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披露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服用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而逐渐恢复大脑意识,使得同仁堂在台湾老百姓中提高了
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少台湾客商来电询问合作事宜。
由于台湾对内地的中成药实施管制,目前内地大多中药企业向台湾输出的药材及中药一般要通过香港转运,过程复杂,
要形成大规模的两岸之间中药的贸易往来还需要诸多政治、经济条件。
相关背景
台湾地区中医药现状
台湾现有中医医疗机构1985家,其中有中医医院109家,中医诊所1876家,注册执业中医师2833人。台湾全岛有中药制造业251家,中药铺9321家,登记在案的中药商贩及从业人员39760名,经当地政府评鉴符合优良药品制造标准的企业共有48家(符合GMP管理规范)。
据台湾地区药用植物分布调查,台湾本岛中药材资源较为丰富,大约有870余种,但岛内资源短缺,有的濒于绝种。
台湾中药以复方为主,剂型除煎剂外,还有传统的丸、散、膏、丹及近些年发展的所谓科学中药,以及通过加工的浓缩剂、锭、胶囊、喷剂等。
台湾当局对中药管理较为严格,对药厂购入的药材在制成中成药前,必须将药材送检,检测植物药是否有残留农药,矿物药是否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动物药中是否含有违背野生动物保护的犀牛角、虎骨等成分。中成药,除严格其品质管制外,更执行安定性试验,以确保产品安全及使用期限。对中药浓缩剂及西药剂型,则强制实施优良药品制造标准,对未实行上述标准的药厂令其限期改造或选择关闭。
在中药科研方面,20世纪80年代着手进行“中药材炮制之研究”、“浓缩中药品质管制之研究”、“中药材DNA指纹图谱之建立研究”。20世纪90年代由台湾中国中医药学院、阳明医学院、高雄医学院等开展临床实验并与科研单位联手,开展“中药对慢性病疗效之研究”、“中药免疫调节作用之研究”、“利用药用真菌产生几丁质多醣体作为人工皮肤之研究”等数十项研究计划,均获得长足进步与发展,有的项目引起海内外同行的关注。
日前,同仁堂与统一集团合作拓展台湾市场的举动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据悉,与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签约的是台湾统一集团旗下的南联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协议,南联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将作为同仁堂在台湾的总代理,主要销售同仁堂的入浴剂和部分保健药品。
台湾市场对中药产品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其市场一旦放开,将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对内地的中药企业来说,台湾中药材市场无疑是一块非常诱人的大蛋糕。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同仁堂,云南白药等诸多中药巨头也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积极的运作,希望能在台湾建立一套完整的营销网络,为今后在台的长远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市场基础。
同仁堂修补海外“市场链”
据知情人士透露,同仁堂此次与南联的合作是通过中间人来进行的。据台湾南联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的郑先生介绍,该公司隶属于台湾统一集团,从事啤酒、咖啡、果汁等食品饮料的代理销售,行销能力出众,是很多国际大公司在台湾的销售代理,2002年的销售额达两亿多美元。选择这样一个实力雄厚的公司做代理商,可见同仁堂进军台湾市场的决心。
北京同仁堂集团出口公司的花经理说,前段时间有媒体披露了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服用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而逐渐恢复大脑意识,使得同仁堂在本来对中药就极为信赖的台湾老百姓中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不少人都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或购买同仁堂的药。记者另外了解到,无论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是台湾市面上的安宫牛黄丸都被抢购一空,目前该药在台湾的黑市价格已炒到了一丸要新台币1000元以上。
据了解,由于市场看好,不少台湾客商来电询问合作事宜。加上同仁堂对开拓台湾市场早就做了准备工作,所以此次与南联国际公司合作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不过据花经理介绍,由于两岸“三通”还未实现,而且台湾当局对内地的中成药仍实行暂时管制,同仁堂的大量药品仍不能直接进入台湾市场,只能选择一些诸如入浴剂及保健品这类“边缘产品”来作为进入台湾医药市场的一个初步尝试,也为以后做一个铺垫,至于以后的发展还要看市场的运作情况。
