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 综合

云集“微信封号”事件:整改之后,为何还是难逃传销嫌疑?

无冕财经 阅读(0) 评论()

  云集微店官方微信号被封后,肖尚略称这是“泼脏水、恶意污名化”,两年吸引200多万“店主”的云集微店,到底是一匹怎样的“电商黑马”?为何一直走不出传销阴影?

  高调自曝曾被被罚近千万、已进行整改的云集微店,似乎仍未走出传销泥潭。

  7月16日,云集微店创始人兼CEO肖尚略公开发文,称接到了滨江市场监督管理局针对云集微店2015年下半年采用的地推销售模式与《禁止传销条例》冲突,罚款958万元,并强调这是云集为社交电商“交学费”,已于2016年2月进行整改。

  然而不到一个月后的8月10日,有消息传出云集微信账号“云集服务号”、“云集微店官方”被封,无法搜索及关注,历史消息也无法查看。对此,腾讯方面向《华夏时报》回应称,封号原因是从事传销活动被罚。8月15日,肖尚略发出公开信,称此次事件为“误解和污名”,强调云集和传销有本质上的区别。

  

  肖尚略针对微信账号被封发出公开信。

  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了解到,整改过后的云集仍存在“经理-主管-店主”的分级模式,邀请新人加入可获得“培训费”及销售分成,实际运作模式与之前还是大同小异。成立两年吸引200多万“店主”、月销量达8.6亿,云集微店到底是一匹怎样的“电商黑马”?曾大方承认走过弯路,为何走不出传销阴影?

  微信账号被封, APP未受影响

  云集微店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云集服务号”及订阅号“云集微店官方”更新日期停止在8月9日。

  目前,这两个账号全部历史消息已无法查看,且无法通过微信ID搜索到,此后回复公众号时显示“当前公众号因违反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规范,已屏蔽自动回复功能”,且底部菜单栏消失,但此前推送内容仍可打开。

  在微信公众号被封后,云集官方的微博并未受到影响,并发布声明称,有人利用过去的处罚材料继续恶意投诉,导致云集微店相关公众号的部分功能被屏蔽,并表示正与微信方面积极沟通。

  对此,微信方面向《中国经营报》回应称,经用户举报并核实,浙江集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从事传销活动已被工商部门行政处罚。平台根据法律法规及平台规则,将永久封禁相关公众账号,并限制相关主体公司注册其他公众账号。

  但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发现,除了微信公众号被封以外,在微信中仍可打开商品链接,“云集微店”和“云集VIP”APP也可以正常使用。对此,云集客服回应称,公众号的问题相关部门已在处理,其它运营一切正常。

  “云集微店”APP是“店主”开店、购物的平台,新人以398元起购买原价为800元/年的“云集微店钻石服务”即可开店,并将获赠不同金额对应的“专享礼包”。据APP介绍,购买398元、465元、565元的套餐,分别赠送“素野心水保湿套装礼包”、“韩后水嫩雪肌礼包”、“万事利G20款主题丝巾”。也就是说,通过朋友邀请链接或自主注册,都是398元起的开店门槛。开店后,云集将提供选品、仓储物流、客服、IT后台、培训及宣传内容等一系列服务,“店主”只需将产品链接转发到朋友圈,有人购买即可赚钱。

  云集 “店主”群截图,图片来自“锌财经”。

  “云集VIP”则是给不开店的消费者购物的平台,但需要“店主”的邀请码才能注册。消费者在平台上购买任意商品,邀请其注册的“店主”都将获得佣金,而不局限于自己店铺的商品。

  云集VIP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购物平台。

  8月10日以来,云集官方微博继续发布了销售战报、行业交流、公益活动、直播台湾美妆之旅等内容。云集于8月16至18日的“石榴节”活动海报也通过“店主”朋友圈持续传播,许多“店主”也依旧在自己的朋友圈、微博上宣传产品,云集微信公众号的查封似乎对他们影响不大。在他们看来,云集只是一时遭到“抹黑”、“谣言攻击”,这样反而更受关注。

  “云集是和天猫、淘宝一样的移动端购物APP,并不受微信封号影响。”一位“店主”告诉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他依然对云集有信心,并打算更加努力卖货,“身边的主管、经理的收入很诱人。”

  无冕财经联系上云集相关负责人,希望了解其与微信沟通进展、有何新规划等问题时,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对方正式回应。

  “店主”数量半年翻倍

  云集之所以备受关注,与它的快速增长不无关系。

  云集微店联合易观发布的《2017中国社交电商大数据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显示,自云集2015年5月上线以来,连续两年爆发式增长,年度销售额增速达506%,2017年5月周年庆期间销售额同比增长696%。

  

