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农业股会在供给侧改革的大潮中爆发吗?

  文 | 环球老虎财经 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陈果

  "据悉,一号文件发布在即,有望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破解农业难题之道,只有更深层次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才能彻底破除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遭遇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农业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难得的既有政策大力支持且又符合产业趋势的主题机会,在2017年值得予以重视。"

  1.一号文件发布在即,有望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

  1.1. 中央一号文大概率围绕中央农村经济会议的精神展开

  2004年至今,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都与“三农问题”有关,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而每年开年时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基本在前一年中央农业工作会议上讨论决定。

  我们对比过去4年中央农业工作会议中讨论的文件题目与下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标题可以发现4年中有3年的讨论稿标题直接成为了一号文件的标题,今年讨论稿标题被确定为一号文件的标题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成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将意味着农业供给侧改革将会成为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开展和农业政策制定的核心主题,更重要的是表明着国家农业农村工作思路的重大转变。这一点可以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农业的态度看出端倪:与前几年的大兴水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对农业工作新思路的表述不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明农业工作不会只靠几个新政策,而是会有整体性、系统性的一揽子改革,这也意味着国家未来将有一系列的相关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一号文件中也会有许多反映这些转变的“干货”。

  预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地流转、稳定粮食生产等任务将是今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的新重点。

  1.2. 农业供给侧改革,政策高度不断上升

  农业供给侧改革在2015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被首次提出,并被写入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10月公布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表述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16年12月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特别提出,要求“积极推进”。一周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其的表述进一步提升为“深入推进”,并被确立为2017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和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开展的主线,预计2月初出台的一号文件将继续聚集农业供给侧改革。

  可以看到自2015年12月提出以来,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高度不断提升,预计将会成为今年各级政府重视程度最高的政策之一。

  由中央农业工作会议中透露的信息我们认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今年农业工作的主线更会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在去年工业领域尤其是煤炭、钢铁等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著的背景下,今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重点有望由工业领域向农业领域拓展。

  2. 供给侧改革是破解农业难题之道

  2.1. 农业供给侧的改革背景

  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增产导向的政策体系,这是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稀缺的土地资源的现实基础决定的。在这套体系下,我们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1/4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近1/5的人口,取得了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这一世界和历史罕见的伟大成就。但在保证“十二连增”的背后也积累了许多的结构性问题,叠加消费升级引发的需求侧改变也使得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求越发迫切,这也意味着未来的农业政策导向必须由“保量”转变为“增质”,花更大力气去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2.2. 整体看,三高问题和价格倒挂是核心矛盾

  我国“三农”领域问题较多,整体来说主要有农业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较低等问题,但目前“粮食库存爆满,新粮难进,老粮出不去;国产粮进仓库,进口粮进市场”成为了常态,矛盾最为突出的两个点在于:

  1、“产量高、库存量高、进口量高”的三高问题;

  2、国内粮价远高于国际粮价的价格倒挂问题。

  三高问题: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不再是粮食产量不足,而是自2004年开始的最低收购价制度和2008年开始临时收储制度对农业市场造成了扭曲。国家为了保障农民收入、激励农民增产,用较高的价格收购每年产出的新粮;仓库为多赚取管理费也乐于“敞开收储”;对于农民来说,更倾向种植国家高价收储的品种,导致这些品种的粮食年年增产(例如在黑龙江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只有7000万亩,2014年大豆减了3000多万亩,玉米增了3000多万亩);对于下游加工厂来说,新粮大多被高价收入仓库中,而出库的粮食由于顺价销售(指国有粮站、粮库等粮食购销企业出售的原粮及其加工的成品粮,必须以粮食收购价格为基础,加上合理费用和最低利润形成的价格进行销售),造成销售价格远高于进口粮价,因此加工厂更倾向于购买进口粮或其替代品(例如玉米进口受限,可用高粱、大麦、玉米酒槽、木薯等替代),结果造成粮食进口量不断增加,威胁我国粮食安全;最后,由于每年新粮被源源不断的收入仓库,而出库销售受阻,因此库存量不断累积增多,大量粮食在仓库中陈化、变质,最后由国家承担亏损。

  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高”反映了生产与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和收储取代市场的机制性矛盾。

  价格倒挂问题:当前我国国内外的粮食价格倒挂问题仍然较为严重。例如,2017年1月11日国内粳稻现货均价为3140元/吨,而国际上大米的现货价换算成人民币仅2555元/吨,国内溢价23%,小麦更为夸张,国际价格只有国内价格的不到一半。

  造成国内外粮食倒挂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1、08年以来国内粮价快速上涨:08年之后,劳动力、土地、资金价格上升带来农产品成本的快速攀升,为维持粮食增产增收的局面,国家推出了临时收储制度并不断调高收储价格,带动国内粮价快速上涨;

