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六大行去年日赚37亿,年增存款13.6万亿、约合全国人均多存1万元

原标题:六大行去年日赚37亿,年增存款13.6万亿、约合全国人均多存1万元

出品 | 搜狐财经

作者 | 冯紫彤

当前,六大国有银行已全部提交2022年经营成绩单,营收、净利稳健增长,存贷规模双位数扩张,不良率持续下行。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度,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合计实现3.69万亿元营业收入,与2021年度近乎持平,非息收入下行拖累营收表现;实现1.35万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5.97%。

截至2022年末,六大行合计扩表18.64万亿元,总资产达到164.1万亿、较2021年末增长12.8%,其中工商银行总资产逼近40万亿元;总负债150.62万亿,较2021年末增长13.2%。

2022年,六大行存、贷款增势良好,规模均较2021年末增长12.7%,分别较2021年末新增13.61万亿和10.86万亿元。再细分来看,则2022年六大行整体呈现公司贷款增速高于个人贷款、个人存款增速高于公司存款的趋势,且存款整体呈现定期化。

规模指标再上台阶:工行总资产近40万亿,农行存款增量创历史新高

“量的规模加快”,农行年报的董事长致辞部分这样表述。

从规模增速来看,2022年,农业银行资产、负债端增速均居六大行之首。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农业银行总资产规模达33.9 万亿元;贷款和垫款总额达19.8 万亿元,新增2.59万亿元,增速15.1%,增量创历史新高;全口径客户存款余额达28.2万亿元,新增4.2万亿元,增速17.7%,对公客户存款、个人客户存款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创历史新高”,在六大行2022年年度报告中,类似的表述并不罕见,特别是在存款端。

譬如,工商银行表示,于2021年末相比,总资产从28万亿元增至近40万亿元,贷款总量由15万亿元增长至突破23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由23万亿增长至突破32万亿元,全球银行业领先,“大”的优势有效巩固。

交通银行2022 年末境内行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8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867亿元、增幅12.98%,为近十年来最高水平。

六大行中,仅中国银行总资产、总负债增速低于10%、均处在8%左右,但从量上来看,2022年,中行资产、负债增幅均在2万亿上下。

同时,2022年末,中国银行客户贷款总额17.5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72%;若仅看人民币贷款,则增速更高,达12.42%。

总体来看,2022年,六大行存、贷款规模均较2021年末增长12.7%,分别较2021年末新增13.61万亿和10.86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此前披露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

细分来看,六大行、乃至银行业均呈现出“公司贷款增速高于个人贷款、个人存款增速高于公司存款”的趋势。

如截至2022年末,建设银行境内公司类存款11.10万亿元、较上年增幅7.36%,境内个人存款13.07万亿元、较上年增幅15.92%;境内公司类贷款和垫款11.02万亿元、较上年增幅14.87%,境内个人贷款和垫款8.24万亿元,较上年增幅4.37%。

此外,2022年,六大行新增贷款普遍主要投向稳投资稳增长重点领域,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基础设施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

来源:工商银行2022年年度报告

个人贷款中,与2021年末相比,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均出现下行。截至2022年末,工商银行信用卡透支金额6401.52亿元,较2021年末收窄7.5%。

同期,各行的个人经营性贷款规模普遍高增,如工商银行规模同比高增32.4%、农行增长23%、建行大增83.4%。

盈利增速放缓:工、建营收负增长,邮储银行净利增速“上双”

与2021年六大行净利润全部双位数增长的盛况相比,2022年,营收增长乏力、净利增速放缓成为主要趋势。

国有行的增速冠军仍归属于邮储银行。2022年,邮储银行实现归属于银行股东的净利润852.24亿元,同比增长11.89%;实现营业收入3349.56亿元,同比增长5.08%。

工行、建行营业收入则同比下行。2022年,工商银行营业收入9179.89亿元,下降2.6%;建设银行营业收入8224.73亿元,微降0.22%。

从规模上看,工商银行超9000亿元的营收规模仍稳坐国内银行业的头把交椅。同时,净利润在可比同业中率先突破3000亿、3500 亿、3600 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居全球第一。