  肖尚略(左)庆祝云集一周年。

  去年12月,云集获得2.28亿元的A轮融资,由凯欣资本领投,钟鼎创投跟投。此后,云集的销售额继续一路猛涨,从今年3月的2亿多元飙升至7月份的8.6亿元,其中,在5月16日的周年庆中,单日销售额就突破1亿。

  与此同时,云集“店主”的数量也呈倍级裂变。截至今年2月,加入云集的“店主”数量达到100万人,而肖尚略在8月15日的公开信中,透露了目前云集的“店主”人数已超过200万,数量比半年前翻了一倍,颇有成为“电商黑马”之势。

  白皮书显示,云集微店过去一年平均客单价稳定在130元左右,绝大部分营收来自商品交易。云集官网显示,产品覆盖美妆个护、服饰箱包、食品饮料、水果生鲜、母婴玩具、家居生活、日用家纺和数码电器八大类目。

  然而,采用买手精选模式的云集,SKU(库存量单位)数量并不大。以韩都衣舍为例,云集VIP上在售商品仅有12件,售价与天猫旗舰店相同,价格和选择性上都没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这12件商品却有9.9万店主在售,但均无显示销量和用户评价。

  此次被微信封号后,肖尚略于8月15日再次发表公开信,强调云集与传销有本质上的区别,“云集顺应共享经济发展趋势,众包消费品的推广和零售,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了中国本土消费品品牌升级,带动了农产品高效上行,正创造越来越高的社会价值。”

  层级模式仍存争议

  云集微店到底是合法经营还是涉嫌传销,始终未得到定论。

  2015年下半年,云集采用“合伙人-导师-店主”模式,即缴纳一年365元的平台服务费,可成为云集微店的“店主”,继而可以邀请其他人加入成为新“店主”。“店主”邀请新“店主”满160名(直接邀请30名和间接邀请130名),即可成为“导师”,团队人数达到1000名,即申请成为“合伙人”。成为“导师”后,每邀请一位新“店主”加入就可获得其缴纳的365元服务费里的170元,该“导师”的上线“合伙人”可获得70元。

  该模式被滨江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为与《禁止传销条例》冲突,于2017年5月开出958万元的罚单。

  7月16日,肖尚略主动晒出这份罚单,并表明已进行整改、“为探索社交电商发展交学费”的态度。

  然而,虽然整改过后的云集“店主”邀请新“店主”加入时,没有现金返利,只有40云币(购物时可抵40元)及3个月“云集微店钻石服务”(原价为800元/年),但实际上仍存在“经理-主管-店主”的层级模式。

  云集目前的层级模式。

  对此,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赵占领律师在接受央广网采访时表示,云集调整后的模式里,“经理“还是从下线即“主管”和“店主”的缴费计酬,“主管”从下线“店主”的缴费中计酬,本质还是差不多。

  一位“主管”向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介绍,当满足邀请新“店主”满100位(其中直接推荐20位)后,即可晋升为“主管”,组成自己的社群,以后社群每新进一位“店主”,“主管”均可获得150元培训费;此外,“主管”还能获得一定的工资和社群收益15%的佣金。为了吸引新“店主”,该“主管”会主动提出发200元红包,“这都是经理、主管自己掏钱发的。”

  

  云集一位“主管”提供的计酬模式。

  该说法得到另一位知情人士的印证,据其描述,社群规模达到1000人,可晋升为“经理”,以后下线“主管”的社群里每新进一位“店主”,都可得80元培训费。

  为此,无冕财经向云集方面求证,客服回应称“成为店主后可竞聘成为导师,具体奖励在开店后培训老师会讲的。”但并未认可上述说法,在官方宣传中也没有明确出现以上内容。

  无独有偶,与云集微店模式相似的创新型美食分享平台“环球捕手”账号,也在7月底因涉嫌多级分销而被微信封号。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分析,网络传销比传统传销更具隐蔽性,工商管理部门监管难、打击难,使得部分网络传销分子有恃无恐,日益“壮大”。

  曹磊指出,尽管新的传销模式多被套上不同的商业模式,但其实它的本质是不变的——通过层层分销机制,不依靠商品盈利,而是通过发展下线和向下压货来赚取利润。

  版权声明: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版权归无冕财经所有。转载时,请注明:转载自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作者:梁楚童@广州。如有其它需求,请联系我们(微信号:xiaomian0504)。

business.sohu.com true 搜狐媒体平台 https://business.sohu.com/20170818/n507318472.shtml report 7001 云集微店官方微信号被封后,肖尚略称这是“泼脏水、恶意污名化”,两年吸引200多万“店主”的云集微店,到底是一匹怎样的“电商黑马”?为何一直走不出传销阴影?高调自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