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 综合

浙报圈了一票顶级内容官与VC:出了一份内容创业过冬指南?|?媒动态

全媒派mp 阅读(0) 评论()

  这一年来,内容创业火热:无论是大V公众号渐脱个人作坊属性,融资拿到手软;还是众多媒体精英投身短视频,开辟文字外的第二战场;或是联姻社交媒体大数据,打造个性化分发生态……所有这一切,都昭示着现有的行业生态为创业者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016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暨浙报传媒新媒体孵化基地启动仪式

  那么在而今生态下,内容创业的命门在哪里?技术又带来了哪些新的可能?资本寒冬下,VC大佬们更看看重创业项目的哪些特质?

  8月3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想象重生”——2016中国新媒体创业大赛暨浙报传媒新媒体孵化基地启动仪式在杭州举行,全媒派记者深入前方现场,带来顶级内容官和VC大佬们的生意经。

内容创业的进度条

大势之下,新的增长点何在?

  内容创业者的春天,这会是个伪命题吗?一面是如papi酱、胡辛束、毒舌电影等平台先后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另一面是虽然入局者前赴后继,铩羽而归的却也大有人在。

  

春天将至or夏天已过?

  华人文化控股战略发展部总监刘星河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从挑战的角度来说,广告或者付费都还有待观察,但是我们投过的很多内容,逐渐出现很多天价,总体来说我们认为过去几年内容特别容易,从未来的角度来讲,大家扶持好内容的趋势还是存在的,下一步其实理所应当是找内容。

  爱阅读的CEO崔宏智认为:在创业新媒体或者自媒体成长过程中,内容和用户需求之间的关系,应该还是供不应求的,只要内容水平超过平均水平,很有可能得到平台方资源的支持,现在比较成功的自媒体,基本上都属于在微信公众号上迅速成长阶段。在这个时间段里面做正确事情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几个人成功,在我看来可能是执行的问题。

  新榜创始人徐达内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前段时间有人和我说夏天、秋天、冬天都来了,整个来说创业这件事情。流量到哪里去了?降低流量成本,这个逻辑本身还是通的。过去的广告模式,是不是有可能走向付费模式、电商模式,以及过去我们说的看到的内容创业以文字为主,现在有没有可能和产业有更多的结合,和上下游打通,供应链打通,以及完全对于细分行业的碎片化切割,中国还有很大的空间,而且是容易标准化的东西,我觉得总的来说有很多机会,很多事情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变化得非常快。

新入局者,应该选择什么平台?

  崔宏智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给出了一些建议: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知识类、经验类,教育类项目,这些资讯平台或者是内容生产来源大概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消费用户时间的,如视频、游戏、音乐、文学、文字。另一部分是工具为代表的,帮用户提升效率的产品。在目前的内容生产方来讲,这两个方向都有人在做,当流量进入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不再迅速增长的阶段之后,我们相信在消耗时间这个领域,竞争会更加激烈。反倒是在节约用户时间领域里面机会会多一点,如果将来大家倾向于让用户付费的话,我倾向于有更多的内容,是知识方面的积累,经验方面的积累,专家对用户的解惑等。

  付雷说:如果说从节目形态来讲,互联网确实给影视包括综艺带来了比较好的发展机会,一些新入行门槛比较低的创业者,可以通过网综或者网络剧网络大电影很快进入。过去两年,网综和网络剧的投入都是很低的,给人一种低成本、短视频公司是蛮好的机会的错觉,但是随着这两年网络视频的发展,目前主流的视频网站,他们在推出网络综艺或者说网络剧的时候,都是属于高成本投入,和他们合作的都是行业里有蛮多经验的,这方面有比较多资源的制作公司。

  所以整个行业的变化是很快的,如果从直播来讲,目前直播综艺方面有一个机会,国内真正懂直播综艺的并不多,大家都是在一个摸索期,在这个阶段,进入到直播综艺的制作,或者相关的内容方面,可能会有一定的机会,但是这也要看团队自己的创造能力。

  徐达内认为:目前的直播平台,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说,还不构成能够产生一个纯粹从直播里面出来的内容平台,基础设施不够,粉丝留存率不够,未来更多的可能是会成为一个自带流量的,在各个平台中的一个通路而已。

变现渠道:内容收费、粉丝电商哪个更靠谱?

