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高铁院士”王梦恕去天堂修铁路了:铁道部曾为他单挂一节车箱

原标题:“高铁院士”王梦恕去天堂修铁路了:铁道部曾为他单挂一节车箱

今天,80岁高龄的王梦恕去世了。这位有着“高铁代言人”美誉的院士,在各种有关高铁的重大事件中,以敢言、直言著称。

2008年杭州地铁塌陷事故,王梦恕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身份接受采访时指出,专家意见多被领导意见替代是造成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2011年的“7·23”动车追尾事故,当时王梦恕担任事故调查专家组副组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直言组织和管理不善是动车事故形成主因。“设备平时没有好好保养,在雷击之后出现了故障。”

2013年铁路部改革,王梦恕称,变身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市场化的体系和需求下,首先考虑的是营运效益以及自身所担负的债务问题,而不再是肩负铁路建设的社会责任,这就影响到了铁路建设。

每一次有关铁路的大事件,王梦恕都会亮出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大多与主流意见不符,有学者站出来反驳,有民众在网上抵制,他很少辩驳,却也从未因此收敛。

王梦恕的言论被关注的原因之一,自然也包括他铁路系统院士的身份。也许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他是1994年当选的中国第一届工程院院士。

这是一批肩负了太多期许的工程师。70年前,王梦恕曾经身份显赫的祖父王文郁写信给儿子王崇和,要他务必送王梦恕读书:“王家之振兴全在梦恕一代,中华之崛起全在梦恕一代。”

所有这些要素——经世之道、科学之心和强国之梦,也是整个时代最闪亮的结晶。

王梦恕没有辜负时代的期待,除了高铁建造之外,北京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建造与王梦恕有着很大的缘分。

1965年1号线地铁开工,27岁的技术员王梦恕提出了贯通误差,这个重大发现让三万多张图纸重新进行了修改,工期推迟三个月。1986年,他在地铁复兴门折返线工程中创造了浅埋暗挖法,为国家节省资金一亿多元。

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竣工之时,北京地铁工程局整编为铁道兵,王梦恕却因出身原因无法参军。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一期工程试通车。这一天,王梦恕带着简单的行李,登上南下四川的火车。

汽笛长鸣,火车徐徐驶离北京站时,31岁的年轻工程师不禁流下两行热泪。

身边一名解放军军官见状问他,要去哪里。王梦恕说,自己要从北京调往四川成都铁路局。

军人说,进川容易出川难,为何要离开北京。王梦恕无语。

他后来在接受采访时称,火车蜿蜒于秦岭之时,突然想起韩愈的“自咏”: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宁喝峨嵋水,不吃北京鱼。自己学到的知识不能白学,自己的志向不能更改,北京干不了,咱就走。”就这样,王梦恕把自己的户口从北京的王府井迁到了峨嵋山公社,在成都铁路局峨眉机务段安了新家。

他在四川一待就是8年时间,被遗忘的王梦恕,在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后又被想起。他说,邓小平是自己最钦佩的人。

1978 年,由于王梦恕表现出色,他被调入成都铁路局,组建科研所并晋升工程师,享受正处级待遇。但没过多久,他又携妻带子奔赴黄河岸边一处山旮旯——铁道部刚刚筹建的4501 工程指挥部(即第四个五年计划第一项重点工程)。“当时那里要实施一个重要的国家安全工程,就是如果郑州铁路大桥一旦被炸毁,就要建成一条黄河水下隧道。”

成都铁路局却不愿意放王梦恕离开。为了让王梦恕顺利北上,“4501”指挥部甚至单独挂了一节车皮,把王梦恕和他的家人、家当都带离成都,断绝他回四川的想法。

随着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创造积累,王梦恕的工程路越走越宽,他先后主持参与了黄河水底隧道工程、大瑶山隧道、大秦铁路军都山隧道、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工程、越海隧道等上百个国家重特大工程。

王梦恕一年当中有一两百天都在工地上。直到78岁,他依然坚守在施工第一线,兼任许多工程的技术顾问或者专家委员会成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

这位河南耕读世家的孩子、武汉长江大桥工地的实习生、唐山铁道学院的研究生、峨眉机务段的下放知识分子。尽管业务能力突出,但进入公众视野却是因为直言敢说。

在批评“鸟巢”顶盖、五棵松体育馆大屏幕之前,王梦恕最著名的参政议政成果之一,是力促将新建的1700万吨原油库从地上改到地下。

对于那次反对在五棵松体育馆建设耗资颇大的大屏幕,“我提出反对意见之后,相关部门很快发了一个聘书给我,要聘任我为建设顾问。我说没时间。”王梦恕说,这样的事并不少见。

