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银行家圆桌论坛|链接金融?索引未来

银行家杂志mp 阅读(0) 评论()

  

  编者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蓬勃发展,不仅参与主体更加多 元,同时也使金融服务得以以操作简单、体验便捷的方式服务于普罗大众。为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 潮流,国内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加大资源投入,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多维度、多层次地 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然而,对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则始终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其一,替代论,即互联网金融模式终将取代传统金融;其二,补 充论,即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的有益补充;其三,融合论,即未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将出现深度融 合。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业内人士开始倾向于融合论的观点。

  鉴于此,本刊特邀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从业人员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对我国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 应如何进行融合共处进行探讨和分析,并为我国银行提供有益借鉴。

  欧阳日辉:打造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生态

图欧阳日辉 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创新发展的趋势, 已经对经济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关系,不是颠覆,也不是补充,而是深度融合,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新产品、新服务。这种融合发展将深度改变现代金融生态体系,形成全新的互联网经济时代的金融生态体系或系统。

  新经济需要新金融。我国现有的金融生态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相匹配的,服务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适应投资驱动型经济。互联网经济时代的金融革命是“双轮驱动”的革命:“技术进步驱动+经济转型驱动”。互联网金融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融入金融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赋予金融产品,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和门槛,加速货币去纸化、促进金融服务片化、推动金融系统去中心化,实践普惠金融,适应新经济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飞速发展, 各种新的互联网金融主体和模式逐步成型,正在形成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就像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一样,互联网金融具有蜕变性(突破固有形态或边界后产生新物种)、多样性(业务模式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差异)、进化性(迭代演变速度大大加快)等特征。金融生态系统正从一个相对区隔的、静态的、模块化的工业时代,迈向一个融合的、动态的、分子化的数据时代。未来互联网金融的竞争,既不是一个产品的竞争,也不是一个市场的竞争,而是一种商业模式的竞争,更多的是一种金融生态的竞争。

  完善基础设施、实现互联(连接一切、万物相连)是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底层设施或者技术条件。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包括政策和法律、征信体系、数据中心、支付清算体系、商业云建设等等,而且基础设施必须相互连接,连接一切是 “互联网+”的重要特征。所以,除了制度环境之外,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核心特征在于所有交易环节全部是“线上”操作, 互联网金融生态所展开的技术环境是“互联网+”。这就需要信息安全和大数据提供技术基础,以及与此配套的法律制度和司法技术。互联网金融发展必须完善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

  在互联网金融生态中,生态主体既会有激烈的竞争,更会有大量基于比较优势的分工与合作。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包括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传统金融机构、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企业、网络运营商及周边供应商、监管机构、媒体、社会组织 (法律、审计、会计事务所,评级机构、研究机构)等。在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生态主体的各个要素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资金从最终供给者向最终需求者的让渡或转移,推动了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与新兴互联网企业存在激烈的竞争,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之间也存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但生态主体都会基于比较优势在系统中找到自身的细分市场。

  深度融合和共生是互联网金融生态的均衡状态。互联网金融生态的演化将遵循以下几个规律:生态环境朝着越来越尊重生态主体平等的金融权利的方向演化; 互联网金融主体越来越具多样性;互联网金融业务形态越来越具有多样性;互联网金融业务交叉越来越多,混业经营是发展趋势;随着大数据的积累,互联网金融越来越脱离面对面沟通而变成完全的线上交易;互联网金融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复杂等等。新技术的渗透和应用以及新商业模式的不断出现和迭代,使得金融与互联网企业之间、金融各子行业之间的跨界增多, 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的演化行业自我生长自我纠错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越来越强,各生态主体必将出现深度融合、和谐共生的均衡状态。这种融合共生的生态系统,既是互联网金融生态演化的趋势,也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环境。

  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或者说前途,在于融入国家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中, 参与建立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与电子商务、贸易流通、工农业生产等“互联网+”领域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联动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那些没有数据来源的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相比,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或社交网络而产生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更具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所以,互联网金融不是简单地“互联网+金融”,而是“互联网+信息网络平台(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金融+产业”。互联网技术引发的金融创新革命才刚刚开始,我们当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大好局面。

