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互联网金融为什么会出点问题?

  作者: 寿星林

  2015年下半年,互联网+金融的市场频繁出现不良事件。概括起来讲是两个字“跑路”。2016年始,监管政策陆续出台。行业似乎进入了一个低迷的状态。有业内人士分析,已经触底即将反弹。我本人持谨慎的态度。事实上,不能把帐全记在互联网金融头上。这些问题本质上属于民间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市场的乱象。

  我以为一个尚在探索中的行业出点问题是正常的事儿,是在意料之中的。只不过没有想到来得如此迅速与猛烈。一个不成熟的商业模式加上一个不成熟的生态,必然导致调整与振荡。

  问题倒底出在哪里?

  首先看一下商业逻辑。一个行业之所以能存在并可持续发展,必然存在着与社会进步相吻合的商业逻辑。互金的发展可能与“两多两难”有关。巨大的流动性与民间财富储备,决定了盲目与试错的必然性。

  第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是谁+谁?现在好象是清楚了,是金融+互联网,本质是金融。可是一谈到这个问题,技术派就急了,我们不懂金融怎么办?还有一些人却觉得不难,他们认为“渠道为王”,有人买产品,还怕没有产品供给吗?事实不是如此。过去一年多以来,基建类的政信产品需要排队和预约。那么互金平台怎么办?有毐资产就是这样慢慢渗透进来的。

  另一种理解是只有有牌照的金融机构才有资格互联网+。我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这个观点。但如果是这样,就不需要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那么行业的重整就是一个抹去旧的重新来过的动作。比如银行,一直是互联网+的,比如信托机构,加互联网有着天然的优势。

  第二,我们就看一下流量重不重要,流量是否是估值的唯一标准,如果有毐资产进来了,平台还有没有价值?有一点,现在也渐渐清楚起来。原来流量可以做假,是可以刷的。平台刷流量最简单的方式是“长拆短”,这就是埋下了定时炸弹。这几日,我扫了一个本地区广告做得最响的几个平台,天标林立。

  到现在,人们终于明白了,光有流量没有资产不行,光有流量拥抱一堆烂资产更加不行。谈到资产还是要回到金融这个点上来。没有高质量的资产做支撑,烧钱模式下的获客,最终将因为市场的一点点小波动,或者是政策的重大调整而成为一堆灰烬。最近,市场上的“流量派”不讲话了。着实也委曲地讲不出话来。还有一类人讲不出话来,就是在这些流量与入口企业中投了许多钱的VC们。TOVC模式走到了终点。

  第三就是要搞明白什么是互联网+?为什么要互联网+?互联网+是什么?我在公司年度工作会议的时候与同事们分享过我在制造企业的体验。从传统落后的制造到数控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装备与技术的不断革新及演进,给过去三十年的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了量与质的飞跃。互联网+也是一次从技术革命层面向商业模式、生产方式、管理思想等层面充分递延的一次生产力脱变。互联网是科技,这个充满灵性的工具,将大范围的改变我们固有的思维,从而在与社会生产结合的过程中,带来进步的力量。而线上交易的高效、透明将给金融创新带来不可替代的契机与惊喜。

  其四,要想清楚一个逻辑,那就是投资收益是怎么来的?投资者的钱去了哪里?这是核心。我不止一次地讲,超过10%以上收益率的高息产品,投资者必需认真研究投资到哪里了?花这个钱的人有没有产生更高价值的可能性。人们为什么要借钱?是不是正常的符合逻辑的消费与投资。互联网金融如果只是存款搬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是“高息放贷”更加没有意义。如果是为了吸引投资者(流量)发布的假标,那就是违法。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中介”这个说法是否合理也值得商榷。信息中介的意思就是只管发信息,搞错了,出了风险我不管。这个理由十分牵强。当然,绝大多数平台还做不到信息的充分批露,还是以“某公司”“某人”表达关键信息。我们难以想明白这是为什么?

  数牛金服旗下的“浙金网”,选择了“新型城镇化”这个领域,虽然它处于需求侧,但是投资者的钱却是实实在在地用在了诸如“造城”、“筑路”、“治水”等领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是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建设成果之品质的。我们与投资者一起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还有就是投资收益不断因为融资方的要求降低。最近已全部降到年化7.5以下。这或许就是互联网+金融需要寻找的意义。

  我以为,互联网+金融,可能还应当加“产业”,产业是整个商业逻辑的支撑点。只从技术革新层面与金融创新层面思考这个行业,会导致“平台空心化”,从而使互金创业变得没有任何价值。

  赢利模式决定的商业模式?

