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 行业

《民银智库研究》第57期: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成为近年来经济发展领域的亮点,其对我国GDP贡献率高达60%以上,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就业90%在民营企业,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占比超过50%。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

2015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呈现新特点。一是民企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双创”助力民企数量大幅增加、注册资本大幅提升、竞争地位快速提高、经营效率及盈利能力高于其他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正在加快;二是从区域分布看,民企大多仍集中于东部,但中西部占比逐年扩大。从产业分布看,大多仍集中于第三产业、传统产业,但正加快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拓展;三是民企对外投资贸易热情高涨,民企已成为对外贸易主力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正在由国企为主变为民企为主。

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内外部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自身短板仍然突出;二是投资一度出现断崖式下滑;三是大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四是税费负担不合理;五是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六是平等待遇落实不佳、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国际新形势等对民企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

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民企发展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持续向好,营商环境大大改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PPP、混改、军民融合战略等重大战略,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全面改善制度供给,尽快形成能够有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政策框架;继续减税降负,加快税费制度改革,增加民营企业获利空间;加快探索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金融解决方案;鼓励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民营企业致力于发展成为百年老店;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并成为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目 录

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总体概况

1. 民营企业发展历程

2. 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二、2015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特点分析

1. 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2. 民营企业的区域和产业分布特点

3.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贸易热情高涨

  三、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困难和问题

1. 民营企业自身短板仍然突出

2. 民营企业投资一度出现断崖式下滑

3. 民营企业大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

4. 民营企业税费负担不合理

5. 民营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6. 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外部挑战

四、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1. 国家重大战略、改革举措带来新机遇

2. 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向好

3. 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营商环境在改善

五、政策建议

1. 全面改善制度供给,尽快形成有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政策框架

2. 继续减税降负,加快税费制度改革,增加民营企业获利空间

3. 加快探索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金融解决方案

4. 鼓励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民营企业致力于发展成为百年老店

5. 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并成为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本文在回顾民营企业发展历程、总体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总结了2015年来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梳理了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未来3-5年民营企业的发展愿景,同时对主要国家支持实体企业发展的经验进行了归纳,提出了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总体概况

1.民营企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3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国际的过程。本报告从重大历史节点、重要里程碑事件的维度,将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总结为四个阶段:萌芽兴起阶段(1978-1991年);异军突起阶段(1992-2002年);快速发展阶段(2003-2012年);全面推进阶段(2013至今)。

2.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民营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已占据半壁江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营企业创造的社会财富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的GDP占比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迅速发展为2015年的50%以上(保守估计,有研究学者认为在60%以上),河南、浙江、辽宁、河北、福建等省份的民营经济产值超过60%,甚至高达70%以上,民营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在60%左右。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税源。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民营企业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活力,从税收角度看,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50%以上(保守估计,有研究者认为在60%以上),超过来自国有企业的税收,成为我国主要的税收主体来源。部分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这一比重更高,接近70%。如山东省2016年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比重持续攀升,占全省税收的68.3%。河北省民营企业税收占比60.96%;2015年江苏民营企业税收占全省税收比重接近60%,安徽民营企业税收占全省税收比重为68.2%,广东民营企业税收占全省税收的47.3% 。在2015年国家税务总局统计的全国纳税500强企业中,民营企业税收增长迅猛,同比增长32.6%,远超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说明民营企业正在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实有3.1亿人,比2010年增加近1.5亿人,接近翻番,第三产业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最多,达2.3亿人,达74.2%,其次为第二产业。2014年我国深入推进工商企业登记注册等商事制度改革,截至 2015年底,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由2013年的9335万人增长到11682.2万人,增长25.14%;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由2013年12521万人增长16394.86万人,增长30.94%。5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工作。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后一年内改革一年来新设企业带动增加1890.70万个就业岗位。改革前一年新设企业带动增加1699.76万个就业岗位,改革后一年比改革前一年多提供190.94万个,增长11.23%。小微企业成为带动就业的主力军。调查结果表明,改革一年来新登记企业中,从业人员在20人以下的企业数量占比达到88.26%,其中10人以下的企业占比高达69.64%,改革后对从业人员较少、规模较小的小微企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民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多。《2016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年度报告(CICSR)》报告显示,同等规模的民营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优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逐年改善。2016年11月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显示,民营企业成为捐赠主力军,其捐赠额占企业年度捐赠总的的52.24%,较国有企业高出19.47个百分点。尽管我国民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日益增加,但总体来看,仍然与国企存在差距,缺乏固定的社会责任管理团队,也没有从企业的战略发展角度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机制。

