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深圳40年,未来又有多少个新的财富故事等着你?

原标题:深圳40年,未来又有多少个新的财富故事等着你?

作者 | allen

一座城市,高度浓缩一个时代精华;

一座城市,始终引领一个国家前进。

这个城市就是深圳,一座因改革而诞生,因开放而繁荣的城市。英国《经济学人》就评价:“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读懂深圳,便读懂改革开放;理解深圳,便理解今日中国。

现在,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时点,我们不妨再去重温一下深圳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瞬间,去感受开拓创新、敢闯敢试的深圳精神,希望这样的精神能够再次席卷神州大地,带领中国取得新的突破。

一、敢为天下先的80年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伟大的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

改革开放需要一块试验田,历史选择了南方的一个小渔村--深圳。当时广东省委经过研究后提出一个设想,希望利用深圳靠近香港的区位优势,建立出口加工区,同时给予优惠政策,吸引香港商人过来兴办工厂,发展经济。

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历史的鸿篇巨制一旦开启,每一页都是崭新的。

讲深圳,绕不开蛇口。南海之滨,虎崖山下,移山填海,开山炮响。诞生于晚清洋务运动中的百年招商局,在深圳蛇口创办了第一个出口工业加工区,成为经济特区创立的探路者。

图片来源:网络;蛇口工业区破土动工

改革,从来都意味着对原有制度和意识的抛弃,蛇口的“开山炮”犹如一声惊雷,冲破当时中国人心中禁锢已久的思想枷锁。

时任蛇口工业区负责人的袁庚在企业管理干部培训班开学时如此表示:黄埔军校是“不革命者不入此门”,这里是“不改革者不入此门!”

1981年底起,矗立在蛇口工业区的标语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改革开放的种子,就在蛇口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

图片来源:网络;这句被誉为“蛇口精神”的口号,在当时的《深圳特区报》刊登后,不久便响彻全国

图片来源:网络;“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牌的今昔对比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蛇口大胆突破,创造出多项中国第一或全国之最,1981年8月,蛇口工业区率先实行招聘用人,在各重点大学及各地公开招聘人才。并率先改革干部制度,实行干部聘用制。

1983年10月31日,蛇口工业区率先实现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进行工资改革,实行岗位工资,并实行职工住房商品化改革。从而率先实现改革工资分配制度、率先实行社会保险制度。

当时,中国的大学生毕业生是清一色国家包分配,对于蛇口的种种做法,绝大多数人都不敢苟同,甚至认为这是要掉脑袋的节奏。不过,一位东莞小伙子却跃跃欲试。

此时,身处东莞农机厂的黄小林,因为父亲中风去世,剩下没有收入的母亲和7个弟弟妹妹,20块钱农机厂月薪根本无法负担起整个家庭。一天,他听到熟人说深圳蛇口招聘,月薪300元,而且多劳多得。

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小林跃跃欲试,但这个决定把母亲吓坏了。因为当时坊间一直盛传所谓的深圳特区,就是建租界,是卖国,跟卖国贼搞一块,那是要被批斗,要掉脑袋的事情

然而,小林清楚,要是家里人没饭吃,一样是死路一条。最后,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出发了。从农机厂出走的那一天,厂长看着小林远去的背影,扼腕叹息,“这么好的青年,就这样腐化了”。

厂长只说对了一半,小林是好青年但却没腐化。在蛇口他勤奋上进,努力工作,赚着300元的月薪,解决了生活困难的同时,他开阔了眼界,学到先进的经营理念。

后来,更引进港商到东莞投资,成为发展当地经济的功臣。相反,农机厂在90年代的市场经济冲击下消失在了时代的长河。

小林这代人的努力,蛇口的种种突破,奠定改革开放理论实践基础的“蛇口模式”,核心思想就是企业充分发挥自主权,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办事,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搞活经济。

在“蛇口模式”带来的良好投资与商业环境下,蛇口工业区孵化了一大批具有"蛇口基因"的优秀企业,例如:

1982年,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 中国南山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图片来源:网络

1986年,新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 招商银行成立;

图片来源:网络

1988年,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 —— 深圳平安保险公司。

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企业极具意义,不仅是深圳乃至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标志性事件,同时,使得中国和世界不断接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后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产业转型打响的90年代

如果说,深圳在80年代的成就主要是因为承接了香港的制造业转移,那么90年代的深圳续写辉煌,无疑靠的是危机意识与转型思维

三来一补”经济模式相对低端,主要集中在服装、鞋袜等等,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深圳的资源已出现瓶颈,难以继续支撑“三来一补”产业发展,产业转型在所难免。

