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张敬伟:养老金入市应正确缓释民众焦虑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每日经济新闻
  • 手机看新闻

  ◎张敬伟

  10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2016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指出,下一步将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组织第一批委托省份与社保基金会签订合同,公告第一批养老基金管理机构。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按照公众理解,姑且称之为养老金入市。目的是为了保持养老金的增值保值。因为按照现有的稳健方式——购买国债和储蓄,会造成养老金增值率跑不过通胀率的尴尬情况。数据显示,1993年以来,全国基本养老金年均收益不到2%,而CPI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8%。

  在此之前,山东和广东两省与社保基金会进行了入市试点,两省养老金的收益情况证明,养老金市场化投资收益远高于买国债和存款。海外经验也可以佐证,社保、医保等带有公益性质的基金,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增值保值手段。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保障这些社会基金的公共效能。

  然而公众也存疑虑。

  一是收益大风险也高,这是不变的市场铁律。养老金入市,谁能保证一定能够增值保值?市场化的风险责任由谁来担负?对于“养老金支付亏空”这一问题,支持和反对双方似乎都有道理。支持入市者认为养老金入市能够解决养老金亏空的难题,反对者则认为养老金入市也可能立刻带来亏空,导致即期支付都成问题。

  二是将养老金投入不确定性较大的股市,带给人们的是心理上的恐惧。毕竟,A股市场去年的大震荡让人记忆犹新,加之制度不健全和监管不到位,有人担心养老金投入这样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会造成一定损失。此外,有些机构和单位,也可能将养老金视为救市的功利性工具,入市自然会引发更多的民众恐慌。

  总而言之,公众对养老金入市的增值保值存在诘疑,更为关切的是养老金的安全问题。富贵不向险中求,唯有求稳才踏实,这是普遍的公众心态。当然,这一心态也折射了公众对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性的担忧,以及对市场治理缺乏足够的信心。

  还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一是养老金入市要有委托机构,如果委托机构的上市资质存在问题,或者治理机构不健全,尤其是社会公众对其难以监督,养老金交与这样的委托机构进行市场化操作,公众也不放心。

  二是养老金基金池属于属地管理——有些归集到省,有些则在市县。如果归集到省,然后再通过省一级的管理机构和委托机构签订投资运营合同,并非易事。必须要对各省市区的基本养老金归集情况进行摸底清查,摸清各地基本养老金的“家底”。

  三是资金到位之后,投资机构也需要分析市场行情,瞅准时机入市,为养老金入市选一个好的行情,而不是随性随机入市。

  此外,以省级养老金资金池入市,也会呈现出多寡不均的市场景象。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做过一个统计,我国只有一个省级城市结余超过了5000亿元、3个省级城市超过2000亿元、5个超过1000亿元,整体约有五成多省份有结余可以归集、投资,还有将近一半的地区没有钱可以归集。

  养老金入市是政策普惠,更应体现市场利益均沾的原则,而不能变成富者愈富贫者更贫的资本游戏。在近一半省份没有养老金结余可以归集的情势下,养老金入市如何操作就不仅仅是个技术活,而是社会经济命题。如果养老金急切入市,恐会形成新的争议甚至是不同省份间的博弈——效率和公平如何平衡,还需政策面好好斟酌。

  当然,制度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养老金入市的风险问题,譬如设定入市比例(30%)的限制,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监管监督机制等。但市场风险毕竟难以预期,如果入市后的养老金出现差池,将会引起民众的广泛争议。

  故而,养老金入市虽是必然大势,但也存在着如何疏导民众心理、缓释民众焦虑以及如何规避市场风险、确保养老金安全的难题。

  如何破局养老金入市的一些现实难题,还需政策面斟酌深思。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business.sohu.com true 财经综合报道 https://business.sohu.com/20161027/n471485018.shtml report 1681 ◎张敬伟10月2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2016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指出,下一步将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组织第一批委托省份与社保
(责任编辑:郭儒逸 UF029)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