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榜 | 为什么是辽宁和浙江?

原标题:周榜 | 为什么是辽宁和浙江?

  暌违两周,“任性”的自贸区周榜又跟各位见面了。

整体来看,近段时间自贸区曝光率大增,也带动自贸区搜索指数回暖,7个自贸区搜索指数均呈环比上涨趋势。

12个自贸区一周搜索指数排行榜(2018-09-23至2018-09-29)

其中,上海、浙江及辽宁三个自贸区表现抢眼,搜索指数也走出一波上升曲线。

上海、浙江及辽宁自贸区一周搜索指数对比图(2018-09-23至2018-09-29)

长期稳坐头把交椅的上海自贸区,本周搜索指数环比上升18%,9月29日更是一路陡升,刷新一月来新高。

至于原因,昨天自贸君已经说了:这一天正好是上海自贸区挂牌5周年。在国人传统观念中,5年是个大日子,作为中国第一个自贸区,值得好好总结经验,再接再厉。

而另外两个自贸区的表现,无疑与决策层刚刚结束的两次考察有关。

1.

9月25日-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密集考察东北三省,在沈阳座谈会上,他特别要求,“加快落实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任务”。

9月27日-28日,李克强总理在浙江考察,首先就来到位于舟山的浙江自贸试验区,考察简政减税降费及民营企业。

同一时间,一个北上,一个南下,核心议题之一,都是民营经济。

“党中央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保护民营经济发展。”9月27日,习近平在辽宁辽阳考察时强调。

“我们还会出台更多政策,给民营企业更加良好稳定的市场预期。”9月28日,李克强在浙江舟山考察时说道。

搜索百度指数即可发现,9月28日这天,“民营经济”好好蹭了一波热度。一周内,同比上涨142%,环比上涨29%。

民营经济一周搜索指数对比图(2018-09-23至2018-09-29)

近段时间以来,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引发前所未有的舆论关注,甚至有人发出“私营经济离场”的论调。

如人民日报所言,决策层此番表态,无异于 对民营经济敲响“定音鼓”,为民营企业家送上“定心丸”。

值得注意的是,说到民营经济,辽宁跟浙江,恰好代表了发展“两极”。

有数据为证——上月底,全国工商联发布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浙江入围企业最多,共93家;而东北三省仅9家企业入围,其中辽宁6家,吉林2家、黑龙江1家。

改革开放40年,民营企业已撑起中国经济的大半壁江山。通俗地说,就是“五六七八九”:贡献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但不可否认,由于一些原因,“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现象,以及“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三座“大山”,依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极大阻碍。

常言道,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一个“优等生”,一个“后进生”,如何通过不断深化改革释放市场活力,推动民营经济“心无旁骛”地往前走,浙江和辽宁,是两个值得观察的典型样本。

2.

先说辽宁,以及其所代表的东北地区。

作为“共和国长子”,东北三省不是没“阔过”——重工业一度占全国90%以上,经济增速排名全国前列。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东北迅速衰落,辽宁GDP增速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 东北三省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18%,滑落至如今6.7%。

图片来源:摄图网

9月28日,在沈阳座谈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东北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对外开放、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四大短板”。

举例而言,“投资不过山海关”,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一位居住在上海的沈阳人直言:“投资需要商业氛围,而东北是全国商业氛围最薄弱,或者说完全不存在的地方。”虽然这话难免有失偏颇,但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东北营商环境的不足。

而在经济结构方面,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庆杰指出:

东北地区重工业和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较高,这些产业在近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受到冲击较大。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新产业规模较小,发展进程慢。

可以说,东北的经济发展短板是民营经济,潜力也是民营经济。可喜的是,东北正努力转身。

以辽宁为例,今年1至7月,民营企业对辽宁投资674个项目,到位资金1137.9亿元,同比增长48.8%。8月29日,民营企业助推辽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沈阳召开。辽宁省委书记陈求发、省长唐一军同时当起“推介人”,力邀广大民营企业家到辽宁投资。

“如果企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可以直接向我反映。只要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事情,我都会想方设法办好。”陈求发的话可谓恳切。

根据《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东北地区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

眼看“交卷”时间将至,东北的步子,还要迈得更大一点。

3.

9月27日,在考察辽宁忠旺集团时,习近平还回忆起在浙江工作的经历。

民营企业要发展,就要有企业家精神。他强调,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抓住主业,心无旁骛,力争做出更多的一流产品,发展一流的产业。

图片来源:摄图网

浙江在民营经济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

与辽宁不同,浙江是个资源小省,要发展,靠的就是“企业家精神”。

1980 年12月11日,19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领到全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截至2017年,浙江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达65%,人均市场主体拥有量、私营企业占比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马云就曾说:“特别感谢浙江特殊的水土养分,没有这种水土的养育,我们是不可能到今天的。”

不过,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浙江也无法“独善其身”。

浙江民营企业多起源于家庭作坊、乡镇企业、个私企业,主要分布于劳动力密集型低端制造业,规模小、技术低、实力弱,是普遍问题。

几年前, 浙江也曾被质疑经济“倒退”。2012年,杭州经济结束连续21年的两位数增长,增速降至9.0%;2013年也没有太大改观,继续降至8.0%;2014年上半年,更是跌至7.7%。

浙江模式是不是不行了?一时间,各种负面声音此起彼伏。

如今,随着互联网基因的植入,浙江已然成为数字经济高地,杭州更是借此刷新城市排位,成为一座“互联网城市”。

在舟山考察时,李克强说,要进一步降低重大项目民营企业的准入门槛,通过政策措施的引导和支持,增强民企发展的信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希望,改变能来得更快一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