  2、12年以后国际粮价快速下跌:12年之后,由于包括粮食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下降,叠加海运价格的大幅跳水和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外粮食到岸价格降幅明显。

  2.3. 局部看,玉米和大豆是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作物中,以玉米和大豆的结构性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玉米多无效供给,大量流入仓库而非市场,造成库存居高不下;

  大豆则供给不足,产量逐年下滑依赖进口,危及国内粮食安全。

  玉米:自2008年开始实施临时收储制度以来,我国玉米连年增产,2015年产量较2008年增加49%,期末库存量增加421%,年末库存与年消费量之比增至175.7%,累积起了近两年的库存,远超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粮食库存消费比17%-18%的安全线。从价格上看,以国内外价差最大的2015年6月为例,当时进口玉米到岸完税价不到1500元/吨,而国内玉米现货价溢价55%,已经逼近配额外关税税率(65%),若倒挂继续加剧,则进口玉米将对国内玉米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由于国家对玉米进口的管控,玉米下游饲料厂商多采用少用玉米,多用玉米替代品的做法,到2015年我国高粱、大麦进口量均超过1万吨,总和相比2012年上升了7倍。价格倒挂、库存堆积已经让临时收储制度难以为继。

  2015年国家首次调降玉米临储价格,并在2016年取消临储价格。通过调减价格形成机制,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推动燃料乙醇行业发展,玉米将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破局点。

  大豆:与玉米相反,当前大豆面临的困境在于产量的不断下滑,进口不断增多,对外依赖度已经连续四年超过87%,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大豆产业安全。大豆当前的困境背后是我国大豆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远逊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优势国家。要想拯救目前濒临崩溃的国产大豆产业,除了调增大豆种植面积外,提升国产大豆的生产效率,增加种子和种植技术的科技含量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现在我国还没有很好的提升大豆生产效率的办法,大豆的困境将会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2.4. 农业供给侧改革破局

  随着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矛盾向结构性矛盾发生转移,我国农业政策开始呈现出多目标状态,我们将当前我国农业政策目标总结为四大主要目标。

  四大主要目标分别为粮食安全、粮价稳定、农民增收、库存合理,对应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目标,但这四大主要政策目标的执行效果会产生相互制约,例如粮食安全目标要求较高的粮食产量和库存量和较低的进口量,而这就要求产量高且粮价低;而农民增收目标要求较高的粮价和较低的成本,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的今天,意味着要保证粮价稳定需要投入巨额的补贴进行收储。由于多个目标相互牵制,农业政策进退两难。

  我们认为当前的政策目标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粮价稳定、农民增收和库存合理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将现在我国农业面临的问题代入其中,不难发现我国农业政策今后的方向是:在粮价不出现大跌的情况下去仓储库存,在粮价不出现大涨的情况下使农民增收,在不违反WTO规则的情况下适当限制进口粮。

  要彻底破除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遭遇的结构性矛盾,必须进行更深层次的农业供给侧改革,通过改革当前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机制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我国农民在获得适当补贴的状态下生产出与国际粮价相同甚至更低的水平的农产品,真正做到保证粮食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

  3. 农业供给侧改革未来路径展望

  3.1. 农业供给侧改革并非工业供给侧改革的简单重复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以煤炭、钢铁行业为代表的工业领域成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在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和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也为接下来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成功坚定了信心,夯实了民意基础。不过,与当前市场上许多观点不同,我们认为由于农业和工业的产业情况、行政控制能力等均存在差异,这两个领域的供给侧改革的改革思路和手段以及最终效果也会不同。

  所以,我们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并非工业供给侧改革的简单重复。

  工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行业,煤炭、钢铁的情况是供过于求,价格低迷,但国际竞争力较强,国企较多,“淘汰落后产能”的供给侧改革措施效果显著。但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情况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低下(价格倒挂严重),行业主体分散使得行政手段效果弱化,同时还面临通胀、粮食安全红线、WTO规定等约束,这就决定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与工业供给侧改革有所不同,简单的“限产→涨价”的模式可能无法复制。

  我们认为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着很多投资机会,而挖掘这些机会需要从分析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开始。

  3.2. 农业供给侧改革怎么改?

