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央视总编辑再次炮轰余额宝等货币基金:躺在银行身上“空转套利”

一见财经 阅读(0) 评论()

  货币金融膨胀、资金融萎缩,这是金融危机的源头

  来源/一见财经(ID:yijiancaijing)

  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钮文新最近再次发文炮轰货币基金,称货币基金是真正“躺着赚钱”。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炮轰货币基金了。

  2014年,他撰文批评余额宝“从银行把老百姓存款吸出来,制造银行系统的流动性紧张,拉高存款利率,然后再以协议定存方式把钱存给银行,并从中渔利。”

  钮文新称,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证明了他2014年初坚决反对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暴涨式膨胀是正确的。

  余额宝等货币基金躺着银行身上“空转套利”就是典型的货币金融挤压资本金融的过程,而且它是始作俑者。

  以下是钮文新发表的最新文章:

  几年前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肆指责“银行躺着赚钱”,但对真正“躺着赚钱”的货币基金视而不见。凭什么认为货币基金“躺着赚钱”?

  第一,货币基金80%以上的资产是对商业银行的同业存款,而同业存款利率远远高于被央行管制的储蓄存款利率,所以货币基金可以用高收益诱惑社会公众,然后以同业存款方式空转套利,躺着银行身上赚钱。

  第二,货币基金只要以不足20%的资金投入高流动性资产,管好流动性风险,那它们基本不承担风险。

  第三,80%以上的资产是对银行的同业存款,实际是盗取银行信用为货币基金背书。

  这还不是“躺着赚钱”?我们的问题是:当货币基金寄生在银行身上吸血之时,商业银行应该怎么办?

  第一,面对越来越高的存款(负债)成本,它们必须寻找能够覆盖这一成本的资产(贷款),从而逼迫商业银行去冒更大的风险。

  第二,银行必须大幅增加风险控制的能力和人员,从而进一步拉高贷款成本,使得负债成本不断提高和信贷成本不断提高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导致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断提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基本无解。

  第三,当商业银行无法承受负债期限短、价格高所带来的高风险,同时找不到与之匹配的信贷资产之时,它们开寻求信托、证券等专门经营高风险金融业务机构的帮助,这其实正是通道业务、账户理财产品等金融乱象出现的逻辑基础。

  由此可见,在利率管理标准“双轨制”,金融业务监管标准不统一的前提下,货币基金对银行业务的搅局,绝不只是货币基金多赚几个钱,银行少赚几个钱的问题,而是从金融整体上放大了国家的金融风险,金融严重侵害实体经济的利益,并导致央行的利率控制权力被货币基金部分抢夺的问题,更严重的是:这样的金融扭曲是通过蝇头小利绑架社会公众得以实现的。

  正因如此,我认为,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应当被视为“金融遵义会议”。它不仅确立了党对金融工作的绝对领导地位,而且大力度纠正了中国金融“脱实向虚”的长期跑偏,逼迫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拒绝一切没必要的“空转套利、监管套利、关联套利”。

  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合理抑制货币基金“空转套利”当属大势所趋。

  现在我们终于看到了苗头:据《券商中国》记者独家获知,有关方面正酝酿货币基金管理新规,限制或禁止货币基金对部分商业银行同业存单的投资。

  同时,规定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货币基金投向同一银行的存款、同业存单与债券的总额,不能超过该行净资产的10%。

  这件事,对于中国金融、中国经济无疑意义重大,而对于我本人而言,恐怕意义更为重大,因为它证明了2014年初我坚决反对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暴涨式膨胀是正确的,而且中国金融乱象丛生、脱实向虚的事实证明,我们当时论证的、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爆炸式膨胀的后果不仅存在,而且极其严重。

  我再说一遍:

  第一,为什么金融“脱实向虚”?如果我们把金融划分为资本金融、货币金融两个部分,那么金融“脱实向虚”指的就是:货币金融膨胀,挤压资本金融,而且货币金融对资本金融挤压越严重,金融“脱实向虚”越严重。

  第二,余额宝等货币基金躺着银行身上“空转套利”就是典型的货币金融挤压资本金融的过程,而且它是始作俑者。

  第三,什么叫金融归回实体经济?压缩货币金融,扩张资本金融,去除金融市场空转套利、监管套利和关联套利,并使得直接针对实体经济的——股权资本、债权资本为主导的金融市场在中国健康发育,这就是金融回归实体经济。

  我们必须意识到:货币金融膨胀、资金融萎缩——金融“脱实向虚”是一切金融危机的源头。纵观金融历史,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有不同的爆发点,比如债务危机、货币危机、股市危机等等,但这只是表象。

  我认为,金融危机的关键、核心一定是“分配财富的货币金融过度膨胀,创造财富的资本金融过度萎缩,这必然导致资本金融所创造的财富越来越少,而分配财富的货币金融必须依赖越来越高的杠杆去攫取利润,最终,当高杠杆之下也得不到足够的利润,货币金融开始逃逸,危机发生。