  黄余送: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主流趋势是相互融合

图为黄余送 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金融研究所互联网研究中心秘书长

  首先,我认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与商业银行在业务上是相互融合的,在我国当前的整个金融体系当中,互联网金融现在还是传统银行体系的一个补充,虽然其具有不同于传统银行的商业模式,但是无论是从业务规模上、服务对象上,或者从未来的业务形态方面来看,互联网金融都仍然是依附于传统金融的一小部分。

  就我国现有体系而言,互联网金融暂时仍不会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造成太大冲击,从商业银行和传统的互联网机构之间的关系来说,主流趋势是合作而非竞争。随着互联网金融机构业务的深入,今后线上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回报率将会下移,金额单比的额度将会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则正好相反,因此两类机构在未来可能会经历一个相互合作到相互竞争过程。

  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各自有各自的优势,比如说传统银行对于消费者在信贷主体上的形象是其他金融机构所不能比的,银行的信用风控技术也是现在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不能比拟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具有自身的优势,比如说网点少,成本低,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有效获客,使得其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近几年经历了一个“野蛮生长”的过程,其中难免泥沙俱下,随着我国监管措施的逐步完善,互联网金融业也将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经过整顿以后,其中将会诞生一批具备做大做强能力的企业。

  此外,互联网交易过程中积累下来大量的数据,包括除社交网络的数据,已经逐渐地在金融机构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认为这特别值得期待,有可能会对我们国家整个金融服务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的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把互联网这种结构化的数据导入自己的风控体系中,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王嵩: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

  图为王嵩 系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

  我觉得应当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应该是金融,也即互联网金融仍应归于金融范畴。从这个基本认识出发来谈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的融合,也就是银行的互联网化或互联网企业向传统金融机构, 即银行业务的渗透两个方向。在这里应当强调如下几点。

  首先,互联网金融是分层的。大家对于互联网技术在银行的应用都早已熟知, 但我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分层的,也即不同的层次干不同的事,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规则,层次间彼此可以互补,但并不能混为一谈。例如,某机构从事银行业务, 那它就应该按银行业的规则来开展业务, 而非遵循其他行业的规则,同样,第三方支付机构就也应当遵循非金融机构的管理办法,在这点上应当是清晰明确的。近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下发的规范制度也比较清晰地体现了这个思路。

  其次,互联网金融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无论是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企业, 其经营目标是一致的,即都要以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因此虽然表面上银行与各种各样的互联网企业表现千差万别,但在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本质上,两类机构并无二致。

  第三,大数据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无论是银行还是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大数据的应用是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两类机构在大数据领域中各有所长, 银行的强项是结构化数据,而互联网企业则精于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未来两类机构的融合也体现在对于两类数据的应用上,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在大数据的应用上应会出现一个相互互补与融合的过程,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客户信息保护的问题。

  第四,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上,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一直以线下网点众多为其竞争优势,在现今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下,各传统金融机构积极以线上作为其发展方向,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互联网企业也在积极发展线下渠道,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必然会出现一个二者的优势互补的过程,同时也使得线上线下的互通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最后,应当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生命力在于客户体验的不断改善,无论是银行业还是互联网的企业,在这个方面都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自我完善。

  范斌:新技术的应用将会带来一个新的金融业态

图为范斌 系IBM全球业务咨询服务部合伙人

  目前互联网金融大潮在中国方兴未艾,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的结合体,互联网金融有其自身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第三方的咨询公司,早期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是针对类似于银行的传统金融机构提出的,主要是说银行在有监管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利用互联网这样一个新的媒体开展业务,从最早以前只是通过网点、呼叫中心或者一些传统渠道,后来出现了互联网这种方式,直到现在我们所称的 Omni Channel(全渠道),甚至像手机这样的移动终端,其实也是属于互联网范畴,都是互联网更深入的延伸。

  所以,一方面我们谈互联网金融,另一方面我们也是在谈金融互联网。银行应当怎样拓展线上业务,如何应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同时,我们的金融科技公司又应该怎么更好地开展金融业务、提供金融服务。现阶段,众多的金融科技公司在缺乏先天监管的情况下“野蛮”地涌入金融领域与传统金融机构展开竞争,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从一个侧面促进了银行的发展,同时对监管的立法方面也有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以及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纷纷得到广泛应用,纵观未来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包括结合人工智能的认知,以及云平台新技术的出现,将会很大程度上促进或者甚至是颠覆银行目前的一些做法。例如区块链技术,从本质上来说,区块链并不是一个完全新的技术。区块链其实是把若干技术进行了一个整合,形成了一个不可篡改的、分布式的,并且可以由智能和约执行的一个链条,它具有较强安全性,能对资金融通中资金供求双方的信任起到一个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说,新技术的应用将会带来一个新的金融业态。

