变化有关。此前,海外项目对中国投资人有所保留,现在海外医疗机构越来越愿意将他们成熟的项目、盈利模式与国内投资人做分享。”

  除SMI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继前些时间企业家组团寻找海外电商资源外,目前组团寻找海外医疗医药标的如火如荼。

  就今年上半年来看,海外医疗投资并购的主力是上市公司。据统计,国内企业对海外制药、生物技术、医疗类资产的收购额已超过39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2015年全年投资总额,是2012年的十倍。

  投壶网CEO赵妍昱分析,经过几年发展,国内医疗标的的价格已经很高,而模式和技术创新的标的又很少。相比之下,海外投资机会多、风险低。目前中国资本出海主要聚焦在新药、医疗器械等领域,投后管理和本土化落地将是一大挑战。

  高端医疗扎堆中国市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SMI将通过“全球名医面对面”整合世界名医名家,为粤商推出健康知识讲座以及前沿技术和专家交流活动。Biodata投资俱乐部则通过线上线下活动,为投资者提供与国外医疗企业交流、信息传递的平台,并帮助解决投资过程中的融资困难。

  今年下半年,该俱乐部将组织医学交流峰会、医疗投资论坛等活动,并组团到海外实地考察。

  “去年就开始酝酿这一计划,我们进入中国8年,之前一直停留在交流观察阶段,”作为SMI中外业务的联络代表,林刚回忆,“现在,海外机构觉得中国市场壮大了,同时欧洲的经济形势不如以前,这三年很多地方的政府都停止了对一些医疗项目的资助,所以依赖中国市场和资本,推动项目在中国的纵深发展,甚至部分机构希望中国投资人注资欧洲母公司,与以前相比,态度发生很大变化。”

  SMI前身为瑞士日内瓦医疗协会,于2001年在瑞士日内瓦成立。受瑞士政府委托,SMI于2002年创办了BIODATA国际医疗投资论坛,并连续11年举办国际医疗博览会。

  从去年开始,SMI逐步加快与中国资本的对接,包括与广州日报粤商会共同发起BioData医疗投资俱乐部。今年3月,海南第一投资控股集团投资建设的海南省肿瘤医院成美国际医学中心落成,SMI作为技术和服务提供商参与其中。

  同时,SMI旗下的瑞士领誉私人医疗中心也在广州开业,该中心定位高端医疗市场,为中国的白领精英提供全球化的“全阶段、无间断”私人医疗服务。SMI 董事局主席兼总裁、BioData论坛发起人埃尔韦·科格瑞恩透露,未来将在中国建立2到5家高端私人医院、100家私人医疗中心、培训1万名家庭医生。

  瞄准高端医疗服务的外资机构不止SMI,包括英国国际医院集团、美国梅奥诊所、麻省总院等近两年都已布局中国高端医院市场。与他们合作分羹高端医疗市场的一大主力是房企,主要通过股权收购、自建、共建、技术买入等形式切入高端医疗市场,主要代表是万达、恒大等。而险资、三甲医院更多的是引进海外先进的医疗服务、技术。

  德同资本合伙人许谦分析:“国内医疗服务以公立医院为主,不可能满足社会多元化、多层次就医的需求,特别是现在中产阶级越来越多,他们希望有更好的医疗条件,海外就医一年达到几十万人次,这就给高端医疗发展带来机会。”

  但火热投资之余,包括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在内的多数大型高端医院项目目前都严重亏损,甚至三年不到就倒闭。而多数高端医院面临的是环境、服务、收费、器械高端,但核心的顶级专家资源却严重缺乏。

  “很多医疗项目失败是因为与医保人群争夺市场,高端医疗应该从治病和疗养入手,获利和生存空间也比较大,”林刚进一步表示,“国内高端医疗投资很快就会见到天花板,接下来会往基层发展,让很多非三甲医院的医生也会参与到预防和照料、康复等养护服务中,形成整体闭环。”