作为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同仁堂在海外华人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通过在海外寻求代理商及建立合资公司和药店,同仁堂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海外销售网络,近几年来不但在拥有华人数量众多的东南亚地区组建了不少分店和合资公司,而且在欧美地区也开了分店。据了解,目前同仁堂已在香港、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泰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拥有了10多家分店或合资公司。然而,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在同仁堂构建的海外“市场链”中,惟独缺少了台湾市场这一环节。可以说,此次同仁堂寻求统一集团旗下的南联国际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在台销售代理商,不仅仅是同仁堂进军台湾市场的第一步,也是修补其海外“市场链”的重要一步棋。
内地药企觊觎台湾市场
在同仁堂携手统一集团进军台湾市场的同时,内地不少中药企业也在纷纷做着准备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以说,内地中药企业进军台湾市场的愿望绝非是一时之兴。对内地中药企业来说,台湾中药市场具有巨大潜力和光明的前景。
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张生瑜告诉记者:“由于台湾的老百姓传统上有服用中药的习惯,台湾的中药市场容量很大,发展前景不错。同仁堂一直很关注台湾中药市场,并一直为能将同仁堂的产品打入台湾市场而做准备。”据介绍,1994年同仁堂就在台湾注册了‘同仁堂’商标,成为内地首家在台湾注册商标的中药企业。张生瑜指出,虽然目前台湾对内地的中成药仍实施暂时管制,但一旦时机成熟,相信同仁堂的中成药也将会很快进军台湾市场。
云南白药集团海外事业部负责人曾天宇则表示,台湾市场由于潜力巨大,一直是云南白药海外布局的一个重点市场。但由于目前台湾的中药市场一直没有向内地的中药企业开放,因此早在几年前,为了抢占市场先机,该集团就开始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前期的渗透。除了通过日本、新加坡等第三国转口间接进入台湾市场外,另一种方式则是委托台湾当地的企业进行授权委托加工。
曾天宇表示,有迹象表明台湾的中药政策可能在2005年以前有所松动,因此提前做好进入台湾市场的准备工作,完善营销网络是云南白药进入台湾的当务之急。为此,从2000年开始,云南白药就开始与台湾统一集团等一些在台合作伙伴进行接触,洽谈合作事宜。通过近两年的运作,该集团在营建产品的三级销售渠道方面均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据悉,云南白药已与台湾统一集团初步达成协议,共同拓展在台的保健品市场;同时又与台湾神隆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在台湾原生药材种植以及稀有药材的研发、种植工作;在台湾的成药市场,云南白药则将与台湾美吾华集团联手拓展。
除此以外,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东阿阿胶、羚锐制药等国内知名中药生产企业也紧盯台湾市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台湾的有关合作伙伴进行接洽,并相应地制定了拓展台湾市场的发展战略。
中药入台并非铺满鲜花的路
此次同仁堂与统一集团牵手合作,虽然为内地中药企业进入台湾市场打了前站,但从双方合作的产品上可以看出,诸如入浴剂和保健药物这类产品并非是同仁堂的主打产品,而只能算作边缘产品,这对同仁堂来说,只能算作拓展台湾市场的尝试,并不能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军台湾市场。
据了解,由于台湾对内地的中成药实施管制,目前内地大多中药企业向台湾输出的药材及中药一般要通过香港转运,过程复杂,要形成大规模的两岸之间中药的贸易往来还需要诸多政治、经济条件。可见,内地中药进入台湾市场并非是铺满鲜花的路。
另外,内地中药进入台湾市场目前还面临的较大困难就是法律及程序上的问题,仅从注册程序上来讲就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行动得越早,就越有可能比其他企业更早地进入市场,抢占商机。除此以外,对内地中药企业来说,最大的困难还可能来自对当地的政策缺乏了解,因此动作难以达到协调一致。例如按正常的程序在马来西亚等地申请注册,按照规定可能只需6个月~8个月,可有些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注册2年~3年,有些企业还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申请不被批准。
事实上,对企业来说,如何顺利跨过当地政策和法律这一道不可绕过的市场门槛,的确是一个挠头的问题。在记者调查中,就有一些中药企业向记者打听台湾中药市场的相关法规详情。在这种情况下,与台湾本地的商业巨头共同合作开发市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