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行情以来已经将近3个月了,到9月11日大盘创出1605点的新低点后,近日大盘围绕着1600——1630一带盘整,人气涣散,成交不济,好多投资者倍感迷茫,政策不是要稳定吗?这已经是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明显感受到的,每次市场下跌有利空传闻之时,三大报的头版头条都会有相应的评论或者辟谣,同时还不断加大基金的发行,这些都是出于稳定市场的目的,但我认为往往就是这些人为阻止大盘下跌的因素导致了大盘久盘必跌的局面。
那么哪些因素是导致大盘下跌的原因呢?
从资金面来看,自五月份恢复向二级市场配售以后,新股发行的速度差不多均以每周2只的速度发展,而自从实行向二级市场配售后,大盘仅在6·24行情中有所表现,我们都知道6·24行情具有“迅雷不及掩耳”的特点,原场内主力借特大利好大举出逃,并且随着大盘持续缩量调整,投资者的心态逐渐失望,整个过程缺乏一个令人兴奋地赚钱效应,这就意味着吸引大规模持续进场资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新股的不断发行,对市场的抽资较为明显,场内的活跃短线资金日益流失分散,近日超大航母的联通消息的日渐明朗,对资金面本已不堪重负的大盘的冲击可想而知。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基金这一段时间发行的密度较大,筹集了相当部分资金,但目前的市况还不足以吸引基金大批入市。因此,从资金面来考虑,大盘向下调整价值中枢是情理之中的。
技术面来看,作为牛熊分界线的年线始终在匀速下滑,而K线围绕在年线上下震荡,每次乖离率稍大的下跌之后就是缩量的技术性反弹,这种弱势反弹又形成新的做空动力,技术形态方面大盘已然跌破前期运行的收敛三角形,这是大盘走弱的标准信号,再者大盘的年线、半年线等重要的支撑位几乎形同虚设,在跌破这些重要点位附近时难见多方积极抵抗的气氛,且目前30日、60日、120日、250日线均趋于下压,形成空头排列,并且预示着大盘短期内趋势难以扭转。
政策面不希望市场继续下调,目前管理层的态度是一切以稳定为主。再说,我国经济的持续通缩问题也困绕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适度保持股市活跃是大多数经济人士所造成的。因此我们有这样的假设,假如股市表现继续调整,那么管理突然出台利好支持,这是当前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种思想左右了很多人的操作,使得抛压非常轻,但是新增资金也无法进场,拿到相对低廉的筹码,于是在心理上形成围城局面,行情也象个“鸡肋”上下两难。
从操作方式来看,目前市场相对净化了许多,上半年的许多利好使得很多能介入股市的资金早就介入了股市,而很多老庄股乘机出货,从而使得市场出现了大的换筹。而目前市场是一缺乏有效投资模式的断层期,这就导致新资金大多使用分散投资做组合的方式,尽可能造就一个宽幅震荡的市场,不可能再现以前资金推动型的绝对牛市形态,现在即便有很多包括基金在内的主力不断运作,也改变不了市场的散户特征,只不过散户越来越大而已,加上开放式基金同样是不断做短线,这就加大了市场的波动性。在这种散户市场最大的机会就是超跌的机会,以前许多牛市定律一概不管用了,比如追涨杀跌,高抛底吸等等,随着短线操作难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股票震荡趋微,变得死水一潭,大家可以明显看到现在60%股票的量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中国市场进入了一个转型的阶段,庄股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从热门板块的炒作就可以看到,在6·24之后,多方资金也曾从各个板块轮换偿试,结果真正能形成号召力并带动大盘持续超过三天行情的板块少之又少,普遍效果不佳,这说明多方主力资金心态比较矛盾且力不从心,象一盘散沙,并没有对行情达成共识,没有定向资金的牵引是不会有大行情的。
综上所述,目前的行情是市场转型的必经阶段,按照中国股市运行的特点,每2-3年就会出现阶段高点,所以今年的整体运行格局基本上大局已定,今年就是一个震荡行情的调整年,好在还有几次利好引起的脉冲行情,使得今年市场并不寂寞,如果到了年底硬要预测还有什么大行情是不现实的,所以对于大多数投资人认清形势,减少操作,精研个股,等待明年才是最重要的操盘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