  为什么叫互联网金融的原因大致来自于阿里“余额宝”的启蒙。而微信则将“入口”与“流量”的价值推到了极致。百度则是推波助澜地“闷声大发财”。

  种种变态而诡异的氛围让互联网金融企业一出生就脱变成以“销售”“规模”“交易量”“注册用户”等关键词为估值核心的资产销售平台。平台的获利方式平质上就来自于交易产生的佣金。它从原本的P2P撮合,迅速演化成垃圾债权交易市场。而做为整个市场中最大的渠道“银行”,则把握了风险最低的资产市场,大赚通道钱。创业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们,从0到1,或自建资产,或自购资产,或代销资产。早已经从“信息中介”异变为“信用中介”。甚至自融或假标。

  高举创新的大旗,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着实火了一把。一批完全没有章法的产品推送到市场中。比如,几乎所有的大平台都有“天标”,当天就可以提现。有一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哪怕挂购货币基金,从投资到赎回需要几个工作日。这是最为明显不过的“资金池”。高息标也充斥市场,甚至有高达20%的。做一个简单的题目:无风险利率+风险溢价=产品收益率。那么20%的产品就有五分一的可能性收不回来。这样明摆着的风险,却被无视。一方面是百姓的从众与非理性。更多的是互金企业自导自演的无可奈何,是自身节操问题与对法律的无知。现在国家开始监管了,很多人出来埋怨管的太严酷,这能怪谁呢?事实上损失已经造成,某租宝、泛亚这样的事件在2016年还会产生。我想想都有些怕,怕被误伤。

  互联网金融为什么很难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

  因为风险管理的门槛高、成本高、专业性高。

  如果只是将互联网金融当做一个销售通道来看待,那么它是无法独立生存的。如果平台自身来设计与研究资产,那么我们所对应的能力就受到挑战。如果我们从财富管理平台角度思考这个行业,我们可以发现互金企业当中的绝大部分无法解决资产供应问题,以及拥有独立风险管理能力与对资产选择的独立性评价。由于平台的生存模式一般为获取佣金与中介费用,如果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一些风险极大的资产就会流入平台,从而再也不可回头。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个行业整体上讲由于其显性的“高门槛”,而让企业不可持续。

  有一些公司可以生存下来,比如蚂蚁金服。蚂蚁是经典的集团型混业金控模式,旗下有网商银行、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保理公司、创投、担保等一系列平台。蚂蚁综合了多种金融工具,形成了从资产供应、销售、风险管理、资产证券化等一体化的生态系统。初步具备了风险自我净化的能力。这些都是大布局大动作,专业性高,成本高、门槛高。

  另外,互金企业的技术专业性要求也很高。一个与钱打交道的平台,每天都会有黑客光顾。如果只是花买一个软件,没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支撑,完完也是迟早的事情。而一个公司培育一个成熟的有持续创新与进化能力的专业团队,成本也是极高的。

  因此,管理层很难制订一个万能的监管政策可以让行业走向正轨。只能是一管就死,死一大片。市场天然就具备自我淘汰与净化的力量。2016年,对于灾难性的大平台倒下事件频发的状况,行业将无以应对。我在出席山西互金行业的一次研讨会时,分享过对18个月整改期的理解。这是让互金企业用来“找问题、擦屁股”的18个月。

  我想,互联网金融已到了转型的关键结点上。这种转型没有统一的范式。各家都有各家的道路与方法。但立足点,仍然要从过去的教训中找到问题的关键。它激起了金融创新的一池春水,唤醒了传统金融机构对互联网+的重视。它打破了金融的垄断,发出了颠覆式的声音。它说来就来了,市场还没有制度性的支撑。它倒底是一个好孩子还是坏孩子需要用时间来证明。

  可以确定的是,市场必然会淘汰一批误入歧途的孩子。留下一些认真做事,懂得敬畏的好孩子。现在,冬天确实已经来了,我们要做的选择:只是活下来!

business.sohu.com true 金评媒cooljpm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1024/n471118329.shtml report 4311 作者:寿星林2015年下半年,互联网+金融的市场频繁出现不良事件。概括起来讲是两个字“跑路”。2016年始,监管政策陆续出台。行业似乎进入了一个低迷的状态。有业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