  实际上,所谓次贷危机就是这样,当房价上涨停止,所有依存于房价上涨的货币金融杠杆全部无利可图,然后高盛等金融巨头率先逃逸,金融危机发生。

  简单吗?其实金融就是这么简单。我非常赞同黄奇帆的那句话:把金融说得很复杂的人都是骗子。

  2014年钮文新发表的《取缔余额宝》一文:

  余额宝的出现确实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当老百姓沾沾自喜于手机账户中又多了几块钱利润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想过,自己所在的企业融资成本正在面临大幅上涨的风险。这事跟你没关系吗?我想,至少你的加薪机会已经被吞噬了,而你的工作机会恐怕也会更加风雨飘摇。

  我不是危言从听,更非号召谁退出余额宝,而只想告诉人们一个重要的经济事实:余额宝哪里只是冲击银行?它所冲击的是中国全社会的融资成本,冲击的是整个中国的经济安全。因为,当余额宝和其前端的货币基金将2%的收益放入自己兜里,而将4%到6%的收益分给成千上万的余额宝客户的时候,整个中国实体经济、也就是最终的贷款客户将成为这一成本的最终买单人。

  所以我们强调,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虫”。它们并未创造价值,而是通过拉高全社会的经济成本并从中渔利。它们通过向公众输送一点点蝇头小利,为自己赢得了巨额利润,同时让全社会为之买单。具体来说,我们假定余额宝4000亿元规模平均收益6%,利润240亿元,余额宝和货币基金大约要吞掉80亿元(4000亿元的2%),其它余额宝客户分享160亿元。

  我们都指责商业银行暴利,但银行毕竟是通过经营贷款风险之后才获得的风险收益;但余额宝呐?它们睡着觉就可以从240亿元的收益中分走80亿元,而且风险比打劫还小,这难道不是暴利?我看更像是“暴力”。

  我当然反对银行暴利,但消除银行暴利必须是还利给中国实业企业,而不是分配给“金融寄生虫”。日本同样是高储蓄国家,谁听说日本允许余额宝的出现。我想,对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体,对于任何一个还有些智商的金融监管者而言,都应当旗帜鲜明地抑制余额宝。因为它严重干扰了利率市场,严重干扰银行流动性,严重拉高实业企业融资成本,从而加剧金融和实业之间的恶性循环,严重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

  现在,银行被迫加入“发宝”行列,但它们一定心存忌惮。因为,它们不像余额宝,余额宝只是寄生虫,而不是钱的经营者,所以它们喝起血来可以无所顾忌;但银行行吗?银行是钱的最终经营者,存款成本上升1个BP就意味上亿元的利润损失。所以,它们玩得起吗?很多人痛恨银行,恨不得它们全都死去,但我告诉你:银行死了,余额宝也必死无疑;银行风险增加,余额宝同样风险巨大;更重要的是,银行死了,中国经济将崩溃。

  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基本属于脑残,居然对余额宝这样的典型“金融寄生虫”无动于衷,把余额宝纳入监管到底是要保护它,还是真要监管它?它们美其名曰:怕干扰金融创新。我请问:中国金融创新有没有标准?应当鼓励怎样的创新?抑制和取缔怎样的创新?我认为,在央行大脑中根本就没有标准。那好,我告诉你,一切可以提高实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的金融创新,才是我们应当鼓励的,才是符合中央关于“金融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原则的。除此之外,一切金融自我循环,并暴力吞噬社会财富的暴利行为都应当被列入取缔清单。

  请问:按此原则,余额宝是不是该被取缔?我认为,这样的金融行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而言,都该是不被容忍的“邪恶金融”行为。那为什么中国在容忍?为什么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出现余额宝?

  毫无疑问,我的主张就是取缔余额宝,还中国以正常的金融秩序。

  当年对质疑的回应:我为什么呼吁国家取缔余额宝

  我挨骂了,什么话都有,很惨!可以理解,其实从骂声中,我更多听到的是对银行的怨气。我也经常痛斥银行,但我的立场是实业,我认为,中国的银行业不仅和西方银行业学会了嫌贫爱富,而且学会了如何压榨实业,但风险控制,尊重股东权益、大比例分红的品行反而没有学会。记得,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之时,内资银行担心它们会抢走贷款客户。但不曾想,人家来了不抢贷款客户,而抢的是“富人银行业务”。结果,国内银行也开始提高富人服务水准,而小老百姓越来越不入它们的法眼。

  当今银行却有这样的特点:所谓“二八特质”。80%的存款是富人创造的,80%的利润是大客户创造的。这样的利益格局,驱使银行必然嫌贫爱富,小老百姓能够获得的银行服务质次价高。如果说,“互联网金融”可以提供质高价低的银行服务、能够更好地为我们这些草根服务,那我不仅认同,而且为之欢呼。那才会对传统银行构成平等的、有效的竞争。