  2016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已经可以初步看出当前中央对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框架,即: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基础,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从资源消耗型的“保量”向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增质”转变。

  我们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具体的政策思路可以总结为“结构优化”和“机制改革”。

  3.2.1. “结构优化”是当务之急

  我国农业已经告别了总量短缺时代,结构性问题成为了当前矛盾核心。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将“农业结构调好调顺调优”放在首位。

  农业结构优化的重点包括产品结构(一保、一减、一增、一稳)经营结构(规模化)区域结构(因地制宜)产业结构(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技术结构(科技创新)和资源结构(节水)等方面。

  产品结构:根据2016年7月底农业部召开的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座谈会精神。玉米将是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总的思路是,一保、一减、一增、一稳。“一保”就是保口粮、保谷物;“一减”就是减非优势区玉米;“一增”就是恢复增加优质食用大豆;“一稳”就是稳定棉油糖自给水平。到2020年将玉米面积稳定在5亿亩,减5000万亩。从国家前期公布的“十三五”期间玉米调减面积方案来看:镰刀湾地区将是主要的玉米结构调减区域。

  通过取消临储价格、粮改饲和玉米大豆轮作政策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等政策措施,以解决农业产品的结构矛盾。

  经营结构:我国当前的农业经营结构仍以家庭经营为主,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占比较小。据农业部统计,2014年底,我国经营耕地规模在30亩以下的农户达2.55亿户,占汇总农户数比重的96.1%,小规模分散经营仍是农业经营方式的主体但经营规模30亩以上的农户数量呈小幅增长态势,且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农户数增加较快,达到341.4万户,比2013年增加近24万户,增长7.5%,占总农户数的1.3%。目前我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逐年上升,2015年占比已达35%。今后经营结构的优化将提升适度规模经营的比例,并同脱贫攻坚和带动一般农户增收相结合。

  区域结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重点建设好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了突出主产区,发挥其产能优势。同时建立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为了突出生产条件、生产成本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区,发挥比较优势,保护东北大豆、新疆棉花、长江流域油菜籽、广西和云南糖料蔗等重点产区。

  产业结构: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未来必定要走一条融合发展之路。根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未来要:协同推进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发展,统筹布局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初加工、精深加工发展及副产品综合利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实施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建设农产品产地运输通道、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服务体系;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以产权为依托,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保底+分红”等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技术结构:科技创新为农业发展提供新动能。我们认为,要想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农业科技创新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一环。

  资源结构:农业生产缺水矛盾和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生产的大问题,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我们认为未来国家在农业节水是的动作将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西北、华北等地区推广耐旱品种和节水保墒技术,限制高耗水农作物种植面积;2)在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地区加快实施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完善雨水集蓄利用等设施;3)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节水奖励和精准补贴机制,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3.2.2. “机制改革”是重中之重

  我们认为我国农业现在虽然面临着“产量、库存、进口”三高问题和国内外粮价倒挂问题等亟待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但农村改革停滞、政府和市场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才是造成这些结构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当前的农业供给侧改革中完善体制、创新机制的“改革机制”才是关键。

  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市场化收购”+“补贴”

  自2005、2006年分别启动水稻和小麦的最低价收储后,2008年国家又启动了大豆、玉米和棉花的临时收储。由于这一制度极大的扭曲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造成了价格倒挂和库存畸高的问题。2014年,由于下游压榨、纺织企业的利益严重受损,启动了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农民将能得到补贴)。

  2015年,价格倒挂严重的玉米收储调低了收储价格,次年取消临时收储制度,并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进行“市场化收购”+“补贴”。玉米之所以没有实施棉花和大豆的“目标价格补贴”,是因为制定目标价格成本很高,在基层推动实施阻力很大,而且从棉花和大豆的实施经验来看,既未改善其供求关系也未赢得价格话语权。因此目前玉米的“市场定价、价补分离”预计将成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新方向。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三权分置”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实行的是集体耕种,集团分配的方式,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所有权仍由集体所有。虽然土地承包经营权被分给各户家庭,自主经营,激发起来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但农地分割、小农经营方式妨碍了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

  因此,当前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就在于推行“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与之前的“两权”相比,“三权”不仅仅是将承包经营权一分为二,更是切断了土地对农民的束缚,使得承包农户可以通过转让、互换、出租(转包)、入股或其他方式流转承包地并获得收益,将农户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城务工。一方面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生产效率,为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又能加速我国的城镇化步伐,从而实现农地与劳动力双双优化配置。

  根据去年12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2017年,全国将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稳妥有序、由点及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争取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取得经验。目前,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整省试点已经达到22个,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推进最快;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两权”试点方面,目前全国已经有近300个县级行政区开展了相关试点,其中,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232个县级行政区,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59个县级行政区,有13个地区重叠;广受关注的农村“三块地”改革: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国家部署了33个地区进行试点,目前步伐相对偏缓。

  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改革:“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农业补贴是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改革方向是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统称“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这样的改革有以下三点好处:1)将惠农补贴与耕地地力保护相结合,减少对耕地的破坏;2)用补贴的方式引导农户调整经营结构,鼓励其进行适当规模经营;3)新型补贴不再扭曲粮食市场价格,在WTO框架中属于绿箱补贴,不受约束,政策实施更加灵活。