  万磊:银行应有效利用自身资源进行“突围”

  图为万磊 系微众银行科技事业部副总经理

  首先我想谈一下银行间的同业合作, 以微众银行为例,微众银行的注册资本金有30个亿,这个数额相对于一般的互联网的金融公司来说较多,但作为一个银行来说显然资本金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如何依靠有限的资源开展银行业务,在什么领域进行“突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微众银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也进行了很多探索,在此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找到了一些方向,其一是我们银行应当依靠互联网企业,利用社交数据来进行金融产品的开发。其二是一定要进行同业合作,即,应当把我们的产品打造成在市场上可以与同业机构进行分享的这样一种模式,来一起共同来做大这个市场。以微众银行的“微利贷”为例,“微利贷”采用的是联合贷款的模式,目前微众银行与全国20多家银行共同经营这个产品,基本模式是按出资比例共同承担个贷风险,共同分享收益。自2015年5月推出 “微利贷”以来,目前我们的主动授信大约有5000万客户,整个投放量交易额有 400多亿元,余额约有200多亿元。在这个模式中,微众银行与我们的合作伙伴都真正实现了“互惠互利”,其中的关键归根结底在于进行同业合作这个理念。

  因此,我认为,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银行应当寻找一个“精准”的定位,确定一个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经营策略。以微众银行在过去的一年半里的实践为例,其一是践行普惠金融,其二是以数据科技为抓手与同业进行合作。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本质上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互联网金融并不会颠覆银行,银行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风控和线下的网点服务等等,未来的趋势将会是二者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梁超杰:互联网金融对银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图为梁超杰 系平安银行公司网络金融事业部副总裁

  首先要强调的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并不是完全泾渭分明的,将这两类机构对立起来的观点值得商榷,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在未来将会不可避免地走向深度融合。以平安银行为例,平安银行从 2014年7月份推出城易网,到现在注册用户量超过200万,企业用户有约50万。企业用户的迅速发展实际上就从侧面反映出了产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其次,互联网金融正在成为银行业或者说金融业的一个新常态。平安银行在过去的一年多里,给各个类型的产业互联网转型的企业做了一千多个深度对接的案例,这已经充分说明我们的客户正在进行改变,这是一种新常态。这种新常态也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场景化。以往金融脱媒主要指金融产品的“脱媒”,但如今其含义已经转变成了客户的“脱媒”,银行变成了一个渠道,这个风险是很大的。场景化的挑战源于银行固有的经营方式,在以往,银行更多地是经营客户,也就是开了帐户才是客户,跟我有资金往来的才是客户,那现在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如何服务用户,也就是说如何跳出银行去办银行的事情。

  第二个挑战是服务方式的转变。确切地说是如何由以前的低频服务走向高频服务。举例来说,众所周知,银行在对公领域的开户体验是比较差的,现在如果在柜台上面开户,折腾个三五次,三五天,甚至十天都是有可能的,但如果采用O2O开户,整个流程就会得到优化,通过线上上传资料,银行在后台集中作业,需要的手续和流程得到大幅简化,最快十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整个开户流程。

  第三个挑战是去中心化。在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后产生了一个去中心化的趋势,但是去中心化也同时是一个聚合中心的过程,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我们的金融机构应当跟外部的机构更多地进行跨界合作。通过广泛的跨界合作,互联网的新生力量与银行一道形成一种多赢的格局。例如在“互联网+供应链”这个领域,平安银行就与许多第三方数据公司展开了广合作,比如供应链服务商、数据通讯服务商、B2B电商平台,甚至还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等等,都展开了平台级的合作。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彼此进行能力互补,最终走向合作共赢。