二、2015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特点分析

1.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双创”助力民营企业数量大幅增加。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705.4万户,全年新设市场主体1651.3万户,比上一年增长11.6%。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新登记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每年以超过23%的速度增长,2016年全年新登记企业552.8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达1.51万户。截至2015年底,私营企业由2011年的967.68万户增长到1908.23万户,接近翻番。全国登记个体工商户由2011年的3756.47万户增长到5407.92万户,增长43.96%。2015年10月1日,“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当年11月、12月全国新登记企业数量连创新高,分别达到46万户、51.2万户。据统计,在新登记的企业中,96%属于民营小微企业。目前,私营企业数量已占全部企业数量的85%左右。据统计,截至2017年3月,我国A股上市民营企业数量占比已接近60%,创业板90%是民营企业,中小板近80%是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大幅提高。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资本)从2002年的2.48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59.21万亿,增长了近23倍。2012年后,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增长率快速升高,特别是2014年,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及商事制度改革的刺激下,私营企业的注册资金增长率高达50.62%。户均注册资金从2002年的94.00万元增长至2014年的382.90万元,增长了5倍左右,且始终保持上升态势。个体企业资金总额从0.38万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2.93万亿元,增长了6.72倍,户均资金额由2002年的1.60万元,增长至2014年的5.88万元,增长了2.7倍。

民营企业竞争地位快速提高。近年来,民营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竞争地位快速提高。《财富》发布的世界500强数据显示,2016年入围的民营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6家增至16家。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的数量在2011-2016六年间不断增加,从184家增加至205家,占比由36.8%提高至41%。从2016年8月份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来看,民营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为101.75亿元,跨过百亿元大关,增长7%,增速同比提升2.76个百分点。

  

民营企业经营效率高于其他企业。截至2016年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325.3亿元,同比增长4.8%,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较2011年增长46.36%。2011-2016年期间多数年份,私营企业利润增长率均高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且在六年间均保持正增长。2012年后,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其他经济成分企业均在不同年份出现利润负增长现象,特别是2015年,除私营企业外,其他类型企业均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21.9%,而私营企业利润增速则保持在3.7%增速。2016年,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09222.2亿元,同比增长6.5%,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较2011年增长58.42%。2011-2016年间,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所有年份的增速均高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且均为正增长,而其他经济成分企业在不同年份出现了负增长。2013-2016年间,私营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均高于国企。

  

  

  

民营企业盈利能力优于其他企业。2016年,私营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的成本为87.34,较2015年提高0.18元,且在2011-2016年间均高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2012年私营企业该指标略低于外商及港澳台企业),说明私营企业的税费负担较其他经济成分企业重;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85.3元,较2015年下降0.6元,几乎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倍左右,均高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说明私营企业资产运转效率较高;产成品存货周转周期为11.3天,较2015年下降0.3天,且远低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说明私营企业产品销售状况、营运能力好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2016年私营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0.7%,较2015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但远低于其他经济成分企业(2016年102家央企总的负债率为66.6%),说明私营企业财务杠杆较低,也间接反映了私营企业运用外部资金的能力较差。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正在加快。调查数据显示,3/4左右的民营企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速度,中小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中有创新活动的企业比重达到43.1%。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加大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不断增强,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成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2.民营企业的区域和产业分布特点

从区域分布看,大多仍集中在东部地区,但中西部占比在不断增加。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分布区域仍以东部为主,占比在60%以上,中部占比20%以上,西部占比15%。以大型民营企业(进入民营企业500强)为例,东部地区占比在80%左右,而中西部仅占比20%,说明中西部民营企业规模较小,中小型民营企业为居多。在进入民营企业500强企业中,长三角(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是最为集中的区域,占比达到27.6%,珠三角(广东)占比10%,环渤海区域(京津冀、山西、内蒙、山东、辽宁)占比10.6%。长江经济带区域直接反映了民营企业在东中西部间分布的梯度差异,上游、中游、下游分别占比5.6%、6.2%、27.6%。随着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及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推进、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以及中西部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对企业的吸引力正在变强,民营企业在中西部的占比逐年扩大,目前已达到37%左右。

