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联通
昨日下午1:30之前,中国联通(相关,行情)的涨停价位3.38元处封了2亿股左右的买单,而且至1:30时成交量仅有2.84亿股。此时,应该不会有人会怀疑涨停板的牢固程度。不过,疯狂的卖盘很快就砸了下来,涨停板多次被打开。但是,多方主力显然是有备而来,屡开屡封,最后一个半小时内成交量高达6.86亿股。对其主力来说,将中国联通拉上第二个涨停当是志在必得。
简评:由于联通的连续涨停,受到了市场极大的关注。而其中有三个主要的关注焦点,一、“谁在炒做联通?”,较为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624主力所为。另一个是有神秘超级主力潜入。仔细考察联通的市场表现,不难发现参与联通炒做的机构显然是一个复杂的机构体系,而不是单一的机构行为。至于说是否为场外神秘机构所为,目前看迹象并不明显。从联通最大交易的来源地也可以初步判定,并不是624主力所为。二是,“主力意欲何为?”,从主力吸纳筹码的方式以及选中联通做为主要攻击对象来分析,主力机构并不想充当“解放军”,也就是说他们选种联通是为了避免为别人抬轿,从这一点上看,主力机构入场是一个短期行为,试想如果入场的机构都抱着不给别人抬轿的思路,那么可供选择的个股可谓相当有限,即便将联通再拉三个涨停板,对股指做出一定贡献,但大多数投资人仍然是赚指数不赚钱。三是,“联通会涨到哪里去?”,从联通上市以来的表现看,股价重心只有在2002年12至今年年初的一个月中运行在3元以下,且成交量大幅萎缩,即便主力上市以来就展开筹码吸纳,其建仓的实际成本应在3元以上,加上昨日的涨停板之争,相信主力成本至少已经上移到3.2元附近,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主力机构仍然有一定做多的愿望,以求为出货打下一定空间,而3.5?3.6元一线将是联通重要压力位。
深圳本地公司面临大重组
深圳市体改办主任杨进军日前表示,深圳将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壳资源,通过“并壳”、“让壳”、“卖壳”,把现有上市公司做强做大一批、整合优化一批、出让减持一批、摘牌退市一批,重点是市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简评:至去年三月深圳本地股的井喷式行情以来,深圳本地上市公司的重组传闻就不绝于耳,而令投资人不解的是,这些消息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进入实质性操作的案例可谓凤毛麟角。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是,十六大报告披露国资管理体制将面临重大改革改革,相关措施仍然处于酝酿阶段,而国有上市公司显然的管理也将面临相应调整。第二,非国有资本准入的相关法规亟待规范,尽管近来相关管理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鼓励非国有资本进入的法律文件,可操作性不强仍然是一个老问题。第三,国有资本战略退出的思路不统一,有学者近期就曾指出,国家应该尽快明确公布国有资本退出的具体细则,提高透明度。而从现实情况看,国有资本的转让、退出的法律环境和可操作性在短期内难有根本改善。上市公司的重组并购,尤其是涉及到国有资本的大范围转让不是一蹴而就的。
QFII资金节前后有望入市
QFII资金何时入市一直是市场人士关注的问题。昨天有消息传出,中国证监会已经开始受理了9家中外资商业银行关于QFII托管人资格的申请。
简评:在证监会证实受理了9家中外资商业银行关于QFII托管人资格的申请之后,市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QFII资金将于何时入市。此间,有分析指出,一旦托管行获批之后,QFII的受理申请将在即定的十五个工作日内完成,照此推算首家合格境外机构极有可能在春节之前诞生。最晚春节一过后也将出现。此外,更有意义的是,QFII资金入场对目前证券市场的影响,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短期内QFII们不会贸然大举建仓,但其示范效应不可小视。尤其是国内市场长期以来基本是以“投机市”的形象存在的,相对理性、崇尚基本面分析的QFII们的投资理念将会对国内市场形成不小的冲击,不排除他们的介入会为市场带来新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