  崔宏智认为:如果对于内容附加值比较大,专业性比较强,创造时间比较长的领域,建议以这种直接的买卖形式作为主要的商业化模式,对于其他的新领域,可以考虑和电商结合的可能性。

  付雷说:对于不同的行业,收入模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现在的电视剧,之前在网络初期的时候,更多的收入来源是来自于电视台,现在很多的网络电视剧基本的收入都是来自于视频网站,同时也会形成通过收费和收入分成,包括支付版权等等模式构成的网络剧收入构成。电视剧行业未来可能会通过会员先收费,再通过广告分成这种方式做更合适一点,未来也有可能全收费的电视剧出现,看互联网的付费用户的发展,包括用户习惯的改变来决定产品最后去什么样的收费方式。

  刘星河建议:从商业模式上,可能先走一些别人走过的道路,在内容上面如果站在了制高点,其他的东西可以用相对保守的方式先跑起来,在创业的情况下,如果所有的都是创新的,对于个人创业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信息高度透明,信息高度流动的社会,我倒觉得不如多观察多看,根据自己内容的属性,选择一条道路,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百分之百对的答案。

  徐达内说:我所看到的内容创业有广告、电商、IT版权、服务,广告这块,70%的内容创业者都可能选择广告这条路,传统的渠道失效以后,肯定会向这一块转移,罗辑思维卖一些付费的阅读产品,通过渠道分销,可能我们过去看到一些非常好的产品,转化率非常差,IT版权这件事情,绝大多数创业者几乎不可能做到。不管是付费阅读,咨询培训这个趋向,对于专业知识能力有要求。

内容遇上大数据

如何才是正确姿势?

  信息爆炸,用户的内容偏好众口难调,此时的内容创业者们如何准确把握需求?大数据又能通过什么形式,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创业者的焦虑?浙报传媒的第二场沙龙正为解决这些问题。

  小饭桌副总裁袭祥德介绍到:现在通过技术、机器、大数据,本身能够产生价值,因为我接触过很多的公司,虽然创业公司本身其实是一开始没有足够的数据源,但是如果做一个产品的话,可以寻找外部数据源。

  我倒觉得对创业公司来说,尤其是内容创业,应该要比以前更重视,因为你要产品化,你要数据化,而不是完全以内容本身创业,以众调的方式采写报告,完全可以用更轻的方式,像刚才说的内容知识的分享,信息的分享,如何把他们结构化,如何提供数据性的产品,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36氪媒体业务助理总裁张卓介绍了他们目前的尝试: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数据如何高效帮助撰写报道;二是如何利用数据了解用户。第一个部分,数据如何帮助记者,36氪有一个强大的研究院,这个研究院有一套非常完善的体系和方式,去监测市面上的创业项目包括投资机构,我们和研究院的合作每个月推出两篇报告,报告分为免费版和收费版。

  第二个能不能通过数据更了解用户的喜好,数据或者数字只是工具,没有办法给你一个解释,所以我们也找到一些外部机构做我们的用户调研,发现用户调研和我们自己心中的用户差别蛮大的,比如说从结果看36氪的大部分用户是影视范、购物狂、爱好体育,我们心里觉得36氪用户是财经范或者是互联网圈的专业人士,我们也在探讨核心用户包括优质用户是什么。

  封面传媒副总周琪也介绍了他们目前的尝试:我们孕育了很多的接口,来完成我们现在不太擅长的问题,即怎样运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转化数据。《纽约时报》说记者将会成为数据分析师,这首先要求我们的从业者具有这样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有什么基础数据来源,让记者向分析报道转化,这是一个问题。

创业凛冬下的丛林法则

什么样项目能得到VC的青睐

  有人说,经过几轮热火朝天的非理性烧钱之后,资本的寒冬悄然而至。这意味着融资的竞争更加激烈,而这一套残酷的丛林法则之下,能打动创投大佬们芳心的项目到底要具备怎样的特点呢?

  

寒冬or暴雨?说法不一

  浙报传媒副总经理李庆对“资本寒冬“这个说法不以为然:我不认为现在是寒冬,充其量是一个盛夏的暴雨。因为其实从资金链的情况来说,大的资金没有明显的收缩,甚至不存在收缩,大的资金一直在扩张。

  从创投的角度来说,任何创投的收益来自于你所投的企业的收益,但最近几年大家都感觉到做实业很难赚到钱,金融业或者投资业能抓到钱,那就是一个庞氏骗局。从目前来看,全世界范围内没有资金链紧缩的可能性,甚至各国央行都在投放货币,在这个角度来说,出现大的寒冬我觉得不大可能,但是真正可持续增长的创投,还是在于真正的把资金引领到有增长的产业里面去,这才能避免现在所谓的庞氏格局,或者资本空转,而真正实现资本进入支持产业支持实业发展的国家倡导的方向。

