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新媒体还要以内容为王

——访北京三声五彩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吴丽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新媒体风生水起的背后却也暗潮汹涌。对于新媒体如何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行业内外众说纷纭。不过,大部分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监测社会、传播信息、教化群众的职责之外,逐步走上了功能性道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内容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怎样协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交集又在何处?《中国商界》的记者采访了“新媒体代表性人士”前彭博商业周刊主笔、华谊娱乐事业群总监,北京三声五彩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吴丽,从其从业经历出发,解读新媒体发展现状。

  Q:为什么会做自媒体?

  吴丽:最初的时候并没有预想过要把《三声》做成个什么样子,只是出于好奇,想尝试一下做新媒体的感觉,后来越做越顺。目前《三声》已经在去年的11月份拿到第一轮的天使投资。

  Q:现在经营新媒体与原来在传统媒体从业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吴丽:首先,两者在内容的生产速度上不太一样。以前在商业周刊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很长的时间去打磨一篇稿子,有时为了做一篇深度的报道,我们可能会用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去深入追踪。但是新媒体则不同,在做《三声》的时候,哪怕是特写稿,我们最多只有一周的时间去操作。而做大多数热点稿件时,我们的时间非常紧迫,基本要在一天之内完成编写与发布。

  此外,两者关注的角度也不太一样。在《彭博商业周刊》做报道时,可能会更关注如世界500强这样的大公司,刚创业的小公司往往是被忽视的。而我们在做《三声》时,小的创业公司也会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报道领域。因为,如果针对世界500强这样的大公司做报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毕竟很多大公司的资源新媒体很难撬动。但对于创业类的新兴小公司,我们会多很多机会,这其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话题,我们能找到许多可写的东西。而且这些创业公司也代表着未来在文娱行业会有的一些新的可能。

  Q:目前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吴丽:我们一直都在招人,但现在能够生产出优质内容的记者是很稀缺的。之前,一些传统的媒体人在寻求转型的时候,很多都跳槽去了其他领域的公司,甚至可能都已经离开媒体了。这就导致现在有很多人说,是不是新媒体对内容的要求和质量都不是特别高?我认为不是这样的。《三声》一直以来对内容和质量都非常看重。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来生产优质的内容,可事实上,现在要找这样的人非常困难。

  因此我们现在更多是去培养一些新记者。可能相对聘用有经验的记者,培养新人耗费的周期会长一些,新记者的培养也需要我们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可喜的是,目前我们《三声》新记者的成长速度还比较快,成长进度也都非常好。我们的团队在《彭博商业周刊》的时候,就十分擅长带新人。

  Q:自媒体如何盈利一直是大问题,对此您有什么打算吗?

  吴丽:我不太愿意把《三声》只是定义为一个自媒体或者一个新媒体。我觉得现在这个媒体的定义与之前媒体的定义已经不一样了。做《三声》这个媒体时,是要加上一定的功能性的。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具备某方面工具性功能的产品,而不仅仅单纯只是媒体。我们也一直在思考《三声》未来会具备哪些方面的功能。后来我们认为,从内容端上我们将会切入到与资本的对接上。因为,我们发现目前在文化娱乐行业中有很多创业公司,他们与大的投资机构、投资人之间的关系是很缺失的。我们可以为他们去搭建一个桥梁,帮助他们建立沟通、促成合作。而《三声》在这中间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能否从而实现商业上的变现,这也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同时,我们也在尝试推出一些不同的付费方式,可能会在内容上付费,也可能在一些比较封闭的自媒体线下活动上。

  Q:《三声》会成为O2O平台吗?

  吴丽:现阶段我们暂时还没有这个打算。目前《三声》的整个内容端还在公众号上,我们在大家能用的所有的新媒体渠道全部都铺了推广,包括像今日头条、腾讯、一点等等。

  短时间内我们不会开发一款独属于自己的APP。因为,我觉得与其他媒体没必要保持距离。不管是通过微信公众号还是其他渠道,或者是通过我们的网站对接,我们能够分享给所有受众。如果我们现在做了一款手机软件,很难有读者会为了看一篇报道,去下载一个APP。APP的下载量,包括它的日活跃度、月活跃度都达不到一个特别理想的状态。开发一款APP,从整个经营成本去考虑,包括开发后的运营成本、推广的成本等等,这些对于一家刚刚创业的新媒体来说,我个人觉得还不太适合。我们现阶段还是先基于微信端,将好的内容持续不断的生产出来,再把所有的宣发渠道都打通,同时我们还会增加一些内容的表现形式。比如说,我们最近正在做一档视频类的节目,我们希望通过利用视频的形式报道内容。但我们的内容不是如传统的那样,将我去采访某一个人或是某一家公司这个过程拍成一段视频,这个是挺没意思的。我们是希望用一种好玩的、针对一些特定的内容形式去生产。目前我们视频的内容预计在6月份上线。

  Q:目前很多人都在做自媒体,各大公司、素人、网红名人等等,您出身彭博商业周刊,您在传统媒体中的经历,让您做自媒体的优势在哪里?

