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十位基层银行行长访谈信贷困惑(上) 房贷“速冻”,转向迷茫

  

  本报记者 王晓 北京报道

  编者按

  纵观刚刚过去的2016年,近半数银行信贷流向房贷,为多个城市的楼市狂欢提供了动力,随着限购限贷政策加码,热门城市房贷又开始“速冻”;另一方面,实体企业需求疲弱,中小微企业风险较多暴露,银行信贷十分谨慎。

  正值2017年伊始和农历岁末的节点,各大银行正进行各项经营指标的汇总、考核,并对新一年的经营做出规划。2017年的银行业务将何去何从?

  近一个月来,记者访谈了10位来自不同区域的基层银行行长,通过他们的观察和感悟,分上下篇,折射当前银行在经营、考核上的困惑以及基层行长策略。

  导读

  作为多数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顶梁柱,房贷在整体收紧的情况下不免会出现大幅下滑。多位行长表示居民消费贷款将成为主要拓展方向,个人业务在当前银行业务中“稳定器”的作用愈发凸显。

  2016年,住房按揭贷款一路狂飙,多位行长表示,这是当前十分安全的资产,但受限购限贷政策限制,2017年热门城市房贷将进入“速冻期”。

  “我们也在思考,2017年信贷到底做什么?现在还没有看到特别好的方向。”沪上某银行支行行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2016年房贷是绝对的大头,但12月份就先不放款了。总行的要求是控制总量不要有新增,这些会到2017年1月份放款出来,但新增量不会太大。”

  近一个月以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10位银行分行、支行行长,他们来自一线至四线城市的国有大行、股份行,及个别城商行。作为一家银行分行或支行的管理者们,执行总行下达的任务要求,同时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平衡,他们掌握着区域经济最真实的状态。

  倾听他们的观察和感受,可以一窥2017年的银行信贷业务趋势,而困惑和迷茫,成为他们口中不约而同的关键词。

  热门城市房贷“速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央行数据统计,以房贷为主的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在新增信贷中占比45.31%,2016年7月份,这一比例一度达到102%。

  广州一位支行行长介绍,该行房贷每天有固定的总量额度,额度内都可以放款,超过额度就要等第二天排队。同业人士分析,这或许也是总量控制,根据到期房贷量释放新增量,但也维持总量稳定。

  武汉某支行行长介绍,该地房贷市场竞争激烈,个别此前未涉足房贷的银行在2016年也大力介入,给出折扣利率,比拼放款速度和效率。在限购限贷后,他接触到的贷款需求还很旺盛,认为效果仍有待观察。

  不过在非热门城市,房贷或将继续平稳增长。

  “目前我们的房贷政策没有太大变化,但是业务流程更严谨了。银监和央行部门最近对首付款的资金来源进行穿透式检查,比如装修贷批下来后被挪用做首付,银行都会加强管理,对贷款进行全流程穿透。”浙江某地支行行长介绍。“不管怎样,房贷都是当前的优质信贷资产,相比公司贷款安全系数很高,各行都会推进,能做多少做多少。”

  广东地区某分行行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地区在上一轮楼市热潮中涨幅微弱,但是受刚需和投资需求影响,销售有所上升。该地区目前仍有大量库存,房贷仍会持续推进。“现在没有一刀切,一城一策,整体是收紧的态势,但是松紧度也会不同。”

  “实体经济还不算好,对于按揭的业务很重视,收益还可以,质量又更好。”其他非热门城市的行长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房贷是多数银行眼中的“蜜糖”,但也有少数银行较少参与。

  有两位房地产热门城市的分行行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房贷的利率较低,且竞争激烈,需要投入更多人力,已显不划算。

  作为多数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顶梁柱,房贷在整体收紧的情况下不免会出现大幅下滑。多位行长表示居民消费贷款将成为主要拓展方向,个人业务在当前银行业务中“稳定器”的作用愈发凸显。

  上述武汉某支行行长介绍,当前企业杠杆已经很高,而居民家庭的杠杆率相对较低。居民消费的业务做了很多,包括购车、信用卡分期和个人无抵押信用贷款等。

  上述广州某支行行长也表示,该行以及当地同业在2016年以来设计推出了多个消费贷款产品。“现在已是充分的市场竞争,从一家三四线城市的分行来说,存在的必要性就是立足于个人、零售业务。不过零售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不能立竿见影。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解决上级行的考核,目前增量还是在对公较多。”浙江某分行行长表示。

  小微融资收紧,“做企业不如炒房”?

  银监会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用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贷款(包括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25.6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同时小微贷款有“两个不低于”的要求。

  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信贷风险较多暴露,银行业加大对信贷安全性的考核。在此情况下,小微企业融资空间被挤压。多位银行行长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承,对小微企业难言支持。

  “我们的感觉是,不良还没见底,但风险爆发的趋势已放缓。主要是很难把握小微、民营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有很多无法防范的因素,即便有抵押担保的要求,也不太可控。”上述武汉某支行行长介绍。

  实际上,小微贷款的不良率可能远高于公开数据。

  上述广东某分行行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16年该地区制造业没有明显起色,陶瓷等低端制造企业处于很艰难的状态,客户风险也相继暴露。合作多年的存量客户经营不理想,新客户开拓更是基本停滞。“要么索性停产,要么微利维持。银行对于私人企业、小微企业,基本没有支持到。”

  “做实业不如投资房地产,地产的复苏对于制造业挤压更为明显。有一些企业老板在深圳广州,靠着积攒的利润买几套房子,2016年都能净赚有数百万,而经营企业一年辛辛苦苦,利润也就两三百万元。”该行长介绍。

  在采访中,对于小微不良担忧的声音不绝于耳。不过,这样的“砒霜”,也仍有银行去尝试。

  “我们行体量不大,业务更追求效益,对于贸易类、科技类等小微客户都在做,大型民营企业会加强合作,中小型企业会要求抵押。现在不良的压力不算太大,但也比较谨慎。”一位城商行分行行长表示。

  他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现在总行也加大了对贷款的考核。“对公的营销难度大了,企业需求没那么旺。”

  一位股份行分行行长介绍,该行在小微业务领域进入较早,在供应链小微企业客群中耕耘很深,控制住不良的同时也有较好的效益回报。

  西南一位城商行行长也表示,该行在小微领域也重点布局了制造业供应链,以及医院、医药领域的中小企业。“如果这些中小企业熬过2017年,会是比较好的机会。而对于其他银行来说,不良情况比账面要高,银行也还是有一定的动力做一些高收益项目去修复资产负债表。”

  (编辑:李伊琳,邮箱,liyil@21jingji.com,记者邮箱:wangxiao@21jingji.com)

business.sohu.com true 搜狐媒体平台 https://business.sohu.com/20170104/n477698680.shtml report 3239 本报记者王晓北京报道编者按纵观刚刚过去的2016年,近半数银行信贷流向房贷,为多个城市的楼市狂欢提供了动力,随着限购限贷政策加码,热门城市房贷又开始“速冻”;另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