从产业分布看,大多仍集中于传统产业,但新兴产业占比在逐渐提高。民营企业大部分集中于第三产业、传统产业。从三次产业总体分布看,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分布在第三产业,其中私营企业数量在第三产业的比重占72%以上,且近年来随着商事制度改革,注册资金门槛降低,私营企业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在第二产业的比重为25%左右。个体企业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从2011年以来,该占比一直超过并稳居90%以上,所从事行业多为进入门槛低的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技术含量较低,在新兴服务业方面增长较慢。结合调查数据看,大型民营企业(指500强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第二产业,占比71.4%,在第三产业占比27.4%,与民营企业总体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呈相反状态,说明中小型、微型民营企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据绝对比重,而在第二产业则占比较小。从所从事的行业看,大多数民营企业仍集中于传统制造业、传统服务业,据统计,从事批发和零售业的私营企业占比在37%左右;民营企业开始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进军。据调查,大型民营企业正在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民营企业500强中,80%的企业已投身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自2012年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民营企业投资的重点领域,民营企业进入数量大幅增长。如,投资节能环保产业的民营企业由2012年的97家增长至2015年的217家,增长1.24倍;投资新能源的民营企业由2012年的36家增长至2015年的130家,增长2.61倍。各地民营企业发展如火如荼,2015年,安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2900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比重为92%。2014年底,江苏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的70%,一大批科技型名营企业快速城镇,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排头兵。大型民营企业正加大在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融资租赁、电子商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布局。2015年以来,民营企业进入银行业的步伐加快,两年来,共有17家民营银行开业运营。

  

3.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贸易热情高涨

民营企业出口贸易额已位居首位,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越发重要。2015年民营企业出口占比首次超过外资企业。2017年1月,海关总署发布的我国进出口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下降2%;进口10.49万亿元,增长0.6%,贸易顺差3.35万亿元,收窄6.1个百分点。在严峻复杂的形势下,民营企业进出口仍保持良好的增长,2016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9.28万亿元,增长2.2%,占我国外贸总值的38.1%。其中,出口6.35万亿元,下降0.2%,占我国出口总值的45.9%,继续保持出口份额居首的地位,进口增长18.1%。国有企业出口占比下降至10%左右,进口占比20%左右。面对国外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民营进出口企业主动转型调整,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方面加大投入。从出口看,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已成为民营企业出口的主要商品,占比分别达57%以上,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的比重在50%以上,与此同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幅开始下降。从进口看,民营企业进口增速远高于出口,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占绝对比重。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保持强劲,成为“走出去”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保持快速增长。2016年9月,商务部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456.7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值,占全球流量由2002年的0.4%提升到2015年的9.9%,同比增长18.3%,投资流量跃居全球第二,超过同期我国实际使用外资,成为资本净输出国。2002-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5.9%。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0978.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4.4%,排名由第25位上升至第8位。公报显示,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投资规模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由国企为主变为民企为主。2015年底,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流量占我国对外投资流量的65.3%,较2014年提高了16.2个百分点,年末的存量占到35.6%。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主体数量不断扩大,中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民营境外企业的数量占87%,较2007年提高近1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数量大幅下降,占比从2007年的19.7%,下降至5.8%。从投资区域看,2015年底,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较广泛,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涵盖亚洲、非洲、欧洲、美洲。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将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带来良好机遇,民营企业有强烈的愿望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据全国工商联调研数据显示,2015年民营企业500强中,183家企业参与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占比36.6%,较2014年增加118家。从投资领域看,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也比较广泛,与国企海外投资不同,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更加多元化,更加关注获取技术、品牌和市场。民银企业对外投资并购十分活跃,迅速发展,2015年民营企业境外并购金额占当年境外并购金额的75.6%,在数量和金额上均首次超过了国有企业。

  

  

三、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困难和问题

1.民营企业自身短板仍然突出

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据统计,民营企业500强中96%以上的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仍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突出表现在,一是家族式治理模式较多。二是企业运行大多靠亲情。