  4. 政策与产业共振,探寻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投资机会

  对于主题投资来说,两个主要驱动力就是“政策方向”和“产业趋势”,如果一个主题能既获得政策大力支持又符合产业趋势,甚至形成共振,那么它就有了成为贯穿全年的大主题的基础,15-16年的新能源车主题行情就是典型代表,而农业供给侧改革也是这样一个难得的主题机会,在2017年值得予以重视。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比以往更值得关注,因为它将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部署的今年年度重点工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序曲。

  现在市场部分观点认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投资思路应该类似16年的工业供给侧改革中的涨价逻辑,我们认为这确实有可能发生,比如玉米产业链(金河生物、登海种业、隆平高科等)和饲料产业链(禾丰牧业、海大集团、唐人神、金新农等),但这样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本次农业供给侧改革背后蕴含的深层次内涵是整个农业效率提升、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一系列的方向,不仅是体制改革且本身也代表一个产业趋势。对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市场还没有充分理解消化,还有很大的空间。它的空间体现在以下领域。

  首先我们看好的是土地流转,这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流转是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基础,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认为在2017年农村土地流转会加速推行。

  4.1. 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整合农村零散土地、形成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我们预计2017年土地确权颁证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由点及面有序铺开。土地的流转将带来土地价值的重估,拥有大量土地资源的企业将受益于改革的推进。另外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国家试点及地方试点工作从2012年在全国相继开展,今明两年是高峰,参与土地确权的相关公司同样受益。建议关注受益于土地价值重估的北大荒、海南橡胶、象屿股份、辉隆股份和受益于土地确权的神州信息、超图软件

  在具备了规模化经营的条件下,我们能看到:高端农机、农业信息化、新型化肥、节水灌溉需求上升。这才是安信策略认为的一个更全面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我们认为,以上这些逻辑都会在2017年逐步展开,相关领域的公司在这个主题上都会有比较强的一个表现。

  4.2. 高端农机

  规模经营推广后用机械代替人力进行生产,既能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和品质,预计会受到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青睐。工信部、农业部、发改委去年12月22日联合发布的《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中也提出目标:2020年我国农机装备品种达到5000种左右;关键零部件自给率达到50%左右;重点农机产品可靠性较“十二五”提升50%以上;在重点主机产品、关键零部件领域分别形成2-3个知名品牌;全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我们预计大型高端农机和机械化率较低领域的农业机械将最受益于农业供给侧改革,建议关注行业龙头一拖股份、调整较为充分的星光农机、积极发展植保无人机的隆鑫通用

  4.3. 农业信息化

  我国农业现代化,先后经历了水利化、工业化、机械化,下一步将是精准化、智能化。美国的小麦种植物联网渗透率已经达到39%,农场渗透率达80%;日本老龄化社会倒逼其进入了农业机器人时代,而我国的农业物联网还处在试验和示范的阶段,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将有很大提升空间。具体来说,农业信息化可分为:农业管理信息化、生产信息化、服务信息化、消费信息化、土地确权和食品安全六大方向。除了土地确权外,当前建议关注布局食品安全溯源平台的华宇软件信息发展,和农业消费信息化的大北农、农产品、辉隆股份、吉峰农机

  4.4. 新型化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未来,农业将会更加强调产出质量。当前我国化肥浪费严重,平均利用率约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55%的水平。作为农作物的粮食,肥料也将面临升级,更加专用、高效、环保,侧重提升农产品品质。复合肥龙头这几年纷纷,推出了缓控释肥、硝基肥、水溶肥、作物专用肥、配方肥、生物肥、有机肥等新型肥料,并针对种植大户和农场主的特殊要求开始提供测土配方施肥,联合种子、农药、农机等公司提供一体化农资,提供农业金融服务,提供粮食收购、仓储及贸易服务。看好复合肥行业龙头:金正大、史丹利、新洋丰。

  4.5. 节水灌溉

  高效节水灌溉是每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都会提到的一个重点方向,2016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对效率的提升十分明显:1、提升产量30%~50%,2、节约用水50%~80%,3、同时还节约人力资本。我们测算“十三五”新增节水灌溉将达到1亿亩,每年约2000万亩。农业供给侧改革将从三方面支持节水灌溉行业:1、政策上加快推进,2、规模经营比例增加提升高效节水灌溉需求,3、节水灌溉向智慧化方向升级。重点关注:京蓝科技新天科技

  编辑:吴欢

  更多实时资讯,请关注新浪微博:环球老虎财经

business.sohu.com true 搜狐媒体平台 https://business.sohu.com/20170204/n479901558.shtml report 14755 文|环球老虎财经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据悉,一号文件发布在即,有望聚焦农业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破解农业难题之道,只有更深层次的农业供给侧改革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