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交通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私家车接入约车平台开展网络预约出租服务得以合法化。
中国保险报曾就此推出 《"网约车"车主注意了,您出险可能要被拒赔了!》(点击标题直接查看),从网约车车主的角度分析了变动之后带来的保险变化。不过,也有很多保险行业的从业人员提问,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会有什么变化?网约车合法化又会给车险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呢?
网约私家车“合法”前的保险情况
近年来,网约私家车以非营运车辆的身份投保,在投保和理赔中产生了较多问题和矛盾。
保费充足率下降。据统计,滴滴平台上的专快车、顺风车、代驾的司机人数超过1330万。按照这一数据,统筹考虑滴滴、UBER、易到等多个平台,全国范围内以网约车为主业的私家车辆可能在百万级别。按照50万辆、100万辆、150辆三档作为基础,按照件均少收入2000元测算,则全行业每年少收的车险保费达到10亿元、20亿元和30亿元。
(据估算,私家车年均保费3500元左右,而出租车保费可达6500元。)
赔付成本上升。我国营运客车件均赔付高于私家车2900元,如果按照每年网约车出险数为30 万件、40万件和50万件三档计算,保险行业理论上每年需承担8.7 亿元、14.5亿元和23.2亿元的额外赔付风险。
理赔纠纷增多。2015年,保监会消保局明确表示网约车辆如为非营运车辆,承运期间发生保险事故,保险公司可以拒赔。但由于无法接入专车平台,难以获知出现时车辆的营运信息,保险机构拒赔的理由往往不充分,随之产生的理赔纠纷增多。
网约车合法后对保险有什么要求?
《办法》提出网络预约出租车: 一是要有营运车辆相关保险,二是平台要投保承运人责任险,三是要为乘客提供相关保险。
出租行业实务中,传统出租车绑定出租车公司,在较强的营运管理和经营压力之下,营运行为具备“营利性”;而网约车的营运行为较为自由。按照营运程度,网约车可以分为全营运车辆、半营运车辆和偶营运车辆三类,三类车辆的保险风险差别很大。此外,顺风车、合乘等承运行为中,尽管平台、车主也收取一定费用,但由于出行频次、行使路线变化不大,对保险风险的影响有限。
因此,如果对接入网约平台的私家车,不加区分的按照营运车辆收取车险保费和承运人责任险,明显有失公平合理,不利于网约出租市场健康发展。
打破传统车险“大锅饭”,网约车可试点UBI
UBI即基于汽车使用的保险产品(Usage-based Insurance),特点是将车况和行驶行为,包括行驶里程、时间和地点、驾驶方式等围绕车和人的相关信息纳入保险定价因子。传统车险基于车辆售价和出险情况定价,出险后保费增量实际是一种惩罚性补偿机制。UBI则基于车辆状况、驾驶行为等大量信息,采取合理算法,综合预判出险概率,实施差异化定价,进而打模式,更加公平合理。显然,引入UBI的定价理念,对不同营运程度的网约车采取差异化定价,使得全营运、半营运、偶营运车辆的保险定价充分体现其风险差异,符合费率市场化原则,对网约平台、车主都是一种更为科学的保险安排。
UBI的核心是车辆、驾驶员、行驶相关数据信息,而网约车天然具备实施UBI的数据基础。
1. 网约车承运期间可获取详细数据。从车辆、司机、乘客通过APP完成匹配开始,车辆行驶里程、路线、速度、载客次数、运营时间、交易信息等均被APP详细记录,甚至于承运期间的驾驶行为也可以通过“导航软件”(内嵌于约车APP)的驾驶评分体系进行记录。
2. 网约车具有较为充分的司机、乘客交互信息。通过司机、乘客通过互相评分信息,客户投诉信息等,网约车平台已经建立了司机、乘客的评级体系,从而为保险定价提供了新的数据基础。
3. 网约车有条件收集更为充分的行驶信息。与OBD相比,网约车收集信息的短板在于难以收集车辆全部里程、油耗、车况等信息。但这一短板有条件进行一定程度的弥补。一方面,按照《办法》规定网约车辆“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应急报警装置”,这将有利于保险平台收集全部里程、路线信息;另一方面,随着网约车辆、驾驶员准入的规范化,诸如车辆维修和保养记录、车辆出险及损失信息以及驾驶员工作情况、经济状况、犯罪记录、信用记录等信息有望得到更加充分的收集。
从国外历程看,UBI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里程。UBI初期主要引入里程、油耗等定价因子,后期逐步引入了驾驶行为监控信息(包括急刹车、急加速、急转弯“三急”信息等)。 因此,对于我国网约车UBI保险的实施,建议采用逐步完善的方式予以推进。实施初期,可以采用“私家车保费+营运风险额外保费”的定价策略。其中,营运风险额外保费挂钩营运里程、载客次数等风险因子。在初期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再引入驾驶行为信息、驾驶员评级信息、营运期间出险信息等作为定价因子,进一步优化车险定价公式。
文/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 郭新杰
编辑/叶珏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