1993年底,在时任市委书记厉有为主导下,深圳出台决议,停止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特区内已办的“三来一补”加工业,属于污染环境的,坚决迁走。

把笼里的鸟儿赶走了,能引来什么样的凤凰呢?答案是:深圳把产业转型的目光放到了“科技”这只凤凰上。

1995年7月,深圳召开全市科技大会,提出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今后的中心工作,明确了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为今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

而彼时,正逢日本、美国、中国台湾的电子产业向外转移,而深圳的产业升级规划和发展高新技术的布局,正好与此不谋而合,大量美欧日韩台国家或地区的电子厂商,如IBM、康柏、伟创力、朗讯、惠普、富士康等,纷纷转移到深圳。

不过,外国的月亮再圆再亮,始终是外国的。深圳要不落于人,就必须有自己的“月亮”,这也成就了华强北为代表的模仿创新时代。

虽然一度落得“山寨之都”的名声,但正是得益于这提前于其他城市将近10年的前瞻布局,以及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模仿,深圳积累了一批技术人才与创新精神

而1980年代末,从潮汕来到深圳富士康海洋厂工作21岁的王来春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的海洋厂不但环境恶劣,生活工作条件也差,管理还很严格,有不少人受不了就离开了。她却坚持了下来,凭着潮汕人的执着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持续提升技能,从一名底层的作业员升到大陆员工当时最高职级的课长。

1997年,处在事业顶峰的王来春离开富士康,创立一家科技公司,生产电子连接器。因为深谙知识产权的重要,她注重科技研发。截至2016年12月31日,这公司专利数量已达905项,其中发明专利超过100项。2017年度,新申请专利194项,取得专利授权181项。

现在她的公司市值627亿,并成为苹果、华为、OV、小米、富士康等著名科技公司的优秀供应商,自己也成了亿万富翁。

这公司就是深圳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002475.SZ)

图片来源:网络;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

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深圳转型成功,依然引领时代,经济也跃上新台阶。到2000年,深圳GDP总量达到2187亿,比1990年增长12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排名更是升至第4位,跻身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自此形成。那些传统的大城市,南京、武汉、成都等,都被深圳甩在身后。

三、走科技创新的21世纪

常言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如果1980年-2000年是深圳阔步向前,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光辉岁月;那么进入2001年,深圳的发展却再遇瓶颈。一位深圳市民2002年的文章《深圳,你被谁抛弃》更如一把尖刀,刺痛每位深圳人的心。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各种准入门槛(如关税)的降低,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一直以来都是对外开放桥头堡的深圳,受到的冲击自然不少。

同时,国内的其他城市也开始迎头赶上,例如苏州,凭借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外资制造业,发展迅速,GDP一度逼近深圳,且有超越之势。而坊间也盛传: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言下之意,深圳已是过去式,浦东才是现在时,长三角也大有取代珠三角之势。

此外,新经济如互联网、软件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作为一个传统加工业兴起的城市,深圳能否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波新的机遇呢?

图片来源:南方网;2003年1月,时任深圳市长于幼军会见《深圳,你被谁抛弃》的作者呙中校。一时被引为佳话,也成为那个时代言论之开放程度的注脚

面对后有追兵前有阻拦的局面,深圳没有彷徨,坚定地选择告别往昔,重新出发。

深圳开始第二次转型,方向是减少对原有轻工制造业的投入,并将产能逐渐迁出深圳,腾出资源转而强攻创新科技领域,互联网、新一代通讯技术、新能源等,一个都不落下,期望通过培养高科技产业实现持续增长。

然而,理想是丰满,现实是骨感。高科技是密集资本和知识投入的产业,耗时耗力,短期内难以看得到成效。彼时深圳市内对于GDP和高科技选择的争论不绝于耳,有人甚至认为走高科技本身就是错误的道路,造成深圳两头不到岸,旧的花朵凋谢了,新的花朵又开不出来。

反观国内其他城市,如天津、重庆,继续走原有的发展模式,即使没有做高科技,经济增长也很迅速,不断持续挑战深圳的地位。

然而深圳最终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不追求短期GDP,继续加码科技创新。

普通人物的命运也因为深圳的选择而发生着改变。

李江,就是这样一位当年离开深圳的电子研发工程师。其实也无奈,由于深圳经营成本上涨,李江所在的公司扛不住,老板选择迁到西南的一座工业重镇,而这座城市当时正是如火如荼地承接沿海的电子制造业转移,开出不少优惠条件。

