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伴随着西方经济的低迷,CEO的神话正在逐渐褪去神圣的光芒。尤其是安然、安达信的破产,CEO们的个人魅力显然受到质疑。已经有人对支配CEO的许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信条”提出反诘,这些信条包括:公司务必要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需要英雄式的领导人物,经济复苏将会令所有人得益,等。实际上,这些“信条”,有哪条不是我们想当然得来的呢?
当然,仅靠这样的诘问还不足以说已经又进入了一个“解构英雄”的时代,我们只是希望由此可以冷静地审视那些我们奉为“信条”的所谓现代商业理念。打破一个偶像,不等于打倒一个英雄。记得一个CEO说过,凤姐的失败是因她的权威还不够。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问一句:凤姐的权威足够了以后,她就是英雄吗?
而这,就是“审视”。
很难说CEO这个词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文化精神。我看过很多这样那样的CEO表演,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仍然无法弄懂CEO究竟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假如要用一个或几个简洁的词来表述一下CEO,我似乎只能找到几个很不现代的词汇,比如,英雄,比如,领袖……
现实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我的判断,我们有多少人不把这三个字母看成是一种领袖的化身呢?与此相对应,人格魅力这个词频频用来形容一些大企业。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的企业和我们每个人,都在无形中创造着有我们独特痕迹的现代商业文化。
这到底是一种创造还是一种误解?因为如果这一切是真的,我们在进行商业活动时,却实实在在地发动了一场新的造神运动。
不能说这种现象是我们独有的,其实,中国人还是跟外国学来的。有资料显示,在那些最具独立精神的国家,这种英雄崇拜并不比我们弱到哪里去。惟一不同的是,我们还在为弄清CEO与一把手有什么本质区别的时候,一场新的毁神风潮已经在大海那边开始了。
据有关媒体报道,美国的《财富》杂志在一篇报道中总结出了CEO们的十大“死穴”,其中不乏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诸如:骄兵必败、顽固僵化,抱残守缺、过于激进冒险、疯狂并购,导致“消化不良”,遇到挫折时急于求成、董事会职能不健全,等。但是,最引起我会心一笑的,还是一个外国人的话:如问任何一个CEO:“公司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毫无疑问,答案是“我们的员工”。同样,对于“公司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这一问题时,回答是“独特的企业文化”。
然而,盖洛普公司资深研究员马科斯·巴金汉说:“极具讽刺的是,你几乎无法找到一位否认强大的文化是取得优势的CEO。同时,你也很难找到一位知道文化优势在哪里的CEO。”
是不是非常精彩?
当看到这样的描述时,你大概就不得不为人类的童心未泯而震撼:又一个“皇帝的新衣”的当代版本。
我一直无法理解的是,本来一个纯粹的商业模式的革新,怎么就成了一个时代的模式?也许我们的确是处于一个缺乏英雄的时代。西方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增长,在创造了商业神话的同时,在人们的精神深处也留下了荒漠般的创伤。消解神话、消解英雄,客观上也为创造英雄留出了巨大空间。实际上,政治领域的彷徨也为经济领域的凯歌高奏提供了契机。更别说网络时代一开始就是以神话般的大抒情拉开序幕的。那个比尔·盖茨,本身既是一个神童,也是一个神话,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这种神话和神童的追捧。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认识了CEO。紧跟着,就是CEO们遍地开花。
在我们中国的CEO的心目中,还有一个人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通用的杰克·韦尔奇。这个老头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力挽狂澜上,还表现在他那套显然被奉为现代企业圣经的理念上。再加上他的这套理念被出了书,就愈发让人感到神圣。我不止一次听到某个中国CEO说,他最近在看的书就是这个老头的。但是,我一直没有听到、看到,中国CEO们关于读这个老头的书的心得体会。
当商业的神灵遍布我们的生活时,你对这个世界还能有什么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吗?几十年前,卓别林就在他的电影里把大工业时代的每个人都定义为螺丝钉了,现代的人们,显然没有看懂他的电影。并且,在一种更为玄妙的敬畏里,更自觉地扮演螺丝钉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