  邓建鹏:探究互联网金融和银行的相互关系

  图为邓建鹏 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互联网金融自2013年在中国兴起到当前这几年,其与银行主要是互补型关系。诸如P2P网贷、股权众筹以及经网络销售的货币基金(如余额宝、理财通等),其主要客户是过去银业行所抛弃的那些人群。这些人群一般有如下特征,没有信用记录支持,融资额度很小,能够用来理财的金额有限等。面对这样的客户,由于受制于成本、既定思维约束等因素,银行机构对这些人群没有太多兴趣。也因为此, 在过去数十年,中国一直存在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对银行没有或者很少涉足的客户群体,互联网金融发挥了威力。一些互联网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以及互联网思维,通过网络链接客户, 降低信息不对称,进而降低边际成本,提升边际收益。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和银行相互融合。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渗透进银行的传统领域时,银行也调整了它的产品思维,在向互联网金融涉及的一些领域渗透。同时,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客户群逐渐拓展到原本属于传统银行业的一些客户范围。

  在两者互相融合和渗透的过程中, 双方有各自优势。第一,银行机构有资金成本的优势,这是互联网金融尤其是诸如 P2P网贷不可比拟的,这增强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寻求银行合作的必要性。我们调研时发现个别网贷公司在和某些银行洽谈, 尝试将银行低成本的资金对接到低风险的优质资产。

  第二,银行业有传统的风控优势, 互联网金融公司偏重于在信息技术运用、营销思维方面有优势。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主要是金融,风险控制是核心。风控依靠纯粹的互联网技术解决之并不现实。所以,很多互联网公司,包括百度、奇虎360以及乐视等等,纷纷到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大型银行把他们的许多资深高管挖走。今天论坛在座的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的高管,也许曾经就出身于银行界。

  第三,银行业因为长期受到监管, 在产品合规性方面有自己的相对优势。互联网金融在过去几年野蛮生长,许多领域既没有什么监管细则,也没有什么监管机构,存在监管真空状态。一些产品能做不能做存在疑问,或者存在法律风险。在合规方面,银行业有很好的典范,信誉度高,风险控制更有保障,均值得互联网金融的企业借鉴。

  第四,虽然受近一两年经济下行的负面影响,但是银行业仍然保持着长期盈利的能力和潜力。大量的网贷公司、众筹平台等许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过去数年,尚没有盈利的能力。在这方面,银行业耕耘数十年,有自己的优势,值得互联网金融企业参考和借鉴。

  互联网金融整顿与合规化之路

  互联网金融在过去三四年基本处于野蛮生长状态。这种野蛮生长的结果,一方面是行业得到快速成长,比如光网贷机构在几年内就出现了惊人的近四千家,至 2016年年中,网贷累计交易额高达两万亿元左右。另一方面,行业内出现一些无序竞争状态,甚至出现严重侵犯消费者利益的现象,一些打着互联网金融旗号的机构,实际上并不是互联网金融,而是以此为幌子,实施自融甚至是集资诈骗等违法行径。

  有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虽然目前没有明显侵犯消费者利益,但自身积累了很大风险。比方我调研的一些网络虚拟货币交易平台,这些平台公司的账户上汇集了交易客户的庞大资金,公司硬盘上寄存有客户的巨额网络虚拟货币。但是,这样的交易机构并没有监管部门批准具有吸收公众资金资格。在当前,交易机构显然在积累风险,一旦风险爆发,危害巨大!另外,一些P2P网贷机构采用自担保,或者潜在的自担保模式,不仅风险全面集聚在平台, 而且与现行监管的基本精神不合。

  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无序竞争和一些较集中的违法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利益, 甚至影响社会稳定。为此,在2016年4月份以来,多个部委将共同推行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但是,专项整治工作时间有限,通常只能取一时之效。甚至如果整顿工作“一刀切”,反而可能对一些正规运营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产生冲击。因此从长远角度来考虑,从监管者层面,要推动互联网金融的配套法制建设, 确立互联网金融监管与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从互联网金融企业角度而言,企业将来要有前景,必须自身在合规化之路上作出努力,重新梳理自己的运营流程、产品结构,根据法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在这方面,银行业已经树立了诸多典范。

  互联网金融与高科技使用

  互联网金融本应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等高新科技,比如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等等,并在高新技术中“镶嵌”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但是在过去几年,我带领研究生调研一百多家P2P网贷机构、股权众筹机构以及网络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等等, 发现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其实并未利用所谓高科技。