市场竞争力不强。调查显示,我国民营企业目前的研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平均水平仅为0.4% ,2016年民营企业500强中研发强度小于1%的企业占比44.2%,研发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部分企业公众形象较差。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等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民营企业持续在品牌建设,文化宣传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加强投入,民营企业在公众中的整体形象逐步不断变佳,但由于部门民营企业的趋利性强、责任意识淡薄,环境污染、不遵守劳动法、劳动强度大、拖欠工资、公司跑路、山寨产品、虚假宣传、医疗事故、诚信度低等负面形象一度使民营企业的公众形象受损。

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差、人才流动大、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运作方式不规范等使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挑战,造成企业寿命较短,难以发展壮大,难逃“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第一代创始人退出、身故后,企业常常陷入股权重新分配、争夺继承权、管理权等混战之中,致使企业分裂甚至破产倒闭。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不复存在,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3%左右。

2.民营企业投资一度出现断崖式下滑

民营企业投资增速大幅下滑。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14年下半年以来,民营企业投资增速从25%以上的高位迅速下滑。特别是2016年,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经济下行背景下,在经营风险加大,投资回报率下降,行业准入限制,融资渠道不畅,国际形势复杂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受挫,民间投资增速断崖式下滑至3.2%以下,民营企业投资增速下滑至10%以下,远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0%以上的投资增速。从发展趋势看,在2016年中央政府鼓励政策支持下,民间投资及民营企业投资增速正逐月回升企稳。

  

  

民营企业投资占比徘徊不前。2005-2016年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比重从50%持续下降至30%左右,而民间投资占比则从35%快速上升至60%以上,民营企业投资占比从13%攀升至32%,民营企业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经济下行压力,经济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一直稳定在30%左右,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3.民营企业大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

民营企业产业低端化现象突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一批国内甚至世界知名民营企业,如华为、美的、格兰仕等,但从整体上看,90%以上的民营企业是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能耗高、投入产出低、竞争力弱,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微笑曲线”底端。

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在加大。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达到2.1%,创新资源进一步向企业集聚,企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为78%以上,为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4.民营企业税费负担不合理

税费负担与企业盈利能力不匹配。根据世界银行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2017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总税率高达6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位列世界第12。其中,总税率排在中国前面的国家大都是来自非洲和南美洲的欠发达国家;主要发达国家总税率则明显低于中国,如美国、日本总税率分别为44%和48.9%;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总税率也较高,为60.6%。虽然各国税费和社保体制差异较大,横向比较有失偏颇,但不可否认的是,总税率指标反映出一个重要问题,即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企业的税负水平与其盈利能力并不匹配。一方面,我国社保缴费几乎全部由企业承担,该部分费用占商业利润的比重高达48%以上,这是导致我国总税率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高福利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只有一半的社保缴费由企业承担,此项费用占商业利润的比重仅为10%左右。另一方面,在我国,增值税收入占税收比重高达25%左右,营改增之后该比值将更高,若考虑进增值税影响企业利润的因素,那么我国企业所缴纳税费占商业利润的比例将会增大,企业的获利空间进一步缩小。相比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税收绝大多数来自直接税,在总税率的计算过程当中并未把增值税列入,这是我国总税率高于发达国家的另一主要原因。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往往并非如此,如企业发生无法取得可以抵扣的进项税票、应收账款坏账损失、由于缴纳增值税而计算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情况都会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民营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在总税率过高、企业获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民营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意愿会明显降低,不利于企业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科技创新和生产技术进步也是巨大的打击。

  

民企税负痛感强烈。根据李炜光(2016)调研显示,目前87%的企业家认为税收负担很重或较重,认为可以接受的仅占8%,认为很轻或较轻的仅占1%,其中民营企业痛感更强。从宏观税负水平来讲,按照IMF统计口径和OECD统计口径测算的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均低于大多数国家,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10多个百分点,并不算高,但广大企业却税费痛感强烈,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宏观税负增长较快。尽管我国的宏观税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近20年,宏观税负增长非常迅速。1996年,我国宏观税负仅为9.6%,到2012年已涨至18.6%,短短16年的时间增长了近一倍。作为我国纳税主体的企业,在经济迅速发展时,尚可承受,但当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下滑时,便产生税负过重的感觉;二是民企税负难以转嫁。我国主要征收间接税,且宏观税负中大多数税负是由企业承担,在不考虑税负转嫁的情况下,企业纳税额占税收收入的90%以上。国企大多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其产品价格是行政垄断定价,从而可以把税负顺利转嫁给中下游的企业和消费者。同国企相比,民营企业的税负则难以转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民营企业多处于竞争性行业,且正在发展时期,其产品竞争激烈、需求弹性大,为取得竞争优势,不得不压低价格,再加上生产要素成本的持续上涨,获利空间越来越小。

