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旅游黄金周来临,多家保险公司伺机推出其旅游保险产品,希望能乘上这阵“风”,来挖掘旅游保险市场的“黄金”。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热热闹闹的旅游市场相比,旅游保险市场显得较为冷清。
消费者不受诱惑
推出旅游险的保险公司皆以较低保费、较高的保额来吸引客户。如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专门为“五一”、“十一”黄金周推出的旅游保障卡,面值为20元,包含10万元的旅游意外伤害保险保障和5万元的旅游救援保险保障。平安保险公司推出的旅行平安卡共分25元及50元两种面额,该卡所含旅行医疗保障固定为1万元。
但消费者对这些“诱惑”似乎并不青睐。事实上,一位保险公司负责该项业务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的旅游保险业务呈萎缩状态。
旅游保险业务旺不起来
零点调查集团今年8月份对京、沪、穗三地618位城市居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以上受访居民在近两年内有过两天以上的外地旅游经历,且绝大多数消费者今年用于旅游方面的支出也会有所增加。但在这七成旅游者中,一半以上的消费者表示在旅游时根本不购买旅游保险,购买旅游保险者仅占四成左右,且购买金额多在百元以下,与旅游支出相去甚远,另有近两成消费者说不清自己是否购买过旅游保险。
尚有瓶颈需突破
旅游保险市场出现这种尴尬局面有多种原因。业内人士表示,以往旅游保险都是由旅行社代办,保费包含在团费里面,现在让消费者自掏腰包,心理上难以接受。
而专家则认为,目前我国旅游保险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就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开办旅游保险的保险公司大约有4家,提供的险种仅为4种,造成具有风险意识的消费者自主投保时选择余地较少的尴尬局面。
另外,目前在旅游全程保险产品的开发上,保险公司尚有瓶颈需要突破。一直以来,几乎每个保险公司都有“意外伤害保险产品”,这些产品一般都是年交保费,保费相对低廉,保障额度相对较高。不过,在各公司的保险产品中,都将“被保险人因从事潜水、跳伞、滑翔、登山、攀岩、探险、狩猎、蹦极运动、武术比赛、摔跤比赛、搏击、特技表演、赛马、赛车等高风险运动”作为责任免除条款,从行业的角度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消费者来说,这些责任免除条款才正是其希望得到保障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