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财经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监管层首提新三板股票投资风险 三成资管产品累计净值在1以下(图)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 谷枫 北京报道
本报记者 谷枫 北京报道

  导读

  一位与会的人士对记者表示:“监管层有关人士告诉在场的机构,目前80.41%的产品在企业挂牌后参与,因为二级市场估值更高,监管层也由此判定参与二级市场的产品面临更高的市场风险,需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在今年二级市场情况特别差的环境之下。”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近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组织召开了“基金管理公司合规风控培训会”,邀请证监会机构部专家对已发布和拟发布监管规则进行讲解。

  基金管理公司、基金专户子公司高管,以及基金业协会资管业务专业委员会、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专业委员会委员共350余人参加了会议。

  而记者从与会人士处了解到,此次风控培训会上,除了提到将严厉打击资管产品刚性兑付、违规配资、资金池等触碰底线的行为,严格限制子公司非标融资类、嵌套投资类业务,强化对结构化产品的监管之外,监管层也首次强调了新三板股票的投资风险。

  随着新三板二级市场持续低迷,机构退出渠道有限,各路资管产品在新三板的各类风险逐渐升温。

  三成产品累计净值低于1

  2016年新三板二级市场“跌跌不休”,截至2016年8月31日被认为代表新三板流动性的三板做市指数报收于1079.48点。

  这相比1月4日的最高点1442点下跌了25%,这一期间里新三板做市指数也一再创造了指数发布后的新低。

  正是这样的大背景下,新三板市场此前的赚钱效应变作了亏钱效应。记者从基金业协会的风控培训会上了解到这样的数据,目前30.06%的产品累计净值在1以下。

  而根据WIND的数据显示,目前可以统计到新三板概念资管产品1681只,而这1681只产品中累计净值低于1 的产品更是多达871只,还有近百只产品的累计净值为面值1。

  会上,监管层有关人士表示目前亏损的产品中多设立于2015年上半年。

  “这样的数据可以理解,2015年初新三板二级市场异常火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吸引了很多机构蜂拥设立新产品投资新三板市场,而纵观这两年的指数变化,2015年上半年正是新三板指数的高点,也是企业估值和二级市场估值的高点,因此2015年成立的产品受市场波动的影响更大。”九泰基金一位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

  产品普遍亏损也让监管层意识到新三板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一位与会的人士对记者表示:“监管层有关人士告诉在场的机构,目前80.41%的产品在企业挂牌后参与,因为二级市场估值更高,监管层也由此判定参与二级市场的产品面临更高的市场风险,需要特别注意,尤其是在今年二级市场情况特别差的环境之下。”

  事实上,除了产品亏损以外,更加令人担心的问题是机构产品退出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很多私募机构在设立新三板产品之时,并没有考虑到新三板市场的特点,一些期限为1+1或是18个月产品在市场最疯狂的时候出炉,其中一些产品已经到了退出的时点。

  监管层有关人士表示,根据统计的数据显示规模占比11.99%的产品投资了非做市企业,在产品退出阶段,存在无法及时卖出,或冲击成本较大的可能性。

  该人士在会上进一步表示,目前已经出现了个别资管产品由于新三板股票停牌,缺乏交易对手等原因,产品到期无法退出的情况。

  “新三板资管产品退出的问题接下来还会持续爆发,一些机构也都在想解决的办法,但是大环境不好,一些企业的票根本卖不出去,或是卖出去的话要大亏。我们的产品最终决定采用无限期滚动方式,这在一定程度解决了一些退出的问题。”杭州泽浩投资的投资总监曹刚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存在风险的不仅仅有产品长期亏损和无法退出的风险,基金业协会还在会上强调了部分结构化产品面临杠杆被放大的风险。监管层有关人士在会上便透露目前有69只存续产品采用了结构化设计,规模93.86亿元,该类产品的市场风险在杠杆作用下被成倍放大。

  二季度仅成立12只新产品

  二级市场持续低迷,产品风险暴露这些原因也让新三板资管产品募集触底。

  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二季度新设的新产品仅有12只,合计规模6.23亿。会上,监管层有关人士表示,目前随着随着对业务理解的深入,资管机构审慎设立新三板产品。

  “我们除了去年募集了规模合计5亿的产品外,今年没有设立新产品的打算。实际上,在这个时点就是机构有募集的打算,投资者也很难掏钱。”曹刚表示。而记者也了解到,今年一些机构已经不再涉及新三板市场。

  事实上,机构设立新产品数量遇冷,在一定程度上是很多机构出手趋于谨慎,此前募集的资金尚未使用完毕。

  一位沪上大型公募新三板投资团队的人士告诉记者:“我们今年不再募集新产品是因为去年募集资金还没有使用完毕,就我了解公募的新三板专户产品都有这个现象。我今年看了很多企业,但投出去的情况非常少。不过明年我们不排除再募集一期新三板产品的可能性。”

  中泰证券新三板分析师张帆也表示:“选择投资标的时一些机构资金也有很浓的观望情绪。有些机构去年募集了资金并没有投出去,其中一些产品虽然还有很多额度,但产品周期有点短,要考虑退出问题,在政策不是很明朗,流动性没有改善的情况下不敢贸然出手。”

  (记者微信号:tyronelove)

  作者:谷枫
business.sohu.com false 21世纪经济报道 https://epaper.21jingji.com/html/2016-09/01/content_46006.htm report 2694 本报记者谷枫北京报道导读一位与会的人士对记者表示:“监管层有关人士告诉在场的机构,目前80.41%的产品在企业挂牌后参与,因为二级市场估值更高,监管层也由此判定
(责任编辑:Newshoo)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