  但现在的问题不是这样。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仅仅停留在货币市场当中,它们通过构建很高的收益预期和方便的互联网通道,从银行把老百姓存款吸出来,制造银行系统的流动性紧张(供不应求),拉高存款利率,然后再以协议定存方式把钱存给银行,并从中渔利。老百姓欢迎,因为自己获得了更多的存款收益;余额宝及货币基金高兴,因为它们瞬间获得了巨额集资,并以越来越大的基数获得赢利;银行哭了、渴了,是因为它们的利润被蚕食了。

  老百姓只看到了这些。这有什么不好?问题是,判断市场问题,我们不仅需要从参与主体各方利益的立场出发,同时还需要有一个更重要的立场,那就是:国家宏观经济利益的立场。我之所以呼吁“取缔余额宝”,正是出于国家宏观经济利益的立场。有人会问,老百姓的利益不就是国家利益吗?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有时却有矛盾。举一个极致一点的案例。“金三角”地区的老百姓几乎以种植鸦片为生,老百姓不管这些鸦片最终变成毒品还是药品,他们只管种了赚点钱。但这样的“赚钱”政府要不要管,无序的种植要不要被取缔?取缔了会不会伤害当地百姓的利益?

  那么,站在国家宏观经济立场上,我们应当如何判断“余额宝商业模式”的对错?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例子。假定粮食购销系统是垄断经营的,现在有位大亨设计了这样一套玩法:所有老百姓都可以参与,一斤可以参与,1万吨也可以。市场上2元一斤卖粮,而我保证以2.2元一斤收购。同时大亨承诺,日后赚的钱,我只留10%,而余下的利润都将分配给参与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这件事可以一夜之间让所有中国人知道,而且大亨有办法让老百姓身不动、膀不摇坐在家里交了钱就等着分红。

  一旦上述游戏开始后,会发生什么事?粮食系统的粮食一夜之间就会被卖光,至少粮食市场供应会发生严重短缺对吗?当粮食价格被迫上涨到3元,大亨告诉粮食购销系统,我有粮食,3元一斤卖给你。粮食购销系统为了维系粮食供给,不得不接受城下之盟。于是,大亨每斤粮食赚了8毛钱。大亨说,我每斤只留8分钱利润,其余都分配给参与的老百姓。

  这时候有人开始为之唱赞歌。说这是“打破粮食购销系统的垄断”,是“推动粮食价格市场化”,是“让所有老百姓都有资格参与粮食购销并从中受益”。

  这样的说法对吗?这不是绑架公众利益、并打着改革的旗帜干坏事吗?这不是粮食市场操纵吗?政府不该管吗?我想用不着我多说,大家自有公论。不幸的是,这件事发生在金融市场,而不是粮食市场。恰恰因为金融市场运行离老百姓很远,所以大家看不清这种行为的后果。我想,如果这样的事情不能得到政府的制止,导致利率的上涨,最终像前文所提的粮食一样,全社会为之买单。我们总以为粮价上涨就是粮价上涨,不关联其他市场。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粮食价格上涨会引发牙膏、肥皂、猪肉、蔬菜等所有消费品价格上涨。

  一样的。银行存款利率上涨,必然引发贷款利率上涨,贷款利率上涨推高企业生产成本,最终必然反映到所有商品价格上。不是这个道理吗?如果是经济学家否认这件事,或者看不懂这件事情,那就是他明显缺乏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

  再从宏观经济意义上讲,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国际经济的不稳定也正在冲击着中国经济安全。就在中国经济风险如此巨大之时,利率大涨,而且是央行[微博]失控下上涨,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一旦中国经济失速,大量企业破产,谁是最大的受害者?是“余额宝”的经营者,还是老百姓?

  当然,现在“余额宝们”的危害还小,但这种“钱炒钱,利率越炒越高”的恶性循环趋势却是我们不得不高度关注的事情。其实,这其中谁最受益?还是有钱人,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变成食利者阶层,这是不是在进一步摧毁一个民族的实业精神?有人会说“你言重了”。可能我言重了,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实在在存在吧?有人会说,量变也不是从“余额宝”开始的呀?不错,但余额宝让浮躁的民族心态以光速深入到了社会最底层,加速了量变对吗?

  我的问题是:我们需要一个勤劳致富的民族?还是需要一个投机盛行的民族?这是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是金融要把中国经济引向何方的问题?现在,以余额宝的收益率是2%,还是0.63%来质疑我的观点,但如果深明大义,那2%还是0.63%这个问题重要吗?

business.sohu.com true 搜狐媒体平台 https://business.sohu.com/20170823/n507984786.shtml report 6786 货币金融膨胀、资金融萎缩,这是金融危机的源头来源/一见财经(ID:yijiancaijing)央视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钮文新最近再次发文炮轰货币基金,称货币基金是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