  我们的调研发现,有些“线下”的所谓P2P网贷,公司员工高达5万人以上或者更多,这简直跟一家中等银行接近。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有盈利的能力,必须与银行展开差异化竞争,借助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提升边际收益的同时,不断地降低自身边际成本。就象余额宝一样,其客户高达上亿人,但是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平摊到每位客户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只有这样,互联网金融企业方有盈利的潜质。但是,一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在营销推广产品的时候,依靠几万个员工地推, 与银行相比,我们很难看出此类企业的优势在什么地方。

  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的应对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面对一些互联网企业纷纷“侵入”金融领域,银行应该如何应对呢?我认为,至少在可以预见的五六年内,银行大可不必恐慌。一些学者所预测的互联网金融将颠覆银行(或者传统金融)的见解,在中国不大可能出现。更大程度上,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与银行更多仍是互补型,或者是相互融合。但是,面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一些冲击,银行需要调整思维,同时强化高科技的运用,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以前,银行面对大量小微客户一直高高在上。现在,这些客户纷纷被互联网金融企业吸引过去,比如成为蚂蚁小贷的忠实客户。在这种竞争压力下,银行推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时候,一方面利用技术手段,一方面作出更多人性化的调整。以微信理财通为例,其推出的系列理财产品之所以成为爆款,受到大众欢迎,就因为它很人性化,用户体验极好。过去若干年,银行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需要调整战略。另外,银行还可以作个性化的定制产品,增强产品的用户参与度,甚至邀请用户自己来设计产品;利用科技手段,更准确地理解用户的行为特征和偏好,进行精准营销。

  这方面,已经有一些传统金融公司在做相关尝试。比方有的保险公司给客户发放手环,收集客户运动数据、健康数据。公司收集客户的数据后,对客户的健康状态进行分析,并基于此调整每位客户将来的保费,有针对性地推送保险产品。再比方汽车保险领域,保险公司可以在汽车上安装数据收集器,根据客户安全驾驶汽车的出行数据分析,把客户汽车的保费做最优化调整。借鉴上述做法,银行在互联网思维的运用以及高科技运用和拓展方面有广阔空间。银行业通过这种努力,最终将实现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互促进。

  叶大清:中小型金融机构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主体

  图为叶大清 系融360联合创始人兼CEO

  首先,我想说的是,虽然近来P2P平台问题频发,但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并没有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差,正如前几年互联网金融刚兴起时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一样。这与投资异曲同工,大家都疯狂时应该冷静,而大家都悲观时反而应保持积极的心态,因为这时其实恰恰是能力强的创新公司应该发力的时候。同时, 我认为,在中国当前的金融环境下,中小型金融机构应该成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主体,以美国为例,很多消费金融科技创新的成功模式都来自于中小金融机构。

  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当重点关注几个指标,第一,用户在线比率,也叫在线渗透率。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在线获客的重要性毋庸讳言,然而大多数银行的在线获客率实际上偏低。以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几个电商巨头为例,他们的在线渗透率只有12%左右,这是因为电商所涉领域有限所致。但是互联网金融,例如信用卡业务、保险业务、消费贷款和理财等业务完全可以通过线上来开展,可谓是大有所为。因此,我们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当关注相关产品的在线渗透率,思考应当如何提高这个指标,向成功者学习有益经验。

  第二个指标是获客成本。当前,移动互联网正方兴未艾,通过移动互联网来的客户获客成本是持续在降低的。同样以美国为例,1999~2000年的美国的银行业与中国的银行业现在的情况颇为相似,就是银行开始结合互联网来获取客户。美国的银行通过搜索引擎营销,并与互联网公司进行战略合作,使得其获客成本在短时间大幅降低。我们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当思考如何运用最新的技术、采用何种模式, 来降低自身的获客成本。

  黄纪法:发展核心竞争力是银行胜出的关键

  图为黄纪法 系浙江稠州商业银行副行长

  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金融机构应当思考的是,我们应当怎样和互联网进行结合。金融互联网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传统金融机构是无法绕开的,即使转型较为困难,也应当慢慢去转。

