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财经 > 中国与世界
宏观 | 金融 | 公司 | 产业 | 财经人物

美媒:中企帮非洲人建纺织业 摆脱西方“二手服装”

来源:观察者网
  • 手机看新闻

  【编译/观察者网 张珩】美国石英财经网11月29日发表了专栏文章,非洲国家的民众们已经不想再依赖西方国家捐赠的“二手服装”,而中国人正在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纺织业。

  石英财经网是由波音、卡迪拉克、瑞银等公司投资建立,大部分的记者均来自于彭博社、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等大型媒体。

资料图:一处典型的二手衣物市场
资料图:一处典型的二手衣物市场

  来自非洲的机会

  每一天,C&H衣物工厂(C&H Garment Factory)的工人们都被要求学几个中文字,在白色的塑料板上,工厂的主人马晓梅(音)用中文、英文和卢旺达文(Kinyarwanda)写下了8、9、10三个数字,马晓梅说:“我们开的是中国工厂,所以我们想要介绍一些中国的文化给当地人。”
工厂内的白板
工厂内的白板

  每天早上,工厂的工人们都要如同中国的工人们一样做早操,在工厂的内部挂着用中英文写的“努力”、“质量”、“责任”等横幅。在工厂外的草地上,中国和卢旺达的国旗高高飘扬。这一切都发生在卢旺达首都外围的基加利的特别经济区中(Kigali Special Economic Zone)。
远眺基加利的特别经济区
远眺基加利的特别经济区

  能吸引中国的投资商是卢旺达政府的一大成就,基加利的特别经济区将会帮助卢旺达政府摆脱来自欧美捐赠的“二手衣物”。同时发展自己的工业。

  对于卢旺达政府来说,马晓梅的工厂不仅能够发展经济,提供就业机会(观察者网注:C&H雇佣了800位当地人),更重要的是,这将帮助卢旺达建立自己的纺织工业。卢旺达人已经不想再穿“旧衣服”了。

  “这是一个国家的能力和自力更生。

  我们希望独立,穿自己制造的衣物。穿别人的二手衣服,这叫尊严?这会让你 骄傲?”杰拉德尔·穆库布(Gerald Mukubu),卢旺达私营企业联合首席执行官这么说。
杰拉德尔·穆库布
杰拉德尔·穆库布

  在卢旺达,二手衣服在露天市场,公路边,小店中公开出售。

  全世界超过70%的捐赠衣物最终被送到了非洲。据数据显示,无论是新衣服还是旧衣服,卢旺达每年在衣物进口上要花费超过1亿美元。

  二手衣服不仅仅只是穷人穿,对于当地的中产阶级来说,旧衣服也不会被嫌弃。就连穆库布本人都说过,他的很多同僚都穿二手衣物。

  东非共同体(The East African Community,EAC)包括卢旺达、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和布隆迪打算在2019年彻底禁止二手衣物。政府的官员们称旧衣服带来大量的病菌,严重危害民众的健康。

  不仅仅是东非,南非早就禁止了二手衣物的销售,加纳则停止了二手内衣。马拉维和津巴布韦也正在考虑严禁二手衣物的销售。
马晓梅在国旗下的照片
马晓梅在国旗下的照片

  非洲政府的行动给了马晓梅这样的商人极大的动力,他们看见了巨大的商机。马晓梅说,卢旺达政府的政策是吸引她的最大动力,当地政府不收除个人所得税以外的任何税种,而且所有从非洲出口美国的衣物在15年内也免除了进口税。
马晓梅工厂内制造衣物的工人,他们制造的衣物可以免税出口给美国
马晓梅工厂内制造衣物的工人,他们制造的衣物可以免税出口给美国

  除了向美国出口衣物以外,C&H还在当地大规模制造内衣,和别的衣物不同,内衣是出售给当地人的。

一件在当地出售的C&H制造的衣物
一件在当地出售的C&H制造的衣物

  马晓梅在卢旺达有制衣厂,在肯尼亚曾经有一座手机工厂。政府不仅仅希望像马晓梅这样的商人帮助非洲制造衣物,那些有野心的政治家们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

  中国和非洲一起制造

  中国在东非的投资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商人开始进入非洲寻找廉价的劳动力。来自中国的投资者们在非洲建立工厂,在非洲收购原材料,雇佣非洲工人。不仅仅只是一般的衣物,皮革制品、塑料制品和鞋子都已经开始转变为“非洲制造”。

  中国著名的女鞋制造商“华坚集团”已经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自己的女鞋工厂,其他的中国投资商们也开始对埃塞俄比亚的邻居坦桑尼亚产生兴趣,坦桑尼亚是东非著名的棉花生产国,对于纺织行业来说,靠近原产地能够大幅降低成本。

  在去年的中非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中,中国驻南非大使田学军对记者说过,中国希望能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和非洲一起制造”。中国十分期盼帮助非洲完成工业化,在2063年时,制造业能够占据非洲GDP的50%以上。
田学军大使
田学军大使

  如今,工业只占非洲GDP的10%左右,在世界银行的报告中,这个数据自1990年以来就没有变过。现在中国正在把“低技术含量产业”迁移出中国,这对于非洲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现在非洲人已经对中国企业的投资不再陌生了。在基加利的特别经济区中,还有一家中国企业生产在当地销售的“每时每刻(Every Time)”牌卫生纸,另外一家相邻的企业生产木门。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马晓梅已经开始考虑重启在肯尼亚的手机工厂了。
每时每刻工厂
每时每刻工厂

  但对于中国商人来说也并不全是好消息。一位来自中国浙江的商人黄大中(音)对当地人的学习能力很不满,他说:“他们根本不会工作,你教会他们一件事情,一晚过后,第二天他们又忘光了。”

  黄大中在卢旺达开设了一家竹子制品制造工厂,主要制造牙签。在浙江,竹子工厂往往是建立纺织行业的第一步。

  黄大中说:“现在的卢旺达距离建立制造业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距离。”
资料图:一处基加利的竹子加工厂正门
资料图:一处基加利的竹子加工厂正门

        新衣服代表着社会的进步

  卢旺达显然不是最容易建立纺织业的地方,交通成本对于这个内陆国家毫无疑问是最大的问题。从基加利运往肯尼亚港口蒙巴萨(Mombasa)所消耗的成本往往比从蒙巴萨运往广州都要高。而马晓梅必须进口全部的原材料,包括缝线,拉链。

  所以直到今天,马晓梅的纺织厂都还没有开始产生利润。不过目前她对此表示乐观,毕竟她已经来卢旺达16年了,她相信,她比黄大中这些商人有独特的优势,她说:“你必须要了解他们。”对于马晓梅来说,只有先了解当地人的思想才能激发工人们的效率。

  马晓梅认为,中国的工厂迟早会搬迁到东南亚和非洲那些更便宜的地方。而她则是第一个在卢旺达扎根的人。

  更加重要的是,卢旺达的一切让她想起了中国在1980年代的生活。那个时候中国和卢旺达一样,很多人都穿着二手衣物。如今,没有人会穿旧衣服了。新衣服,就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

business.sohu.com false 观察者网 https://www.guancha.cn/economy/2016_12_01_382575_s.shtml report 5218 【编译/观察者网张珩】美国石英财经网11月29日发表了专栏文章,非洲国家的民众们已经不想再依赖西方国家捐赠的“二手服装”,而中国人正在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纺织业。
(责任编辑:郭儒逸 UF029)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