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先后取得QFII资产托管业务资格。加上此前获准的工行、农行、建行,五大国有银行一个不少全部“过线”。 情况颇有几分滑稽,QFII一个没来,托管银行之间倒先争了不亦乐乎。一段时间来,各路消息漫天飞舞、各种版本“交相辉映”。可以预计,中资银行这边有了着落,外资银行那里还有热闹可看。 凭心而论,QFII作为境内资本、银行市场的新生事物,很多人对其保有一份新鲜、兴奋、乃至期待,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过,凡事过犹不及,笔者这里要拜托那么一部分人,烧香之前先看一下庙门,表错了情大家尴尬。 有两个基本概念可能还是需要明确一下: 首先,借用两个教育术语,QFII托管行资格审查是“水平考试”而非“选拔考试”,换言之,这个资格并无名额限制,只有先来后到,并非你死我活。按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粗略算来,符合条件者不下二、三十家之多,所以说,“有没有资格”实在是一个银行可以自裁的问题,用不着那么一惊一乍。 再一个就是,“资格”说到底不过是一纸批文而已,孔夫子门人三千,贤人七十二而已。有资格未必就有业务,有业务未必就有利润,所有的银行都做存贷款,单只这一块业务经营水平还不是照样有云泥之差。 道理确实是很简单,但偏偏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夹杂不清、庸人自扰,抓住审批一点胡吹胡咧,溯其根源,说到底还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明明是纯市场化的问题,偏要按行政那条路径去演义。再有就是,不相信市场的判断、不相信竞争的自发性,凭空想象政府包打天下,“排排坐,分果果”。 当然,笔者也承认,处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转轨时期,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教练员,甚至还要充当运动员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在某些领域,确实还存在压制竞争、以牌照“划拨”市场、因管制而行“寻租”之实等现象。但是,不合理终归要被合理所取代,回归到托管行这个问题上来,第一,事实确非如此;第二,事情理当那样,因此,非要搞什么由此及彼,说得好听点是习惯始然,说得难听点就是受虐狂了。 所幸的是,在这样一轮热炒中,历来饱受非议的国有银行不等不靠,充分依托自己在本土化、资金实力、结算平台、资产托管系统以及银证关系上的比较优势,未雨绸缪、积极应对,让我们看到了“政策宠儿”“断奶”的决心和信心。 我们说,引入QFII制度,可以在托管银行的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账户和人民币特殊账户上沉淀大量资金,从而支撑商业银行开展短期非信贷资产运作。此外,通过QFII项下资金在股市、银行间的流动,托管银行可以获得不匪的结算收益。但这些说到底,不过是浮在面上的一本账,对于普遍以资金实力见长的国有银行来说,充其量只是锦上添花而非什么雪中送炭。 事实上,引入QFII制度,其更大的意义应该在于它为非充分竞争格局下的境内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充分竞争的平台,为4年后的全面放开提前进行了预演。在全面提升行业经营、技术水平的同时,推动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因此,银行获取托管资格,得到的不是什么饭票,而是参赛名额,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