  对于银行来说,在转型过程中,类似于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和微信银行等互联网基础设施并不构成障碍,然而这些基础设施仍然停留在延伸现有客户服务手段的阶段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多银行的获客能力很弱,也就是说,有基础设施、有这个手段但是没有获客能力。因此,银行应当积极地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开展跨界合作来弥补这个短板。银行有其资金和风控技术的优势,但在“互联网思维”上仍然与真正地互联网金融公司存在一定差距, 所以,我们的银行应当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找到一个可行的合作模式来实现双方的共赢。

  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银行首先应当转变传统思维,建设优良的底层基础设施、数据,以及云计算等等,并以此为基础,先于别人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能在未来胜出的关键。以获客为例,依靠客户经理去获客的方式已经很难实现客户数量的大幅度增长了,所以再往下走必须依靠互联网金融的手段进行获客这个方式。银行应当跨界联合互联网金融企业,再运用如微信、微博,甚至贴吧这样的渠道,将之进行整合来开展营销活动。其背后的理念是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的精神,通过互联网金融方式来实现产品的植入、渠道的共享和跨界的营销。

  刘建华:从供给侧结构性变革中突围是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图为刘建华 系重庆银行副行长

  随着国家对发展“互联网+”战略的加速推进,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 从补充、工具、渠道逐步上升到相互融合和细分市场场景打造的认识和应用,未来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将会朝着轻资产、轻资本、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向着力发展,将更多地应用互联网技术来支持大数据平台与银行创新业务发展的高度融合,从银行供给侧结构性变革中突围而出,使银行更好地履行普惠金融的社会责任。这是我们中小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认为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应当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来着力打造,应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应用+银行风控技术” 来细分市场场景共同构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从而达到中小银行营销策略的精准定位,精准营销,精准画像。

  目前,中小银行的确存在人才储备和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作为中小银行,应当立足自身,以包容的态度去拥抱新型的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应用+银行风控技术”多方合作的商业模式,应当秉承“专业人做专业事,跳出银行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理念,与互联网公司和数据公司携手合作,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服务,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时效慢融资难融资贵的服务瓶颈。我行从去年就着力与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和数据公司合作、探索打造建设互联网线上纯信用小微金融信贷大数据平台,同时应用我行已上线的人脸识别交叉认证系统进行辅助验证借款人的真实身份,实现互联网金融线上纯信用小微企业信贷细分市场场景的构建,实现信贷三查工作贷前真实性的辅助验证。

  银行应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的场景, 设计不同的银行产品;应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场景,打造不同的商业模式;应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场景,服务不同的细分市场的目标客群。促进我们更有效和及时地为广大细分市场的目标客群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实现银行业务与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全面融合,切实践行普惠金融,履行好社会责任。

  孙雷:银行转型的关键是转变经营理念

  图为孙雷系玖富互金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兼CEO

  我认为,直到现在为止,我们说的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冲击实际上更多地是停留在概念上的,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银行感受不到这样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真正冲击,实际上是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的一种颠覆、一种挑战。这种颠覆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人消费贷款。互联网的特点首先是去中介化、标准化、可复制和规模效应,基于这些特点显而易见,互联网金融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得问题实际上帮助不大,因为企业是个性化的,有其自身特点,针对企业的业务是无法标准化且无法快速复制的。与之相对,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真正针对的是个人的小额贷款需求,即直接瞄准的是信用卡人群。针对这类贷款需求的模式恰恰契合了互联网的特点,可以标准化并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快速复制, 特别适合互联网的线上模式,因此我们看到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反观众多的商业银行,其采用的模式实质上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互联网做法,而实际上是线下IPC模式,其在获客、征信等方面都和线上机构有本质的不同。

  第二,场景化。现在众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做资产端都采用扫楼发卡片的方式,但其实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客户质量不高,也无法获得优质资产,导致其资金成本居高不下。我认为我们的企业应该调整思维,转变方向,开展基于场景的消费端营销。举个例子,玖富与众信旅游开展了合作,专做出境游的旅游分期,因为个人签证在大使馆的资料其实已经非常详细了,大大减少了我们资料收集的工作。