讲实话敢直言,是王梦恕人格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他做人做事所恪守的终身信条。从“揭秘7 23”到“代言”中国高铁,从“拿下”鸟巢顶盖到“下马”上海磁悬浮,他一次次因仗义执言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也因一次次敢讲真话被人们所熟知,所喜爱。

“我父亲对我影响很大,他说你应该出人头地,出人头地的目的是为了给老百姓办事。一个院士要是成天考虑自己,会被人瞧不起。”

有人曾质疑中国高铁技术,王梦恕自信地告诉他们,根本不用质疑。因为现在中国的隧道技术、轨道技术世界领先,桥梁也是国际先进地位,所以国外很认可中国高铁。就像一提机械加工想到德国一样,一提高铁就会想到中国。

7-23甬温高铁事故中,王梦恕直指技术方面并不存在问题,出问题的是人员管理,推翻了此前对于高铁技术的责难。但也因这番言论,让他毁誉加身。

多年后,再提起这段往事,王梦恕仍然心有怒火。

让他生气的不是当时所承受的压力,“做人要学武则天,死后留块无字碑,任人评价。所以,我不在乎。但是如果大家都不说真话,社会就没希望了。”真正让他动怒的是对高铁技术的不客观评价,“机器设备和人工是相辅相成的,不是说设备一坏就要出大事故,很明显,这是责任问题。各个管理局不用专业技术人员,却把机车交给大学生。大学生不懂,又没经过系统培训,事故面前就慌了。我一直认为这才是追尾发生的根本原因。”

温州7-23事故调查期间,王梦恕去日本开会,一名日本专家告诉他,新干线有次出事故死了106人,本来是技术问题,硬说成责任问题,表面重罚了司机,私下却给了他很多补贴,就是为了保护技术出口。最后,那位专家撂下一句话:“你们是责任问题,却要说成技术问题,自己否定自己,这是不爱国的表现。”

王梦恕从铁路行业走向公众视野,更多是因为他“大胆”的发言。媒体非常喜欢他,因为只要听他说话标题就有了。与很多院士惧怕媒体断章取义不同,王梦恕并没有将这放在心上。

“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把一句话断章取义。我不怕,真理在我这儿。”他又补充道:“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里。”

是啊,很多时候,王梦恕的确是个“少数派”。

2007年上海市决定建设沪杭磁悬浮上海机场联络线。王梦恕认为:磁悬浮只是一种昂贵的“交通玩具”,不符合“安全、可靠、适用、经济”四项铁路标准,不适于引入城市交通。他还写了篇批评磁悬浮的稿子让上海一家媒体刊登,媒体要求他在稿件上签字才能发表。王梦恕没犹豫,签了名,“我说的话我就敢负责”。

如今,隧道引水的主张得到了认可和重视,磁悬浮在几番争论之后也不了了之、归于平寂,似乎王梦恕这个“少数派”成功逆袭了。

然而对他来说,少数派永远是个进行时,他始终在表达“不同意见”。

谈事,王梦恕是直肠子;对人,他最看重品德。

王梦恕带学生,第一条就是培养品德。他曾和一个已经当上院长的学生探讨养生之道,就八个字:简单生活,物我两忘。“别人说什么话,一概不理不听,但不要记恨他,也不要给他穿小鞋,要有一种大气。

”刘志军任铁道部部长期间,王梦恕不止一次与他发生激烈交锋,甚至公开表示,刘志军作风霸道,建设铁路不注重“科学化”。

刘志军被调查后,王梦恕反而不怎么批判他了。“他没倒台的时候,我批评很多;出问题了,我不能落井下石。在高铁发展方面,刘志军还是做了很多有用的事。第一条线路开通后,他敢坐到司机的位置上,一出问题他最先倒霉,所以施工单位也不敢乱来。后来搞不正之风被抓了,那是另外一回事。”

当今社会,各种利益纠葛其间,各种面目的代言乱花渐欲迷人眼,更需要单纯且直言的专家。如何断定一个人的发言是否存在私心,不但要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以及给社会带来了什么;不但要看他现在做什么,也要看他过去做了什么、未来会做什么——而时间会给出最客观的评判。

【参考资料】

《新民周刊》:漩涡中的王梦恕

《时代周报》:王梦恕捍卫高铁:不建高铁 整个国家几千工厂做啥

《环球人物》高铁院士王梦恕:大家都不说真话,社会就没希望了

《中国人才》:王梦恕:圆梦在工程一线

《瞭望东方周刊》:王梦恕:我从来不看新闻 不管别人说什么

《先生们:他们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气脉》

澎湃新闻:王梦恕去世:他改变了中国百年隧道设计施工方法

中国企业家网:【专稿】温动车事故调查铁道部避嫌 王梦恕为何还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