  技术缺乏泡沫泛起,资金组团集体出海

  在资本大规模引入海外医疗服务的同时,出海并购医疗标的也在今年集中爆发,交易金额更是屡刷新高。

  赵妍昱告诉记者:“近两年,国内大型药企步履频繁、资金量大,因为我们现阶段虽有资金,但不掌握技术,创新能力、方式和路径也是弱项。这种情况下,最快达到创新突破的方式就是海外并购,直接引进再技术转换或者是中外合作。”

  估值也是催热海外并购的一大因素。迈瑞医疗总裁成明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内外的医疗标的估值差异很大,国内标的估值偏高,部分标的价格是被国内资本追捧形成短期的热点而炒高的。相比之下,海外标的的估值则比较合理,一般是基于市场现状来给予价值判断。

  普华永道医疗项目负责人钱立强也有同感,他曾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国内医疗标的的估值和并购代价已明显偏高。”

  但由于时间尚短,无法评判海外并购对企业带来的具体效益,目前并购方的口径皆直指国际化布局。

  A股上市公司是最为活跃的并购主体。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今共计有25家上市公司发起海外医疗并购,仅七月份就有三诺生物紫鑫药业、绿叶集团、复星医药、罗欣药业参与其中。而复星医药84亿收购印度Gland Pharma约86.08%股权更是刷新了中国药企海外并购最高纪录。

  从并购路径看,除了企业自己出海寻找项目,部分则借助基金搭桥或牵手投资机构。如热衷于并购基金的爱尔眼科,以自有资金2亿元参与设立华泰瑞联二期产业并购基金,该基金关注范围包括“海外产业并购中的投资机会”。

  林刚表示:“在海外找标的不容易,不仅存在很多保护、保留意识,也有新技术、新模式的担忧,担心被模仿。国内资本出海面临的首个投资风险就是市场了解和信任背书,所以很多投资都是通过基金实现,可以缩短调研周期、降低风险。”

  第三方股权众筹平台也希望在海外医疗并购热潮中分一杯羹。

  “海外并购医药标的一般耗时较长,企业自身的辐射面是有限的,此时资本就有了发挥空间。”已经操刀了新药中间体“启明星”和加拿大小分子新药“智多星”两个海外项目的赵妍昱直言,“药企的需求大多是基于自身定位考虑,做业务线的整合、延伸或者互补,PE大部分也是带着委托方的资金出海的,而第三方平台则是从产业的角度去考虑。三者相互之间是可以产生协同效应的,虽然海外市场空间很广阔,但是我们的需求都是比较集中的。”

  由于医疗领域各个子行业的特点不尽相同,并购不同标的面临的挑战也不同。

  许谦告诉记者,投资新药研发的特点是周期较长、风险较大,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或者研发失败无法上市。与此相对应的是回报率高,特别是生物药和创新药;医疗器械则比较细分,通常很难支撑起一个上市公司,但是投资周期较短,经临床验证之后发展会很快,通常通过被并购实现财务回报;医疗服务包含的医养结合、养老院等大多是重资产投资,与精准医疗服务挂钩的标的则按照技术、市场发展空间判定估值。

  中金公司分析,生物医药已经成为除石油天然气和消费品零售行业外,中国对外投资并购最为活跃的三大行业之一。未来除了医疗服务,新药、医疗器械始终会是企业争夺的重点。

  “中国医药产业到了转型升级的关口,高成本、低效率、没有研发优势和创新优势的中小药企会走向消亡。国内医药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会保持快速增长,加上老年化的市场需求,决定了海外医疗投资、中外资本互动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赵妍昱说。

  但海外并购也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鉴于对海外医药市场及技术发展趋势的熟悉度,对潜在标的项目价值难以把握,以及对自身并购战略和并购交易后的有效管理尚难执行,成功完成海外并购对国内企业来说难度很大。”普华永道在研报中称。

  作者:肖玫丽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8/03/content_44497.htm report 5262 本报记者肖玫丽广州报道导读经过几年的热炒,国内医疗医药标的估值已逐渐让投资者难以接受,加之缺乏核心技术及创新,2016年前后,出现了并购资本组团到海外寻找标的的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