  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有两个,一是客户的欺诈风险,二是客户违约成本很低,因为无法记入征信。针对这样的风险特征,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采取几种应对方式,第一,基于移动端快速获客;第二,基于场景来获得优良资产;第三,采用生态链的方式。采用生态链的方式其实就是根据不同场景与不同的机构和企业展开合作,将业务链条切成不同阶段分包出去,而自身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通过“每个人做自己擅长的事”,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所以在此我也想呼吁,我们的银行需要更加“Open” 一些,一起努力来形成一个良性的金融生态链。

  孙玉武:不断深化保险公司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

  图为孙玉武 系天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用保险部总经理

  有几点我想跟在座各位做一些分享, 第一,从保险业本身来说,作为金融业的一个传统的行业,保险业一直与互联网结合得非常紧密,从本身业务的构成来说, 保险业的网销、电销业务占比不断的增加,特别这两年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加深了业务合作在过去两年,发展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第二,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它也需要保险公司给他提供一些标准化的产品。利用保险公司资产管理的能力和投资的能力,为其平台提供一些优质的资产,这是非常好的结合点。过去几年, 保险产品在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作也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一个亮点和重要的资产来源。以天安财险为例,这些年也在互联网方面也是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2016年年初,天安财险成立了一家互联网的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应该是国内第二家。同时,与众多金融机构开展了大量同业业务。

  因此,保险公司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合作是在不断地深化的,与传统的银行业信托和资产管理公司也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在这些合作的过程当中,融合的趋势彰显无遗。在这个融合的过程当中,每一个行业的参与者在细分行业里面做好自己的事情。

  我们保险公司还应当坚持几个方向, 第一是与金融同业发展一些业务合作,第二是国内的个人消费领域市场,可以和互联网金融平台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业务逐步地往个人消费金融这个领域去转型,个人消费金融产品标准化容易复制、大数法则以及小额分散,这些都符合保险业的特点。

  郭珊:抓住机遇将挑战转化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契机

  图为郭珊 系金汇金融总经理

  我首先想说的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不管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还是传统金融机构,其实大家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亟待解决一些行业的痛点和客户的痛点。互联网金融企业同样要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建立符合自身发展模式的风控体系,具备风险识别、风险控制和风险定价能力,与金融机构深入合作,才能真正做好金融的事。金汇金融作为泛金融机构的直销聚合平台,以开放的姿态聚集了包括区域股权金融资产交易市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私募基金在内的各类机构,主要来为金融机构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的直销服务。金汇金融创新发展出的“互联网金融+区域性交易市场”模式,助推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服务了实体经济。以“定期理财”系列为代表的创新产品,一方面解决了企业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则为客户提供了多种投资选择,丰富了其资金增值路径, 积极推动了传统企业的产业升级。

  从行业痛点的角度来说,从2015年到现在,金融机构普遍都面临优质资产挖掘的问题,包括现在的资产荒的问题。在这方面,金汇金融与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合作搭建区域市场金融产品互联网销售平台, 产品发行人均为地方城投、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金汇金融负责用户引流、账户体系建设、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创新性地解决了互联网平台优质资产缺乏等问题。

  在客户的痛点方面,互联网企业在解决客户的痛点方面有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做到对客户数据的迅速积累以及客户数据的深入挖掘。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金融,到最后都解决的是金融行业共同面临的企业、C端客户的投融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好未来垂直行业场景金融发展前景的原因。金汇金融也始终致力于发挥互联网金融平台信息技术优势,结合传统金融机构资源优势,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高效、优质的综合金融服务。

  其次,我在这里想呼吁我们的监管部门尽快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通过线上获客可能较容易,但同时客户的忠诚度较低, 这是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一个特点,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论是对传统金融机构还是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都将面临的是一个持久战,这将对我们的资产获取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形成严峻挑战。我们的企业应本着以客户为本的理念,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同时我们也需要一个清晰的监管框架来作为我们开展业务并更好地服务普罗大众的指引,这样, 我们才能将挑战转化为一个更好地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契机。