  

非税负担相对较重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非税负担过重,各种明目的收费繁多,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近两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减费措施,民营企业非税负担有所减轻,但对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因其规模小、承受力弱,对非税负担敏感性强,因此感觉难以承受。图20显示,近20年来,我国政府非税收入增长迅速。1996年,我国非税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7%,2015年已增至4.0%,增长了近6倍。2016年,随着政府减费政策推出,该比重减至3.9%,较2015年减少了0.1个百分点。

  

税负结构失衡明显。目前,我国税负结构存在明显的失衡,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税负不均。

5.民营企业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民营企业融资现状:一是间接融资占比较高,直接融资占比低。截至2016年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155.99万亿元,企业债券余额17.9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进内股票余额5.77万亿元,分别占社会融资11.5%和3.7%,贷款等间接融资占比达到85%。由于发行债券、股票等条件较为严格,民营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仍然不大。2016年,以民营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全年筹资额6943.39亿元,其中IPO融资额478.85亿元,与几万亿级别的间接融资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内源融资占比较高,外源融资占比低我国民营企业资金来源依然依靠内源融资,以自有资金为主,通过银行贷款、债券以及股票等资本市场融资的占比较低。从大中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500强)来看,85%以上依靠自有资金投资;在外源融资中,70%以银行信贷方式解决资金需求,35%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从小微型民营企业来看,内源融资是小微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80%以上的小微企业依靠自有资金,且自有资金占比超过80%,超过一半的小微企业自有资金占比在85%以上,四分之一左右小微企业自有资金占比在90%以上。在外源融资中,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小贷公司是小微企业最主要的外源融资渠道,在我国约5600万家小微企业中,需要银行贷款的比例达到25.8%。三是融资综合成本较高,融资难问题突出尽管近年来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但据对民营企业抽样调查,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贷款利率偏高,商业银行拥有定价权,均会在基准贷款利率基础上上浮,而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则会在基准利率贷款基础上下浮。尽管融资成本偏高,但并非具有融资需求的民营企业均可获得贷款。特别是2014年以来,由于经济下行,许多民营企业遭到银行抽贷、限贷、压贷,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民营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一是民营企业自身问题导致外部融资困难。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是造成其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抗风险能力差、内部治理结构和控制机制不健全、信用观念不强、财务管理不规范等。二是金融体系不完善导致融资渠道不畅。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外因。主要表现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缓慢、间接融资市场供给不足、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这三个方面。三是社会环境不友好使得融资需求受阻。首先,所有制偏见依然存在。其次,征信体系不完善。最后,金融信用环境较差。四是金融服务不到位无法满足融资需求。主要表现为服务效率低、供需不匹配、创新步伐慢这三个方面。

  

6.民营企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外部挑战

一是民营企业的平等待遇落实不佳。在获取资源方面,民营企业难以获得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的待遇;二是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对民营企业提出新挑战。2015年,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对民营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三是民企全球化正面临国际新形势。一方面是逆全球化思潮盛行。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

四、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1.国家重大战略、改革举措带来新机遇

2014年以来,我国相继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等三大国家战略以及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日程加快,以PPP为代表的投融资机制建立,民营企业表现出较强的参与热情,并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国家战略和重大改革举措,但参与度仍需提高。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民营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全国工商联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民营企业500强中,76.2%的企业参与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东部率先发展,民营企业参与数量较2014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在2016年全国工商联与安徽省政府举办的“全国知名民营企业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发展洽谈会”上,民营企业共签约合同项目806个,投资金额达7355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合同项目370个,投资金额655l亿元。在2016年全国工商联、河北省政府共同举办的“民企入冀·协同发展河北(北京)投资说明会”上,21个民营企业合作项目现场签约赴河北投资,总投资817.4亿元,投资领域涵盖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文化旅游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但由于经济下行等因素,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板块的企业数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民营企业提供良好发展契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民营企业进军军工领域、向高精尖产业转型提供了良好发展契机。许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方面与传统军工企业相比具有优势。但相对于十几万家数量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而言,进入军工领域的民营企业数量偏少,主要原因在于军工领域准入门槛较高;军工研发投入巨大,民营企业面临资金压力;民营企业难以获得军工领域的税收优惠;军民融合平台和渠道有限,信息不畅。

