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糖行业出现颓势糖业上市公司贵糖股份(相关,行情)、华资实业(相关,行情)和南宁糖业(相关,行情)中报披露:随着糖价竞争加剧,公司中期盈利水平受到影响。尽管每股净利润起伏不大,但糖业上市公司的经营颓势已经悄然出现。
上一个榨季,国内食糖的供不应求导致糖价一度飙升至4000元/吨,直到国家储备糖放出来才把价格压回去,各上市公司不同程度地喜获丰收。而2002年好风光不再,从供不应求到供求平衡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水平。2001年/2002年度,国内生产形势全面好转,进入生产旺季以后,各厂甘蔗收购、加工秩序正常,各项生产技术指标完成得都比较好,2001/2002年全国产糖849.7万吨,比上一榨季的620万吨增加37%,是继1998/1999年制糖期产糖882万吨后的第二个高产年。
世界食糖产量增加后也在低价位(每磅原糖价接近6美分)运行,市场糖价一度降低到了南方食糖主产区的平均含税生产成本以下,部分地区、企业出现了亏损情况。目前糖价由去年年底的4000元/吨降低到目前2600元/吨。
每当供需关系出现转折,政府除了整合行业优势资源,还从储备糖、进口糖各方面调控供需总量平衡。5月初国家采取紧急措施,以2600元/吨的价格大批量收储食糖,才使糖市止跌回升,糖价逐步恢复到每吨2800元左右的水平。
从企业角度看,尽管预计多数制糖企业期初确定的经营目标可望实现,但它是建立在增加销量并降低价格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2001/2002年的糖价稳中趋降,以机制糖为主的企业,无疑面临产量增加易而盈利增加难的境况。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预计,2002/03年榨季食糖产量将增长到900万吨左右。由于糖料和食糖市场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预计2002/03年榨季糖料和食糖价格还会低于2001/02年榨季的价格,企业的经营和政府调控的难度将加大。企业内在差异较大由于历史负担、所处的区域政策、资产数
量和质量等不同,四家制糖企业内在差异较大。除了华资实业的主营业务30%左右来自电子产品,其他企业的主营业务集中在制糖及其相关产品如纸浆、机制纸、食用酒精、生物药品等。由于各自业务链条上的侧重点不同,构成了企业以下几个方面的竞争优势和差异。第一,历史负担不同。广东甘化(相关,行情)上市已有8年时间,历史负担重,遗留问题较多。与1998年之后上市的公司相比,尽管资产规模庞大,但其运作成本之高,运转效率之低,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毛利率和每股收益远远低于其他企业。从内在资产质量构成分析,其所属的全资或控股的机械厂、制药厂、研究中心都几乎是亏损或微利的。相比之下,南宁糖业、贵糖股份和华资实业无历史负担,资产质量良好,营运效率较高,竞争优势显著。
第二,规模效率不同。在同等的运行环境之下,规模经济是竞争实力的重要指标。在资产规模相当的南宁糖业、贵糖股份和华资实业中,南宁糖业的主营业务集中,成品糖生产能力达30万吨之巨,而贵糖股份和华资实业仅为10万吨和5万吨;南宁糖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0%以上来源于成品糖,市场占有率占3%之多,规模经济使其跃居为行业龙头。
第三,区域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同。华资实业置身当地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享受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其中税收政策15%;贵糖股份和南宁糖业的享受税收返还的待遇;广东甘化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不仅要顾及当地职工就业,又为当地财政收入的来源,取消税收优惠后按33%缴纳所得税,加速了企业亏损的进程。
第四,经营策略不同。企业由单一经营转向多元经营的尝试中,各自取向有异。华资实业一开始就与电子制造产业同行,随着电子产品的利润率降低,上市后几经尝试,将触角延伸到网络技术、证券和银行。贵糖股份拥有全国最大的榨糖单体生产线,但是它却扬长避短,在机制纸上扩大了生产能力,成为榨糖企业中的造纸老大。由于造纸加工的领先地位,南宁糖业也成为它的原材料供应商之一。
从未来竞争力来看,南宁糖业的规模效益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优势,贵糖股份将以其第二增长点造纸业在业内站稳脚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