  吴大维:金融行业应发展更加开放的互联网精神

  图为吴大维 系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执行总监

  我想就互联网金融谈几点我的看法。首先,我想呼吁中国在个人隐私和数据方面的立法能尽快落地,这个立法是如何运用数据和做数据分析必不可少的前提,立法的出台将能改变目前在数据运用方面的灰色地带的状况,使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获取数据,运用数据。同时,只有对隐私和数据方面进行立法以后才能真正实现数据的可定价和可交易,数据也才能真正地作为一种资源去流通,这是未来我们在大数据应用和数据的分析上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其次,我想强调的是,银行业真正经营的东西有两个方面,其一经营的是客户的资金,其二经营的是客户的资讯或数据,所以现在很多的国外大银行说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银行,因为他们同时在做两件事,即,先经营客户的数据和资讯,再来经营客户的资金。从互联网金融的内在属性来说,银行要内生互联网金融是有相当大的难度的,因为银行的经营理念与互联网金融的理念是相反的,安全性一直是银行的第一需求,相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快速反应以及与客户的互动机制事实上是一种试错机制,而这种试错机制恰恰与银行所强调的资金的“安全第一”的属性背道而驰。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目前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技术,二是互联网精神,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广是在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这将为银行的获客带来大量的机会,但我们一直所忽略的是互联网精神,因为顾客与金融机构打交道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我们也应当转变思维,发展出与其相匹配的、更加开放的互联网精神。

  

现场图

  李海燕: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关注如何控制成本并提升效率

图为李海燕 系第1车贷创始人兼董事长

  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在于场景,例如小额分散的消费贷采用线上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但基于大数据逻辑和O2O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也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方式。从金融的场景化的角度来说,互联网金融是由供应链与消费金融两个部分组成的,这是我的观点。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对于场景的把握十分重要,场景化的模式使得获客更简单,成本也更低。以第1车贷为例, 在车贷领域,尤其是二手车交易领域中, 最大的需求方是交易群体,如果我们能提供一种解决方案,进行快速放款,帮助他更高效地完成交易,那么我们的业务完全可以从场景直接转化,不需要打广告,也不需要去推广,而可以直接由场景转化, 同时互联网技术又为这种转化提供了可能。

  场景化模式中最重要的是数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交易数据来认证商户,或者找出供应链金融里存在的风险。举例来说,二手车企业面临最大的风险是库存周转率,也就是说他的库存周转率越高,他的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也越强,所以在对二手车企业进行贷款时,必须把他的交易流加进我们的风险控制体系里面, 根据交易流的数据逻辑来识别风险,并对是否给他贷款以及贷款额度进行决策。从事供应链金融不应当基于纯信用,须基于资产金融的方式,或者说营收账款保理的方式。在供应链体系里面,其实存在一个比较大的一个市场,可以通过场景化营销来做消费金融的自然转化,这样的成本最低,而且获得的客户量是最有效的。

  总结一下,不管是产业链金融还是消费金融在未来将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而其中核心的要素是要有足够的数据来识别风险,这就要求我们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关注效率和成本这两个要素,第一是永远将效率和风险摆在首要位置,第二是在保证高效率的情况下应适当控制成本。

  唐文:中小微企业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基石

图为唐文系 易宝支付有限公司CEO助理

  我想谈谈我的观点,首先,我认为, 人类社会的进步始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翻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人类重大的时代变迁首先由科技创新引领,随之而来的就是金融创新,与之匹配并促其发展,这个规律千古不破。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但促使蒸汽机走出实验室,应用于轮船、火车进而改变我们的世界,则源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公司等现代企业形式和股市等金融创新的出现。同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同样也是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典范。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兴盛首先是因为中国存在大量的中小微企业,中国大约有七千多万的中小微企业,他们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基石。对于我们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我们应当服务好这些企业,围绕他们的需求去开发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应当多倾听他们的声音, 我们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当走到一线去, 和中小微企业进行交流,去了解他们在今天的创业创新当中所遇到的问题,实际听一听。感人所感,急人所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广泛应用,互联网金融的内容也日新月异,这些变化都会为中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带来很多支持,进而推动这些传统企业升级。所以我认为,在这个时代,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想真正做到长盛不衰,那就一定要走到市场的一线去,去看看他们的需求发生了什么变化, 看看整个商业结构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因为他们是我们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存在的原因。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服务好传统企业、服务好中小微企业是我们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唯一原因。

business.sohu.com true 银行家杂志mp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0813/n464078269.shtml report 20565 编者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蓬勃发展,不仅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同时也使金融服务得以以操作简单、体验便捷的方式服务于普罗大众。为顺应互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