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 宏观

圆桌丨2018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定调2018年经济领域政策调控重点的“风向标”,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12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党外人士座谈会都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本期圆桌邀请知名经济学者围绕2018年经济工作重点、经济政策调控、经济质量提升等市场普遍关注的热点展开讨论。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子勋

  2017年中国经济“三进两稳”

  中国经济时报:随着2017年进入12月份,意味着全年经济进入收尾阶段。如何看待我国2017年的实体经济形势?

  张占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2017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稳中趋升,比预期还好。2017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6.8%左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二是价格水平上涨可控,仍属温和状态。2017年全年CPI将不会超过2.5%,PPI在7%左右,仍在宏观调控目标区间之内。三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中工业发展总体平稳、服务业占比持续提高,需求结构中净出口转负为正、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上升,收入分配结构中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企业收入占比上升,区域结构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加快、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城乡结构中城乡差距收窄、农业投资增长迅速。四是创新驱动成效显著,新动能加速积聚。新兴动能持续快速成长,1—10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1.5%,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7和4.8个百分点。中高端制造业投资快速推进,1—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6.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比全部制造业投资高12.7个百分点。网上零售继续快速增长,1—10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55350亿元,同比增长34.0%,比上年同期加快8.3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迅猛发展,前三季度网上服务消费累计增长78.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高达29%。这既是宏观层面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就,也是微观层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鼓励创新创业、增强市场活力的政策结果。

  周景彤:在外部需求明显好转、新旧动能共同发力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等因素带动下,2017年我国经济景气明显上升,总体表现好于去年,具体特征表现为“三进两稳”。“三进”:一是增长企稳回升。预计全年增长在6.8%左右,增速将比上年回升0.1个百分点,尽管增速仅加快了0.1个百分点,但信号意义重大,表明我国经济扭转了过去多年放缓趋势。二是结构加快调整。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等行业蓬勃发展,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集成电路以及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快速增长。三是效益明显改善。2017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达到23.3%,同比加快14.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增速均有加快且高于同期GDP增速。“两稳”:一是就业稳。前10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191万,比上年同期增加23万人,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目标(1100万人)。二是物价稳。前10个月,CPI上涨1.5%,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PPI上涨6.5%,涨幅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收窄0.9、0.1个百分点。

  2018年经济走势总体是稳中有进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最近组织的“2017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显示,多数企业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处于历史上并不多见的既不冷又不热的正常状态。这是否意味着真正有挑战的是2018年?对2018年的经济走势怎么预判?

  张占斌:“既不冷又不热”可以从积极的方面来解读:一是从趋势来看,企业家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判断从前几年的“过冷”或“偏冷”转向“正常”,说明经济形势在总体好转;二是从状态来看,说明目前的经济形势并没有表现出冷热交替、波动剧烈的特点,处于比较平稳的时期,为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们对2018年经济走势的总体判断是稳中有进,预计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为6.6%左右。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收入,同时也受到消费习惯、消费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消费可望继续保持稳健,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外贸虽然要看世界经济复苏情况,但也可以谨慎乐观,预计出口增长7.5%,进口增长8.5%左右;投资是不确定性最大的因素,风险也较大,预计增长10%左右。因供给侧改革导致的上游工业品涨价,可能会进一步抑制民间投资。房地产投资明显处于下行周期,但热点城市相对稳定的投资需求意味着2018年全国房地产投资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下滑。从产业发展来看,与消费升级以及国外市场需求匹配的行业生产将实现高速增长,而“两高一剩”行业生产继续受到环保压力和去产能的抑制,工业生产将维持结构分化的局面。从价格指数来看,CPI与PPI的走势可能出现明显分化,且PPI的波动幅度显著高于CPI。从就业来看,争取2018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虽然经济增速下降和去产能会导致部分行业失业率上升,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会弥补缺口,服务业、网络经济等新经济业态也将催生一大批新型就业岗位。

  周景彤:展望2018年,预计全球同步复苏的态势还将延续,经济增长和全球贸易将继续向好,但特朗普政府减税等新政、英国脱欧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同步正常化等将对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不确定性。2018年是全国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年,也是政府换届之年,各方面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意愿将显著增强。我国进入新时代,国家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新兴行业将继续快速增长,新动能持续增强;受政策扶持力度增大、消费非物质化加快等的促进,服务业将继续较快发展;“补短板”力度加大,政府在扶贫、农村、环保等领域将继续增加投入。但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调整、传统动能减弱、金融政策易紧难松、环保督查力度加大等将对经济发展产生不确定性。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经济增长在6.7%左右,比2017年有小幅回落,在平稳增长的同时将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实现高质量增长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

  中国经济时报:十九大报告高度强调实体经济。报告指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中国经济应该如何重新“务实”?从哪些方面着力提高经济质量?

  张占斌: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一是创新驱动要“实”,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二是资本投向要“实”,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和企业增加对实体经济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避免社会投资“脱实向虚”,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三是政府支持要“实”,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降低制度成本,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切实降低企业税费,精准制定支持政策,加强政策延续性,稳定市场预期。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12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高质量增长要以继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一是从发展的本质出发,引导政策重心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二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提升供给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促进形成新的供需平衡。提升供给能力既包括产品供给,也包括服务供给,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为重点。产品供给的方向是高端化产品、高科技产品、绿色食品、休闲娱乐商品、医疗保健产品等等,服务供给方面需要弥补公共服务、消费服务的供给数量和供给质量短板,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提振高端消费市场。三是以创新为抓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当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趋于回落之时,需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来推动总产出维持稳定增长,能提高生产要素供给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改革应该放在供给侧改革的优先位置。

  周景彤: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需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解决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其一,要推动建立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在推进去产能的过程中更注重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培育产业新动能;围绕实体经济建立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其二,要创新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加快“短板”地区发展。更加关注中西部、东北和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着力发挥东部地区、城市群、自贸区以及国家级新区的带动作用。其三,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金融业将主动作为,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

  苏剑: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提高经济质量的关键是保证需求质量,并保证充分竞争,在供给侧优胜劣汰。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宏观经济运行最大的风险点是什么?防控风险的关键是什么?

