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总想着外太空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是不是总想着人类有没有可能星际移民?这个愿望可能就要成真了!近日,欧南台公布一则新发现:在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周围发现一颗位于宜居带的类地行星。也就是说,地球的“孪生兄弟”可能出现了……
去年,
NASA刚刚宣布过,
他们找到了一颗与地球十分相似的星球,
叫做“开普勒452-b”(Kepler 452-b)。
这颗星球比地球大60%左右,
有岩石结构,
并围绕这一颗类似于太阳的恒星运行,
看起来,
简直就是地球的“大表哥”,
这一度让人们以为,
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然而,
这颗开普勒星球离我们有1400光年的距离,
遥远得简直不敢想象,
更别说星际移民了。
但是科学家们依旧抱着,
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继续探索,
事实证明,
科学的力量是强大的!
在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比邻星”,
存在一颗行星,
这颗行星类似地球大小,
且位于宜居带内,
与著名科幻小说《三体》的设定不谋而合。
先跟随镜头,
一起飞越比邻星与它的恒星去看看吧!
小编只想说,
震撼极了!!!
这颗比邻星以及它的恒星,
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呢?
跟着小编来大揭秘啦!
【行星档案】
比邻星b,
距离我们最近的系外行星,约4.2光年远。
地球质量的1.27倍,比地球重一点,
地球半径的1.1倍,很可能是岩石质地的行星。
零下39摄氏度,舒适凉爽,
公转周期11.2天,11天就过一个新年,
可能被潮汐锁定了,与公转周期一样,
总是一面朝着“小红太阳”,
距离宿主恒星0.05天文单位,比水星还近。
【比邻星档案】
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4.2光年远,
M6Ve型,一颗红矮星,又红又小,
温度3046k,比太阳冷,
太阳质量的0.12倍,差不多比太阳轻十倍,
太阳半径的0.14倍,袖珍太阳。
【档案详解】
由于比邻星是一颗昏暗的红矮星,
比太阳辐射较少的热量 ,
该行星系统中仍存在宜居地带,
温度适中可维持行星表面液态水存在。
在最新发现中,
环绕比邻星运行的行星,
比邻星b的旋转方式、来自比邻星的较强辐射,
以及该行星的形成历史,
使得这颗行星的气候与地球完全不同。
比邻星b表面温度变化范围,
在零下90摄氏度至30摄氏度之间,
其温度变化取决于它的轨道类型。
但最为关键的是,
由于银河系的直径大约是10万光年,
地球和比邻星b相距4光年,
在星际空间上讲,
这简直就是“邻居”。
科学家希望未来几十年里,
人类能够抵达这颗星球,
那么,
星际移民是不是就会真的出现呢?
其实,
科学家们之前还发现过很多类地系外行星,
他们都曾被认为是“地球的双胞胎”,
但最终都被证明是言过其实。
↓↓↓
【开普勒438b】
开普勒438b(Kepler 438b,地球相似指数0.88)是已知系外行星中ESI最高的星球。2015年1月,天文学家宣布在一颗红矮星(即质量不超过太阳的一半,至今小于太阳的三分之一的恒星)旁发现了开普勒438b,这颗红矮星比太阳更小,温度更低,位于距地球470光年外的区域。开普勒438b的直径只比地球大了12%,它位于距离红矮星既不太远(冷)也不太近(热)的适居带内,每35天绕红矮星1周,表面有存在液态水的可能。
与其他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的存在于微弱恒星周围的行星一样,天文学家无法测量开普勒438b的质量,但他们推测如果这颗行星是由岩石组成,质量应为地球的1.4倍,表面温度在0摄氏度到60摄氏度之间。但最近,天文学家们发现开普勒438b的主星(即那颗红矮星)会规律地发射强耀斑辐射,这一点可能导致开普勒438b不适合人类居住。
【格利泽667Cc】
格利泽667Cc(Gliese 667Cc,地球相似指数0.85)于2011年被发现绕着格利泽667三恒星系统中的一颗红矮星(即格利泽667C)公转,距地球仅24光年。
天文学家用测量恒星回应行星引力牵引时的细微动作的径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method,通过测量物体运动速度在观察者视线方向的速度分量来分辨星球运动)发现了格利泽667Cc,但是无法测算它的体积(因为它不从恒星前经过,无法测量半径),只是推测出它的质量为地球的3.8倍。格利泽667Cc同样位于所在星系低温恒星的适居带内,预计表面温度在5°C左右,它的公转周期为28天。
【开普勒442b】
开普勒442b(Kepler 442b,地球相似指数0.84)的体积是地球的1.3倍,也是2015年1月被发现的类地系外行星,它所围绕的恒星温度比太阳低,距地球约1100光年。开普勒442b的公转周期为112天,也位于恒星周围的适居带内,但表面温度可能低至零下40摄氏度(不过,它还是比火星冬季零下125摄氏度的温度适合人居多了)。天文学家预测,如果这颗行星也是由岩石组成的,质量可能是地球的2.3倍。
推荐阅读
? 山东女孩被骗光学费含恨离世,对背后的黑手真的就没招吗?!
主编/万政
编辑/李静
来源/“青年报”微信、腾讯太空、中国国家天文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