PPP投融资机制为民营企业拓宽投资渠道。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国入库项目共有11,260个,投资额13.5万亿元。其中,已签约落地1,351个,投资额2.2万亿元。民营企业参与度提升,激发了市场活力。从所有社会资本合作方类型角度看,277 个落地示范项目的签约社会资本信息已入库,包括 175 个单家社会资本项目和 102 个联合体项目,签约社会资本共 419 家,包括民营企业(含民营独资104家和民营控股59家)163 家,占比 39%;从按不同社会资本分类的示范项目角度看,民营、含民营及外资的联合体两类项目数合计 139 个,占比 50%,投资额合计占比达 45%;从民营企业参与领域角度看,139 个民营、含民营及外资的合体项目覆盖 13 个领域,包括市政工程、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城镇综合开发、旅游。

图22 不同企业类别在PPP项目中的占比

  数据来源:财政部,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图23 落地示范PPP项目按不同社会资本分类占比

数据来源:财政部,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图24 落地示范PPP项目按不同社会资本分类投资额占比

  数据来源:财政部,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图25 民营和外资的项目领域分布

  数据来源:财政部,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民营企业打开垄断领域大门。2014年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始启动,为民营企业进入垄断领域打开了一扇大门。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开展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竣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民营企业开始从观望到积极参与,据全国工商联调查数据,2015年民营企业500强中已涉及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共有188家,比2014年增加31家,增长率19.75%;有意向参与混合所有制的企业147家,占比29.4%。但由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强调国资的控制地位,民营企业担心混合所有制改革后话语权、参与权、决策权弱,与国有资本无法享受平等权利,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民营企业仍然存在“不愿混”、“不敢混”的情绪。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民营企业数量还不多,需要从体制机制、政策措施、进入退出条件、企业权利等方面进一步细化方案,提高民营企业的参与度。

2.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向好

制度环境:民营经济的定位日益清晰,扫除了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2016年12月2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中央再次强调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扩大开放,并首次明确提出要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

图26 党中央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变迁

  资料来源: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政策环境:系列支持政策措施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日臻完善。近十年来,国务院在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税收、融资、创业、就业、商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打破体制障碍,确立民营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各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税收、融资等方面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

3.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营商环境在改善

  2014年我国启动了商事制度改革,2015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完成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攻坚,改善了营商环境。2016年又启动了“五证合一”等登记制度改革,企业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微观主体进入市场的成本大幅降低。

五、政策建议

1.全面改善制度供给,尽快形成有效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新型政策框架

一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辅助的理念。二是坚持服务型政府的理念。三是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公平发展的社会氛围。四是加强各类政策的系统配套、相互协调,保持政策环境的稳定和透明。五是完善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参与机制。

2.继续减税降负,加快税费制度改革,增加民营企业获利空间

一是通过财政继续做减法,既减税、减费,来减轻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税负水平,增加民营企业的获利空间。二是要在中短期实行减税、减费的同时,在中长期加快税费制度改革,以解决税负在不同企业、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间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实现税收的横向与纵向公平。三是切实落实国家各项面向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3.加快探索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金融解决方案

一是改善面向民营企业的间接融资服务。二是支持民营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三是完善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4.鼓励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民营企业致力于发展成为百年老店

一是通过对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正面宣传和积极引导,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的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发企业家打造百年老店的信心和决心。二是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三是推动民营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引导和鼓励企业诚信经营。

5.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并成为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一是提升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支持民营企业承接科研成果项目,推动科技创新与技术标准研发的良性互动,促进民营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建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基金。三是围绕民营企业转型发展要求,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

  民生银行研究院民营企业团队

  minshengyinhang

  黄剑辉 huangjianhui@cmbc.com.cn

  应习文 yingxiwen@cmbc.com.cn

  徐继峰 xujifeng@cmbc.com.cn

  孙 莹 yingyingxiaozi@126.com

  联系人|孙莹(微信:yy85457689)

business.sohu.com true 民银智库 https://business.sohu.com/20170426/n490802312.shtml report 28078 内容提要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成为近年来经济发展领域的亮点,其对我国GDP贡献率高达60%以上,提供了80%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