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中国股市一直以政策市著称于世,但随着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容,机构投资者队伍快速成长和投资者整体水平的提高,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力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纯粹的政策市已不复存在。通过对去年下半年以来利好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分析,人们似乎可以看出,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政策市正在离我们而去。
股市自2001年6月14日见顶走熊以来,由于政策利好的相继出台,迄今出现了两轮力度稍大的反弹。事实证明,政策利好只能改变股市运行的短期趋势,为部分投资者提供出货机会,而不能改变股市运行的长期趋势。
我们先看暂停国有股减持及下调印花税作用下的股市反弹。
2001年10月22日,中国证监会宣布:经报告国务院,决定在具体操作办法出台前,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关于“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的规定,并表示要会同有关部门,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具体操作办法,稳步推进这项工作。
受此消息刺激,第二天,深沪股市像火山一样爆发。两市个股及大盘指数几乎全线涨停,成交量成倍放大。这不仅在中国股票交易史上是一个奇迹,在世界股票交易史上也是一大奇观。沪深两市分别跳空高开121.56点和279.96点,几乎所有股票涨停,尽管早盘曾有一次震荡,一些个股涨停被打开,但随后均回至涨停板位。午后市场由于鲜有卖盘,成交减少。当日沪综指收盘于1670.56点,涨149.9点,成交金额151.09亿元,所有股票全部上涨,大盘涨幅9.85%;深市也无一股票不涨,深成指大涨9.99%,涨314.3.03点,收盘于3458.03点,成交114.37亿元。而2001年10月22日两市成交量仅为78亿元。
然而,政策利好的出台,并没有成为股指持续上涨的动力,而只是为部分投资者提供了拉高出货的机会,伴随着新的利好政策的出台,股指仍然顽强地选择了向下运行的方向。
为了稳住股市,在停止执行国有股减持政策后不到一个月,管理层又于2001年11月16日起将证券交易印花税从4‰大幅下调至2‰。这一天,沪综指收于1646.76点,虽然较前一日的1621.34点上涨了25.42点,但较2001年10月23日已下跌23.8点。同日,深成指收于3305.41点,虽然较前一日的3268.90点上涨了36.51点,但较10月23日已下跌152.62点。印花税下调的利好效应只维持了约半个月时间,到2001年12月4日,沪综指反弹至阶段性高点1769.68点、深成指反弹至阶段性高点3582.89点便调头下行,至2002年1月22日,上证指数(相关,行情)出现本轮调整的最低点1348.79点,较2001年6月14日的历史最高点2245.43点下跌最多达896.64点,最大跌幅为39.93%。同日深证成份指数也出现本轮调整最低,为2664.42点,较2001年4月17日的最高点5091.46点下跌最多达2427.04点,最大跌幅为47.67%。就这样,暂停国有股减持和印花税大幅下调的利好作用,在投资者强烈出货行为的冲击下,消失得无影无踪。
再看央行降息作用下的股市反弹。
2002年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996年5月以来实行第八次降息,存款利率平均下调0.25%;3月11日,央行行长戴相龙在人大会议上表示,希望近8万亿元储蓄更多地流向资本市场;3月20日,戴相龙在一论坛上重申了上述讲话的内容。但投资者买入股票并不踊跃,始于今年1月底的一轮反弹行情于3月21日短线见顶。反弹行情于1月29日启动时,上证指数从1339.20点涨至3月21日最高1693.87点,最多上涨354.67点,期间最大涨幅26.48%;深证成指(相关,行情)从2661.91点涨至3393.44点(3月12日),最多上涨731.53点,期间最大涨幅27.48%。此后,沪深股市又步入牛皮调整。至4月2日,上证指数最低1575.97点,最多下跌117.9点,最大跌幅为6.96%;深证成指3113.68点,最多下跌279.76点,最大跌幅为8.24%。
在这种情况下,2002年4月5日,中国证监会、国家计委、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证券交易佣金收取标准的通知》。《通知》规定,自5月1日起,调整证券交易佣金收取标准。A股、B股、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佣金实行最高上限向下浮动制度,证券公司向客户收取的佣金(包括代收的证券交易监管费和证券交易所手续费等)不得高于证券交易金额的3‰,也不得低于代收的证券交易监管费和证券交易所手续费等。A股、证券投资基金每笔交易佣金不足5元的,按5元收取;B股每笔交易佣金不足1美元或5港元的,按1美元或5港元收取。券商佣金大幅度下调已于5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市场对此反应冷淡,基本上没有激起什么波澜。这一政策利好的作用是使股市横盘了一个多月时间。与暂停国有股减持政策出台对市场的影响已不可同日而语。
“五一”长假之后,在“红五月”的鼓噪声中,5月8日复市的沪深股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以绿盘揭开了“黑五月”的序幕,并阴跌不止。在大盘持续低迷,渐向前期低点逼近之际,管理层坐不住了,中国证监会于5月20日发出《关于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决定恢复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并将利好很快兑现,政策之手企图又一次托住不断下滑的股市。受利好消息刺激,5月21日沪深两市双双跳空高开。其中沪市跳空43.18点,以1584.71点开盘,收盘于1588.11点,全天上涨46.58点,但第二天股市重又下跌。历来人气最旺的5月,今年却落了个月K线、周K线、日K线全部收阴。5月31日,上证综指收于1515.73点,全月跌152点,跌幅近9.1%。而两年前,管理层首次推出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的政策时,诱发了一轮大牛市行情。同一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可谓有天壤之别。
那么,这些政策利好为什么对市场的影响会越来越微弱呢?
其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的立足点是把股市当成圈钱的场所,而没有把它当成投资者盈利的场所,一些面向上市公司的政策是指引、帮助、维护上市公司圈钱,一些面向二级市场的政策则是立足于形成热闹的零和游戏局面,而不是帮助投资者能真正获得盈利;在证券市场,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本应该共存共荣,但中国证券市场出现了上市公司圈钱与投资者赚钱的尖锐对立,二者几乎你死我活;衡量股市管理者的政绩是发了多少股票,融了多少资金,从来不把投资者获得多少回报作为考核指标,等等。既然政策的制订者不能从根本上维护投资者利益,投资者从保护自身利益的本能出发,当然也不会买这些所谓“利好”政策的帐,甚至还会反向操作。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了政策影响已逐渐递减,政策市正离投资者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