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人民银行非银司副司长高传捷在此间发表演讲时透露,第五次信托投资公司清理整顿工作将于年底基本结束。他表示,信托业只有正常、规范地运作才能获得发展,当前需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高传捷介绍了第五次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理整顿情况。他说,目前已有37家信托投资公司完成了重新登记工作,还有一批信托投资公司的重新登记工作正在进行之中,预计整个工作年底基本完成。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制订有关信托经理人资格、信托财产账户管理、信托财产所有权登记等方面的制度,并着手制订信托投资公司的监管规则。他认为,对于信托投资公司来说,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完善经营行为,从而取信于民,谋取发展空间。如何落实《信托法》的执行工作,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这同样关系到信托业的生存发展。
简评:信托业由于历史原因一直是中国金融业一个特殊的领域,管理混乱、经营不规范、主业不够突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信托业的不规范经营频频发生,是金融领域违规的重灾区。尤其是经历去年证券市场的深刻变革,信托业问题暴露更加突出。央行对信托业的治理整顿正是出于控制金融风险、规范信托业发展的目的。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在基金法提交审议过程中,法律学界对私募基金没有被列入调整范围,提出广泛讨论。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私募基金运作模式符合目前信托业管理框架,因此在其没有列入基金法调整范围之前,由人民银行来进行监管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变通方法。此次央行对信托业的集中整治之后,信托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营范围、赢利模式都将发生深刻变革,尤其是私募基金在短期内无法真正浮出水面的情况下,以信托的形式出现也不失为一种新的选择。
两证交所开始盘点半年报下半年业绩有望提升具体来看,上市公司2002年中期业绩呈现以下特点: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稳中有升。上市公司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3126万元,平均主营业务利润达10197万元,比去年分别增长6.36%和8.54%。部分去年实施了较大力度重组的公司,今年上半年经营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利润总额、净利润有一定幅度下降。512家上市公司2002年上半年平均利润总额为3939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50%;净利润2613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4.89%。与此同时,平均的三项费用总额7277万元,比去年同期上涨12.51%,平均的非经常性收益总额2477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3.9%。三项费用增长过快、非经常性收益整体下降、所得税税率调整是导致上市公司总体主营收入与公司净利润不能同步增长的主要原因;部分行业整体回暖,机械类、煤炭类、化肥类、手机制造类等上市公司业绩出现较大改观,但行业间差异增大。农业、汽车制造、服装、交通运输等行业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增长较快;采掘、医药制造、电子制造、批发与零售贸易、社会服务等行业公司利润增长稳定;而石油加工、有色金属、建筑等行业公司业绩呈现负增长;部分去年“巨亏”公司亏损额大幅减少,但上半年亏损公司家数比去年同期进一步增加。2002年半年度报告亏损公司93家,占已披露公司的18.16%。据统计,披露2002年半年报的693家沪市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085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353%,加权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534元,分别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1.30%、19.48%和上升了3.01%,其中上证180(相关,行情)指数入选股的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093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712%,加权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50元。693家公司中74家出现亏损,50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利润上升50%以上,53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利润下降50%以上。本次半年报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有110家,其中有17家提出了分红或转增股本的预案,9家公司拟进行中期现金分红。
简评:盘点上市公司中报情况不难发现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主营收入总体增长,而利润总额、净利润均有一定下降。二是,赢利大户石油加工行业等出现业绩下滑,对上市公司整体情况造成负面影响。三是,上市公司三项费用增长较快,非经常性收益下降较多。造成上述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上市公司各项费用、准备计提的比例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新的增加,造成费用支出大幅上扬。与此同时,受证券市场影响,上市公司委托理财收益减少、报表水分大幅挤压,非经常性收益减少。此外,受上半年国际油价波动影响,石油加工业业绩出现下滑。从近期中石油、中石化下半年业绩预测以及国际油价的波动趋势看,石油行业下半年业绩将会有较大增长,据此判断,上市公司总体业绩下滑趋势将在下半年有所缓解。
中国是否会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中国能否成为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中心”,将取决于中国经济增长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地位。9月1日出席“技能人才与中国制造”高层论坛的国内外专家指出,至少未来30年的中国经济增速要保持在年增长7%的水平,中国才能打造成“世界制造业中心”“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但主要取决于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告诉记者,尽管目前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制造业在中国过去20多年的经济增长中一直扮演主角。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2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维持在40%左右,中国的财政收入一半来自制造业,同时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琳达·史璞兰女士很希望中国要成为21世纪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但她表示,仅仅依赖廉价劳动力只能在短期内获得成功,因为如果存在更为廉价的劳动力,中国的比较优势将不复存在。
简评:近期经济学人士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争论较多,其中最大的分歧就在于,中国是否会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以及何时成为制造中心。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观点是目前中国只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无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事实上,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那就是大中华经济圈的广阔市场,抛开这一点谈如何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显然有失偏颇。市场是产业生长壮大的土壤,大市场对制造业而言是最好竞争场所,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的共同成长,将是未来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重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