  吴丽:传统媒体的经历还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团队的四个核心人物都是从《彭博商业周刊》出来的,与其他新媒体相比,我们的团队能够持续不断地生产出优秀的原创内容,这是怎样保证的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经历过《彭博商业周刊》的专业培训,而不管是新闻职业的操守、选题的把握、还是对大方向趋势的把握等方面,对于新媒体,这些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之前有很多人都说,做新媒体只要内容猎奇一些就可以了。但在我们看来不是这样。不管新媒体内容的表现形式是严肃的、还是八卦的、还是其他什么样的,对于内容,你提供给读者,就要有品质的保障。而在《彭博商业周刊》的经历对于我们实现内容品质的保障,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之前在传统媒体的时候,还积累了许多不错的企业资源,包括与一些大公司的沟通交流途径以及一些大公司的行业人脉,这个对我们做新媒体,早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为,一家新媒体在刚创办的时候,要做采访,别人对你都不太了解,那他凭什么能对你产生信任感呢?很多时候还是因为你在传统媒体的经验,包括之前你在传统媒体中塑造的品牌。我觉得这个对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另外,目前《三声》在培养新人方面也在借鉴传统媒体中的方法,这些方法我们非常受用。

  Q:现在的自媒体很多,《三声》与其他相比有什么不同?未来您有哪些规划?

  吴丽:目前针对文化娱乐领域从商业角度解读的新媒体其实有很多。那在短时间内,《三声》是如何进入到新媒体行业的第一梯队的呢?《三声》是在14年底注册的,但能保证频繁的、每天的更新,是从2015年的8月底、9月初左右才开始的。我们将《三声》当成一个事业在做,到现在大概才半年多的时间。我们是怎么在半年内快速成长的?

  首先,我们在内容上很有优势,对内容的专业度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很多行业者很认可《三声》的内容,他们觉得《三声》的内容非常的专业。这种专业度我觉得与团队有关,我们的团队为《三声》内容的专业性提供了保障。

  另外,我们整个团队是非常融洽的。创业公司保持团队的团结、融洽以及所有方向性的高度一致,是非常重要的。团队需要保持一定稳定性。《三声》整个团队中的合伙人,我们之前彼此都共事过。对于整个文化娱乐领域的产业,我们也都有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们在制作中的相互关系非常稳定和谐。很多投资人在与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沟通的时候,他首先看重的就是整个团队的稳定性。所以这是《三声》的一个很重要的优势。

  第三,在选题上《三声》更针对文化领域的创业公司的报道,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标签。我们的内容报道有超过一半左右针对文化娱乐领域的创业公司,还有大约20%的内容是针对投资人或是投资机构的报道。另外的一部分就是针对文化领域的一些传统大公司的报道。从报道内容上看,我们不论做哪方面的报道,所有的内容都服务于文化娱乐领域的创业公司。比如,我们针对领域里的投资人和投资公司的做报道,是希望未来能帮助创业公司打通与资本的对接;再比如我们做针对行业内大公司的报道,是因为大公司里面一些比较成熟的模式和经验,值得创业公司学习。我们几乎在是作所有的文章时,都会考虑创业公司需要什么,这是我们在选题上的倾向性。

  《三声》在今年最重要的事情还是保证品质,把内容做好,再提高一个水平。而今年的首要目标是希望《三声》能够成为行业文化娱乐领域行业的第一新媒体。在今年下半年,我们还会有一些其他产品的尝试,包括前面提到的视频栏目。在明年初,我们可能还会推出一些新的产品,暂不透露太多。(文/姜威)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系《中国商界》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做任何之用。如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商界》杂志。

business.sohu.com true 中国商界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0830/n466704081.shtml report 4484 ——访北京三声五彩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吴丽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新媒体风生水起的背后却也暗潮汹涌。对于新媒体如何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行业内外众说纷纭。不过,
最后修改于2016-09-01 14:05:54 阅读(0)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