具体来看营收构成,受净息差下行影响,六大行净利息收入增长放缓;同时,非息收入“失守”,拖累营收表现。

2022年,工商银行利息净收入6936.87 亿元,同比微增0.4%;非利息收入2243.02 亿元,下降11.0%。

受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断加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多次下调、贷款收益率持续下行、存款定期化使得存款平均付息率上升等因素的共同影响,2022年,工商银行净利息差和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1.73%和1.92%,均较2021年下行19个基点。

农业银行息差水平同样降幅较大。2022年,其净利息收益率1.90%、净利差 1.73%,分别下降22个和23个基点。

六大行中,仅中国银行实现了息差的逆势增长,2022年净息差1.76%,同比上升1个基点。

年报中,中国银行归因为“抓住美联储加息等有利时机,主动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保持了息差的稳中有升”。在息差回升和客户贷款规模增加的共同带动下,中国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4606.78亿元,同比增加355.36亿元,增长8.36%,为六大行中最高。

但同期,中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降幅也居六大行之首。

2022年,受资本市场整体表现偏弱影响,理财、基金等相关代理收入减少较多影响,中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722.48亿元,同比下降11.27%。

邮储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则同比增长29.20%,在已发布财报的上市银行中亦名列前茅。

细分来看,邮储银行2022年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34.64%,主要因加快推进财富管理转型升级,提升专业化、差异化客户资产配置能力,代理保险等业务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47.12%,主要是推进净值型产品转型一次性因素带动。

此外,受资本市场波动和汇率波动影响,各行投资收益、汇兑损失等也呈不同程度下行。

交通银行年报中表示,其利润增长主要来源于利息净收入同比增加和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报告期内,交通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增加82.44亿元,增幅5.10%;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减少59.60 亿元,降幅 8.98%。

不良率持续下行:交行降至2015年来最好水平、中行地产业不良飚至7%

截至2022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8%、1.37%、1.38%、1.32%、0.84%和1.35%。

除邮储银行,其余五大行不良率均较2021年末有所下降。但当前,六大行中仅邮储银行不良率低于1%。

截至2022年末,邮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07.3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0.51亿元;不良贷款率0.84%,较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来源:邮储银行2022年年度报告

分类来看,个人贷款不良率的走高是带动邮储银行不良率整体升高的原因。

截至2022年末,邮储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1.13%,较上年末上升0.19个百分点;同期,公司贷款不良率0.57%,较上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

邮储银行个人贷款主要分为含个人住房在内的个人消费贷款、个人小额贷款和信用卡透支,2022年,邮储银行各类个人贷款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来源:邮储银行2022年年度报告

受个别大额公司客户风险暴露影响,与2021年末相比,邮储银行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等行业不良率有所上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不良贷款实现“量率双降”。

邮储银行不良率的趋势——公司贷款质量好转、新增不良集中于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个人贷款不良率高增——也是2022年六大行资产质量的总体情势。

六大行中,中、工、农三行的房地产业公司贷款不良率均在5%以上,其中中国银行最高,由2021年末的5.05%再升2.18个百分点至7.23%。

2022年末,中国银行不良率1.32%、比2021年末降1基点;其中公司贷款不良率下行36基点至1.84%、个人贷款不良率上行19基点至0.71%。

截至2022年末,建设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928.25亿元,较上年增加267.54亿元;不良贷款率1.38%,较上年下降0.04个百分点。

建行个人贷款中,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最高为1.46%,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较低虽仅为0.37%,但近年持续处于上升趋势,2020年末、2021年末数据分别为0.19%和0.2%。

分行业来看,2022年末,建设银行采矿业贷款不良率最高、为7.65%;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增幅最大,年升2.51个百分点至4.36%,同期,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大幅增长148.26%至336.05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不良率也有“抬头”,由2.33%升至2.41%。

交行不良率则“降至 2015 年以来最好水平”,为1.35%、较2021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末,交通银行对公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45.60 亿元、同比大增177%;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 2.8%,较上年末上升1.55个百分点。

3月30日盘后召开的交通银行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交行首席风险官林骅表示,从具体情况来看,确实受到大环境影响;从趋势来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判断房地产的风险在收尾。但房地产行业流动性紧张的问题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才能予以改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