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国研要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实支撑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安排12个研究部(所)撰写了一组系列文章,聚焦《决定》提出的全局性、综合性、前瞻性重大改革问题,结合自身工作职责,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和阐释。

自9月9日起,中国经济时报开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研要论”栏目,连续刊发这组文章,敬请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就明确提出,“进一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专门部署。我们要深刻认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推动相关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实支撑。

一、新时代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坚持立破并举,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加快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截至目前,已发布5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禁止准入或许可准入事项总数从2018年版的151项缩减至2022年版的117项。2024年8月,《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印发,标志着前期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成果上升为制度性安排。反垄断法完成颁布15年后的首次修改,《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规则》等发布,夯实了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法治根基。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于2021年起施行,对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基本权利起到基础性作用。民商法、行政法和经济法等领域140多部法律法规专设信用条款,涵盖行业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等内容。医疗、金融等领域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取得积极进展。

多样化多层次市场体系的统一性明显提升。在要素市场方面,全国土地二级市场线上服务平台开通运行;劳动力和人才落户条件大幅放宽;科创板、创业板相继试点注册制,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硬件系统实现互联互通;科技成果转化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改革取得突破,技术市场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数据要素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框架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在产品市场方面,全国12315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平台上线,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加快推进。

 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逐步建立。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不断深化,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和跨区域线上案件协查、执法协助、联合执法机制不断健全。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共享与联合信用惩戒机制全面推行,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局面,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约束力明显加强。

互联互通的市场设施网络日趋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空间布局基本完成,路线里程超过26万公里,建成率约90%,连通全国超80%的县(市、区),服务全国90%左右的经济、人口总量。“八纵八横”的高速铁路网络加密形成,截至2023年,全国铁路运营里程15.9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到4.5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基本覆盖地级行政中心,普通国道基本覆盖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和常年开通的边境口岸。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得到集中清理。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4年3月发布的数据,各地区各部门共清理2022年前制定、现行有效的各类政策措施4218件,其中,省级及以下政府的占比为99.6%,涉及妨碍市场准入和退出的占比为45.4%。

二、新征程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十分重要和紧迫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于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这是创造公平市场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整体效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市场统一性为前提,要求在统一的市场规则下进行交易,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要求形成供需双方充分竞争的有效价格,使要素依据有效价格实现总体配置效率最优。当前,我国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只有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清理产品跨区域流通的歧视性政策,破除妨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放宽行业管制,增加市场参与者,才能促进要素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部门和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超大规模市场已成为新的比较优势。市场规模效应有利于企业摊薄创新成本,容纳多条技术路线竞争成长,为不同技术创新路线提供足够空间,促进具备竞争优势、符合产业升级方向的产品和企业脱颖而出。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政府不当干预要素资源价格的情况仍然存在,超大规模市场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潜力还未充分发挥。必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生态,支撑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

这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4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全球最大且最具成长性,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对全球需求格局也具有重要影响。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有利于拓展内需空间,巩固和增强经济向好态势,支撑高质量发展,同时以统一大市场为支撑,与国际循环更好联动,有利于提升国内市场对全球先进资源要素的吸引力,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

三、全面落实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改革任务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落实好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各项改革任务。

完善统一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的市场运行规则和监管制度,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基础。《决定》从制度建设着眼,坚持立破并举,提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健全国家标准体系,提升标准质量水平,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防止利用地方标准实施妨碍产品和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行为。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以负面清单方式,明确地方政府在招商中的禁止性行为,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规范招投标市场,建立健全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投标和政府、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项目全流程公开管理。压缩各地监管自由裁量权,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增强监管协同性。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我国要素市场发展滞后于产品市场,成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中之重。《决定》提出要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在要素流动方面,重点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基础制度,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在要素价格机制方面,重点是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形成供需双方充分竞争的有效价格;推进水、能源、交通等领域价格改革,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

完善流通体制。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将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决定》统筹兼顾“硬支撑”与“软连接”建设,从技术支撑、能源管理等方面作出部署。加快发展物联网,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之间信息互联互通共享,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放宽油气上游市场准入,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能源领域,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推动跨省跨区电力市场化交易,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促进油气高效灵活调运。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促进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决定》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提出了改革举措。完善促进投资的体制机制,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持续扩大就业,促进增收,创新消费场景,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减少住房、汽车、服务消费等领域限制性措施,让更多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扩大育幼、养老等领域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合理增加公共消费。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培育壮大新型消费。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