为了留住人才,老板说服李江跟他一起到内地,并帮助李江解决住房问题。到了内地,熟悉的工作流程,低廉的生活成本,李江逐渐忘记了深圳的压力。

然而,也有人选择继续留在深圳,李江的同事张强(化名)就是其中一位。因为深信深圳着力发展高科技的道路是对的,张强加入了一家高科技创业公司。创业艰难,张强也过上了披星戴月的生活,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攻克一项项研发难题。

不同的选择,就是不同的命运。现在,李江所在的公司又再一次面临经营成本上涨,不得不再考虑迁移。而张强的公司,却迅速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无人机生产商 —— 大疆

10多年过去,深圳经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现在,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腾讯(0700.HK)、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制造商华为、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无人机生产商大疆还有代表未来显示技术的柔宇科技等等,都是出自深圳。

图片来源:网络;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的华为坂田基地

图片来源:网络;大疆制造出的无人机如今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航拍、空中巡逻等领域

今日,深圳已经成为全球著名的创新科技城市。早在2014年,福布斯公布中国大陆最具创新力的25个城市中,深圳排名第一。

2017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2万件,达20,457件,连续14年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名,其中华为、中兴位列全球PCT申请量前两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了《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7-2018》,深圳排名第6,大中华区排第1。排在深圳前面的依次是纽约、洛杉矶、新加坡、伦敦和旧金山。

经济总量方面,2017年深圳为2.2万亿,超越广州2.1万亿,居国内第三。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速达到8.8%,不仅高于全省的7.5%,同时远超其他三个一线城市上海(6.9%)、北京(6.7%)和广州(7.3%)。

四大一线城市,深圳的地均和人均GDP最高。

可见,深圳的第二次转型成功,是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成功,是创新发展战略的成功,是新旧发展动能顺利切换的成功。

四、结语

深圳的成功不但在于它的速度,更在于它强大的生命力和不断进化的能力。深圳的发展经验推广到了很多城市,带动这些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我们发现,那些号称要“再造一个深圳”的地方最终都没有成功,而且很多城市在推广深圳经验时,起初发展获得一定成功,但又纷纷遭遇瓶颈,转型困难。

其实深圳模式并不复杂,成功经验也不难理解,总结起来是三个方面。

第一、聚集人才。深圳开放后,全国各地乃至外国人涌进这座城市,成为新移民。对他们而言,深圳犹如一块“新大陆”,没有历史和思想包袱,可以尽情地、自由地发挥,渐渐形成了敢闯敢试、海纳百川、允许尝试、允许失败的人文环境。这种人文环境恰恰就是创新不可或缺的。

一个高校少之又少、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移民城市,竟能成为中国高科技创业的核心城市之一,这不得不说是尊重人才,人尽其才的结果。

图片来源:网络;深圳市人才公园,于2017年11月开放。这个位于深圳创业与高科技产业密集的城区:南山区,毗邻后海湾(深圳湾口岸)、周边有腾讯滨海大厦、深圳阿里总部、华润大厦(大春笋)等众多企业总部的公园,取名为“人才”,寓意着深圳尊重人才、聚集人才的发展理念

第二、尊重市场。深圳政府始终坚持市场经济套路,尊重市场,按规律办事,让企业自行决定路怎么走,政府也乐于做好“服务员”的角色,服务好、监管好企业,维护法制、公平和正义,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因此,深圳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如今那些鼎鼎大名的深圳公司大多都是民营企业,如世界500强的华为、腾讯、万科、恒大、正威。

第三、务实精神。认准路了就一直往前走,不因困难而放弃,也不因噪音而转向。深圳从诞生之初,就一直伴随着流言蜚语,从早期的唱衰,到后来的污蔑。然而,深圳始终不为所动,埋头苦干。因为深圳最清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打破束缚,融入世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才是深圳模式活的灵魂。

曾有人感叹:年轻人在北京、在上海,最大的感受,是头上永远挥之不去的压迫感。沉重的房价、漫长的通勤路途、秋冬半年天空中的阴霾,还有最重要的,是日渐阻塞的上升通道。

也许这就是深圳与京沪二城最大的不同吧。这里创新的、与时俱进的商业文化,总会给人提供无穷无尽的机会,就如同错过了80年代的加工制造业,你还有90年代的科技外包产业,还有新世纪之后的高科技革命与创新。其实,深圳不断创新高的房价,正是这个城市的机遇创造的一个个财富故事的真实的写照。

因此,酝酿着新的增长点的深圳,必将引领下一个时代的潮流;而下一个时代的风口,又将会创造多少新的财富故事呢?你又是否身在其中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