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市场大幅扩容 新盈利模式在何方?
http://business.sohu.com/
|
[ 王栋 ] 来源:[ 证券时报 ] 机构:[ 宁波海顺 ]
|
在今年8月的基金扩募高峰中共有8只基金发行,其中开放式基金成为主流品种。截至8月份深沪股市已成立的60只证券投资基金净值总额现已达约1086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超过7%。进入9月份,上周一博时价值增长、周四宝盈红利已经发行,此外9月上旬还将有长盛成长价值和大成价值增长两家开放式基金进入发行期。再加上其他有望在本月通过审批和发行的基金,不难看出9月份基金市场仍将以大幅扩容为主。
一方面是高速度的扩容,另一方面是基金半年报业绩的尴尬。半年报显示1-6月54家基金的股票已平仓收入为亏损20余亿元,这个数字反映出在旧的盈利模式瓦解之后,新兴的分散投资、波段操作的理念还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盈利模式。大多数基金在今年1-6月都进行了比以前更频繁的操作,如某基金本会计期内清仓股票数量为307只,其中仅有33只是期初持有品种,其余股票都是期初为0股、期末为0股的波段操作对象,另有不少基金的操作模式与此类似。从绩效来看,上述频繁操作的基金,其实现的股票差价收入多在亏损数千万元至数亿元之间,鲜有盈利的记录。虽然基金的真实业绩还要考虑未实现利得,但毕竟反映出基金既有盈利模式的虚弱。再进一步分析,可以统计出51家封闭式基金持有的现金及国债资产约有240亿,3家开放式基金手中的现金资产约有70亿,同时考虑到8月份由于新基金发行而增加的150亿元,基金手中的现金资产达到了400亿元以上,再算上上周发行的两家开放式基金,保守估计基金的存量资金将超过500亿元。这样庞大的现金资产,短时间内也必须寻求有效的盈利模式。
那么新的盈利模式在何方呢?在基金扩容速度空前加快、基金规模越来越大的背景下,这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今年早些时候,曾经有很多媒体探讨过“寻找新盈利模式”的问题,但是这些讨论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由于没能充分认识目前市场的专业细化、复杂化趋势,致使他们仍然在寻找一个已经不可能再度重现的整个市场统一的盈利模式,所以这种按照习惯思维寻找盈利模式的思路结局必然是碰壁。基金在今年的操作思路中就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了这个误区,绝大部分基金都把波段操作、分散投资作为盈利模式,证券市场的“好友理论”决定了这种一拥而上的盈利模式是不会成功的。
笔者认为,基金未来的盈利模式将不可避免地向以下趋势发展:市场的复杂化,以及基金总规模的迅速扩张,决定了基金盈利模式的个性化特点,不会再产生一个统一的盈利模式。从操作时间来看,将会有长线持股数年的基金,也会有短线追逐市场热点的基金;从投资宽度来看,有指数型基金,也将有行业基金或者地域板块基金;从投资标的来看,有重组型基金,也有科技型、成长型基金等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基金,操作风格多样、投资个性丰富多彩、都有自己的一套盈利模式,这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开放式基金的名字如南方稳健成长、鹏华行业成长、富国动态平衡、南方宝元债券、融通新蓝筹、华夏债券等,就充分反映出了这一未来基金盈利模式多样化和市场细分的前景。随着基金的投资理念成熟,整个市场包括基金的投资人在内,都会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基金,急功近利的投机行为逐渐式微。
美国到去年底拥有430多家基金公司、7791只基金、投资者达到8000多万人。我国有18家基金管理公司、60只基金、基金投资者只有330万人左右。可以看出我国基金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整个8月份基金销售总额突破100亿元,但是这种扩容高峰还没有结束。现在整个基金业在高速度扩容的同时,必须面对怎样从证券市场盈利以回报基金投资者的问题,也要面对基金之间互相竞争、基金和其他机构之间互相竞争的问题。在这样的基金业发展的历史性关头,基金到了该亮出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采的时候了。个性和特色,将成为基金的生命———这种个性和特色,不是体现在名字上,而是体现在独特的、不可模仿的盈利模式上。
|
2002年9月19日16:17 |
|
|
上证_基金指数
|
|
|
深证_基金指数
|
|
 |
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