  张占斌:十九大报告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8年宏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潜在风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对经济拉动效应减弱。我国整体投资增速进一步趋弱,投资增速从2012年的20.6%下降至2017年1—10月份的7.3%。民间资本投资乏力,在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出现下降。虽然近期略有复苏,但仍然不乐观,制约民间投资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二是产能过剩、供需错位的矛盾依然存在,去产能的任务依然艰巨,高质量、高端化产品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三是潜在通胀风险显现,价格水平短期可能继续攀升,2017年前三季度PPI同比涨幅达到6.5%,9月、10月PPI涨幅均达到6.9%,PPI的上涨在2018年可能逐步传导至CPI,表现为物价的总体上涨。四是去杠杆可能衍生连带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小,仍未有效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主要因素,需要全面把握、审慎应对。

  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三大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防范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从风险防范措施来看,一是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防止货币刺激对资产价格的助推作用,确定适度的货币投放规模和投放方向,防止经济复苏后的货币乘数效应由此带来的通胀风险和金融风险。二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调整信贷结构,构建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将政策时滞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在信贷结构上减少票据融资,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扩大投向中小企业、制造业和民族工业等实体经济的信贷规模,积极拉动消费信贷,监管部门对信贷投放的规模及结构进行实时监控,避免巨额信贷资金挪作他用或流入容易引起资产泡沫的热门经济部门。三是积极推进防范风险工作,2017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防控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金融风险统筹兼顾。

  周景彤:2018年我国经济运行既要防“黑天鹅”又要防“灰犀牛”,以下风险点值得特别关注。第一,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步入正常化带来的冲击。随着经济表现好转和市场预期改善,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趋势将更加明朗,这将导致全球流动性边际收紧,全球利率中枢趋于上升,将给新兴市场带来资本外流的压力和潜在的金融冲击。第二,美国减税的外溢性影响。特朗普税改方案已经通过,这有利于降低在美企业税负成本、吸引资本回归美国、改善美国国际收支状况,这将产生较大的外溢效应,倒逼全球其他经济体进入减税周期。第三,未来境内流动性紧平衡或将成为常态。随着我国金融去杠杆的持续推进,货币和监管政策易紧难松,这将使利率水平易升难降,融资成本趋于上升。第四,谨防环保督察带来的过大冲击。污染防治是未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对散乱污企业和化工、钢铁等行业的综合治理仍将会加强,这会制约相关行业生产增长,也会使得上游产品价格保持高位,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下游利润空间。环境污染不是一天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避免环保政策因经济和政治周期而出现“运动式”变化。第五,要守住金融风险的底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随着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未来需要更加注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宏观调控要把握好三个“度”

  中国经济时报: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其中,宏观调控有度是新提法。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张占斌:宏观调控是政府“看得见的手”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十九大报告提出“宏观调控有度”,是在十八大“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的基础上对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宏观调控有度,一是要把握政府干预的“度”,政府履行经济管理职能、制定各类经济政策的都须遵循“有度”的总体要求,真正落实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作用的范围和目标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防范通货膨胀、保证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公平、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等,主要针对市场失灵的领域,而非以宏观调控代替微观主体进行市场配置。二是要把握目标设定的“度”。以2018年GDP增长率目标为例,我们认为,定在6.5%左右比较适度。GDP增长目标不宜设定过高,既要稳住经济增长速度,又要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留足发挥空间。三是要把握政策导向的“度”,例如2018年宜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支出方向由经营性支出转向转移性支出,以扶贫、民生、农业、教育、环保等为重点领域。货币政策维持稳健中性,流动性中性适度,提高央行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对流动性的影响力。

  周景彤:经过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从一匹“小马驹”演变成一头“大象”。船小好掉头,过去是一叶“小舟”,现在则是一艘“巨轮”,掌舵“巨轮”挑战要大得多。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意味着我国的宏观调控需要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两个大局。正因为如此,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宏观调控有度”。未来,贯彻这一提法,我认为,需要把握三点:其一,进一步丰富和健全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加强总量与结构指标的统筹、全国与地方指标的统筹,既保持总量平衡,又注重效益提高。其二,厘清市场与政府的边界,更好地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其三,加强政策协调。避免由于政策重叠或空白引起的政府作用过度、职能缺位,在防范市场失灵的同时要避免政府失灵。

  苏剑:“宏观调控有度”的提法跟我们此前提出的观点完全一致。我们一直主张宏观调控不要用力过猛,要避免政府调控带来的“红犀牛”现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认真调研,弄清楚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的真相,对经济问题有个全面、准确的认识。此外,政策设计要合理、全面。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阳

business.sohu.com true 搜狐媒体平台 https://business.sohu.com/20171213/n525120236.shtml report 7880 作为定调2018年经济领域政策调控重点的“风向标”,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即将召开。12月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党外人士座谈
商业周刊/中文版

商业周刊/中文版

以洞见和趣味服务于以新商业领袖为主的全球化新经济时代读者

面包财经

面包财经

为价值而生 | 原创 | 深度

和讯网

和讯网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今日全球头条

今日全球头条

全球市场,深度解读,就在凤凰iMarkets

谁谁谁

谁谁谁

金融小故事,有趣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