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日,沪深两市共有95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02年年报,从年报中我们看出,只有22家上市公司宣布了不分配的方案,占样本总数的23.15%,这意味着有76.85%的公司公布了分红方案,其中超过10派现金3元的上市公司就达到9家。如此高比例的派现方案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那么,如何看待2002年年报中所透露出的这种现象呢?
监管部门在近两年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图扭转这种格局,尤其是给上市公司再融资设立了一个前提条件,即先派现,再融资。受此影响,不少上市公司推出了派现方案,这在2001年年报尤显突出。不过,在2001年年报中,不少上市公司仅仅是“迷你型”分红,但到2002年年报时,分红则显得更为大方些。看来,上市公司变得如此大方,还有市场方面的原因。
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上市公司关注的焦点也逐渐由股价转向为形象,而形象不仅仅包括股价,还包括声誉等诸多因素。在此影响下,上市公司推出派现来改变过去“一毛不拔”的市场形象也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派现还需要有真实的实力,而近年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尤其是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内生性增长推动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发生了实质性变化,经营性现金流量大幅提升。据巨田证券傅子恒先生的研究,从已公布年报的上市公司来看,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保持稳定”和“大幅增长”的比例达到64.45%,钢铁、汽车等行业景气股的经营性现金流量更是了不得,比如说宝钢股份(相关,行情)此数据为0.86元,韶钢松山(相关,行情)为1.86元,福田汽车(相关,行情)为1.73元。如此数据就为分红派现准备了现金基础。
从目前媒体所公布的一些言论与分析来看,对今年上市公司分红增多现象还是持有肯定态度的。但是,细细看来,在分红派现过程中,我们仍然发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一是上市公司在分红派现过程中与再融资行为有着太为直接露骨的联系,比如韶钢松山在2002年年报中推出10派4元的分红方案后,就紧接着推出了增发1.2亿A股的再融资方案,并于今年2月成功实施,此类个股尚有营口港(相关,行情)、福田汽车等。更有甚者,昨日涨停的西宁特钢(相关,行情)在公布10派5.2元的分红派现方案的同时,又推出了4.9亿元的可转债,这边口袋刚将钱拿出去,那边口袋又张开了向投资者要钱。由此也带来了第二个不和谐的特点,那就是不排除大股东有套利的可能,在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可能退出之前,进行部分套利也是理性经济人的正常出发点,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会给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带来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