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社群经济该怎么玩?看看吴晓波的“三板斧”

  “大风起兮云飞扬”,移动互联网催生的社群经济风口已经开启,与其羡慕那些冲上云霄先行者们,不如静下心来研究一下社群经济该怎么玩。

  先运营好人,再考虑变现

  谈社群经济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叫社群?

  社群其实自古就有,进入互联网时代,社群得以迅速的发展壮大,并经历了早期的以内容划分的1.0版本,如天涯、百度贴吧;之后以身份兴趣划分的2.0版本,如校友群、书友群等;以及如今以价值观划分的3.0版本,如一些自媒体、品牌粉丝会等。

  当移动互联网将人与人高效且紧密的链接起来时,你会发现,每个人心中居然都有着最原始的部落情结。越来越多的人在共同的价值观或兴趣爱好的引导下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种类型的社群组织,从中获取自我满足和集体归属感。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市场,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尤其如此,BAT的壮大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社群经济的基础是人,玩社群经济你得有本事汇聚更多的人。

  如果你是吴晓波、逻辑思维这样的魅力人格体,这对你而言不是问题。如果你已经有了像苹果和小米这样的酷产品,你也能靠着口碑吸引一众粉丝。更多的情况是你要自己去构建自己的社群,并不断壮大裂变。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变现,想着卖东西,社群经济的商业逻辑一定是先把人运营好了,才能谈经济,不管你是靠内容收费,靠电商赚钱,还是靠活动营销,人运营好了,盈利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板斧:价值观、共享和求援

  那么问题来了,人该怎么运营?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不同的社群运营者有着不同的答案。我比较认同社群达人、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观点。

  吴晓波认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社群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身份界定”,有明确的身份才能吸引同类人聚集,此外,你必须在“共享”和“求援”这两方面做到位,价值观、共享和救援是你运营好社群的三板斧。

  “如果一群人聚在一起,没有身份定义的话,就是乌合之众,没有任何价值。”

  所以,在吴晓波频道上线一周年的时候,他用四句话对公众号170万粉丝进行了身份界定——认可商业之美、崇尚自我奋斗、乐意奉献共享、拒绝屌丝文化。

  身份界定好了,社群就拥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共享”和“救援”才成为可能,社群也就有了内生力量,能自我发展、壮大、进化、甚至裂变下去。

  为什么强调“共享”和“求援”。“共享就是所有的沉没资源都可以通过一个主题和价值观被唤起。求援就是有一个美好梦想一定有一个人能帮你实现。”有了这两点,社群就更有凝聚力和归属感。

  举个例子,吴晓波曾经通过公号号召书友们在全国施行一起“咖啡馆改造计划”,征集令发出后,有500多个咖啡馆老板自愿在自家的咖啡馆摆放书架,有十几家家具厂商答应免费提供书架,而吴晓波则免费提供书。计划完成的同时,这200个咖啡馆又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社群。通过“共享”和“求援”,吴晓波调动了社群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让计划顺利实施,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再举一个例子,吴晓波在2014年拍过一部纪录片叫《我的诗篇》,记录一线工人写诗的故事。这部电影在2015年获得若干大奖,但是却没有一家电影院愿意放映,因为在商业电影盛行的今天这种电影的票房是令人忧心的。于是吴晓波自费在上海邀请300多名企业家书友免费观看电影,电影结束时全场观众激动的起立鼓掌,彼时,吴晓波站出来号召大家出资一万包场请朋友看电影,得到了很多企业家的相应。通过这一方式,该部电影如今已经放映了800多场。

  “我们用社群化的方式让这部电影在中国那么功利庸俗的电影市场里不断的往前滚,滚着滚着就滚成了一个社群。”

  将好的内容共享,通过求援的方式完成梦想,这是社群的魅力所在。里面的人玩得high,外边的人想进来,这样社群才能越滚越大。而随着人群的增多和细分,群也会发生裂变。就像前文举的例子,这些人一开始都是吴晓波的书友,但是随着一次次的“共享”和“求援”,社群开始裂变,咖啡馆书架的形成一个新的群,看纪录片的形成一个新的群。

  “共享”和“求援”能让社群达到共情,有了共情的基础,商业变现就成为可能。最常见的是与电商结合,利用社群内的信任为品牌背书,卖个性化产品,定制化产品,搞团购,搞众筹。

  职场社群时代到来

  值得一提的社群的崛起也在解构组织变革。“共享”和“求援”被注入到现有的大型企业之中,很可能会发生新的变革。

  以海尔为例,海尔正在颠覆传统意义上的公司。如今的海尔已经平台化了,整个海尔园区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孵化器,里面正孵化着100多个创业公司。这些公司共享海尔的各种资源,甚至包括海尔的技术。据了解,海尔的技术中心已经向全球开放。海尔的组织层级也迅速扁平化,由原来的12层变成3层。张瑞敏大刀阔斧的变革,让海尔没有随着时代老去,组织的变革大大地激发了海尔的创新性和创造力,仅凭这一点,海尔就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公司。

  智联招聘CEO郭盛也曾说过 “人可以离开组织,但是人不能离开社群!”这话是他最近在2016中国年度最佳雇主百强榜单发布会上讲到的。从今年的榜单上不难发现,获得提名的企业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明显的社群化特质。

  郭盛指出,随着80、90后在职场里面的崛起,平等和尊重变成了最佳雇主评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个体在组织里面的重要性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军队式的管理和军队式的组织形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从百强榜单来看,无论是传统企业中组织灵活的星巴克,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或者是发展迅速的创业型公司滴滴出行,都凭借社群化特质获得了优秀人才的普遍认同。由此可发现,价值观趋同、雇用关系亲密、组织结构扁平的职场社群时代已到来。

  这一观点和吴晓波不谋而合,吴晓波表示,中国的经济模式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到社群经济的迭代,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影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型雇用关系的推动下,职场社群化现象一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是从社群中走出来;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被内部的社群力量推动而向前发展。

business.sohu.com true 创江湖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0920/n468804954.shtml report 3094 “大风起兮云飞扬”,移动互联网催生的社群经济风口已经开启,与其羡慕那些冲上云霄先行者们,不如静下心来研究一下社群经济该怎么玩。先运营好人,再考虑变现谈社群经济首
最后修改于2016-09-21 09:35:48 阅读(0)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