  氪空间CEO吴峥从业务感受出发,谈了自己的看法:从我们现在服务的项目可以看到,很多项目的需求和内容,都有资本寒冬的现象,在有技术壁垒,或者有超前的模式下,同质化的内容就会出现大的合并,或者说在创投基金方面有收紧的情况。从总体上来看,即使是寒冬,也是有机会的,越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在某些行业上,扩张各方面对于创投来说还是有很多机会。

VC大佬看中哪些商业模式?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说:假定五到七年的范围之内退出,我们要找的答案是看五年以后或者七年以后的人民币这一侧的资本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最需要什么样的企业。我们只能从宏观的角度揣测,因为中国五到七年是在经济结构调整,谁能够帮助和解决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律,这样的逻辑是合理的。

  浙报传媒副总经理、东方星空基金公司总经理李庆介绍了浙报传媒的投资逻辑:作为一个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来说,我们在媒体投资这一块的思路,首先是补充内容短板实现内容聚合,可以考虑基于大数据层面更多的合作。第二是寻找流量入口争夺用户,这是我们投资平台努力做的,并购手段更多的用在争夺流量入口和寻找用户上面。第三通过数据挖掘实现精准推荐,在大数据领域有比较大的投资布局,现在在数据中心建设和数据交易平台建设方面,也会投入巨资,这也是我们作为未来通过数据挖掘推进媒体转型的一个重要举措。最终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基于数据模型智能应用的投资领域。

  而我们的标的,首先是内容,但是我们投资的内容要具备可重复开发性,而不是单一的内容。第二是流量入口型自媒体,现阶段,自媒体流量入口更多的集中在视频和直播,未来是否在VR层面,我们也会探讨。第三个是高频高流量互联网产品,这是我们重点探索的。第四点,我们未来会基于大数据交易平台,以这个为基础,来投资一些基于大数据基础的智能应用。

  IDG资本副总裁楼军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半年我看到的现象是当大家已经在讨论一个方向的时候,其实这个方向的早就已经过了最好的投资时机,举个例子来说,今年我们会看到很多创业者通过公众号吸引粉丝,接下来有一些商业模式,这些公众号也融到了很多钱,我们再回到微信公众号来说,已经过了投资最好的时间。渠道早就非常拥挤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又做了大量的号,拉了大量的粉丝,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公众号上内容切入门槛并不高,并不是说大家有多厉害,只是说明这上面有很多流量红利而已,现在大家再开公众号都没有机会了。

  今天在app的层面上已经渠道拥挤了,在电商的层面上已经渠道拥挤了,不可能再出来新的B2C的大机会,在微信上渠道也已经非常拥挤的时候,大家接下来往哪里走,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好好讨论。投资方法论最主要看到有什么新的需求在做增长,在这个基础上要研究用户的消费心理,看清需求的本质就能看清消费心理,看清消费心理就能看清消费行为。消费升级大家对时尚健康越来越重视的时候,有一个好的模式满足消费者。线上渠道拥挤的时候,其实线下获客成本不比线上高,大家都到线上去玩了,线下的成本就降低了,大家应该探讨发现价值洼地。

给内容创业者的建议

  谈到建议这个层面,大佬们纷纷表示没有捷径可以走,而且这与创业者个人的特质有很大关系。但依然在共性层面上提了一些中肯的建议,全媒派为各位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不要问投资人在关注什么,这样反而会误导创业者,苦练内功,抱长远心态,保持学习的敏感度。

  二、规划好自己的现金流。尽早的形成真正的现金流,不要把自己的命运完全赌在投资人的认可上。

  三、要放松心态,有时候还得承认现实,在某个阶段被并购或许是一个很好的选项,不停地被并购以后持续创业的创业者其实也有很多是很成功的。

  四、如果有钱拿,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一定要拿。

  五、要精细化管理整个运营体系,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成本,不要为情怀做事。

  六、无论如何做正确的大方向的事情,努力把所谓原来的委屈和妥协看成是愉快的成长。

  七、好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努力找到足够多的聪明人,努力使得每个参与者能够高兴。

  经过了野蛮生长的平台红利期,当前的创业者面对着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环境,但这也并非是坏事,资本的挑剔就像一道无形的筛子,去粗取精的过程中为用户留下的是真正以有效率的方式提供有用信息的项目。而这无疑对一个健康生态的形成有所助益。

  丛林法则或许严酷,但你我都知道,我们逃不掉它,也需要它。

  

  

  

business.sohu.com true 搜狐媒体平台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0805/n462722858.shtml report 11776 这一年来,内容创业火热:无论是大V公众号渐脱个人作坊属性,融资拿到手软;还是众多媒体精英投身短视频,开辟文字外的第二战场;或是联姻社交媒体大数据,打造个性化分发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