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 宏观

马蔚华:复合型人才是中国金融国际化重要前提

中国经济时报 阅读(0) 评论()

  

  招商银行原行长、现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马蔚华正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本报记者张玉雷 摄

  专访

  本报记者 范媛

  3月20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年会“国际金融秩序重建:新挑战和新愿景”这个单元间隙,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就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问题独家专访了招商银行原行长、现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马蔚华。

  中国经济时报:在2010年时,你曾经提出金融危机给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那么过去这几年时间,你觉得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展如何?

  马蔚华:当时金融危机,我们受到的冲击比较小,不等于我们的国际化程度高,也不等于我们防风险的能力高。当时我国的金融机构还不知道CDO、CDS这些都是什么,金融机构也很少买这些产品,所以没有受到这些产品的影响。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在一起,也必然有金融方面的融合和服务,所以这几年即使中国企业不走出去也是国际化的一部分,何况我们有大批的企业走出去,实际上也就是中国金融机构已经在国际化氛围里了,中国加入WTO,规则也变成全球,中国很多金融机构走出去,很多金融产品和服务业已经国际化了,中国也越来越多地懂国际游戏规则,也越来越多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所以这些都是最近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全球化给中国的金融机构国际化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还有哪些优势没有发挥出来?

  马蔚华:中国现在最重要的是培养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我们现在更多的是间接融资,就是银行贷款。间接融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我们怎样解决不良资产?需要资产证券化,需要债转股来解决这些问题。要支持新兴的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企业成长,对这些企业成长,光靠银行贷款不行,特别是有一些小企业,这些比较早期的金融是投贷结合,通过PE、VC有效地和银行贷款结合,这样可以有效支持这些科技含量比较高和成长性较好的企业成长。我们的经验不是很多,我们要多利用国际经验。比如美国就是华尔街的风险资本、硅谷的风险信贷和硅谷的技术结合。还有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不那么成熟。我们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机制、成熟的市场投资,如何培养理性投资者,这些都是我们的任务。中国将来会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所以还要更多地培养人才,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是中国金融融入国际化的非常重要的前提。

  中国经济时报:现在金融机构在国际上竞争,我们中国金融机构与国际大行相比还有哪些劣势?在成本上是不是不具备优势。

  马蔚华:这个要看是在哪竞争,国内竞争,中资银行肯定比外资银行有优势,国际上,我们的国际化还是初期,我们的网络、融资能力、人才,对国际市场的认知程度都还有一定的差距。

business.sohu.com true 搜狐媒体平台 https://business.sohu.com/20170321/n484013134.shtml report 1305 招商银行原行长、现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马蔚华正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本报记者张玉雷摄专访本报记者范媛3月20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年会“国际金融秩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