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上市预热能否促进券商合作升级?
http://business.sohu.com/
|
|
4月1日,中国证监会对外企上市招股书内容及格式作出规定,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首批外企上市已经开始启动更有券商透露,最快本月下旬就有外企完成上市辅导,估计年中就将有公司在境内发行A股。
这其实对中外券商合作升级同样具有促进作用,因为,国外券商比较了解外企的实际情况,而承销方面,国内券商可能更谙此道。外企上市,实际上可以给忙着签订各类合作协议的券商们一个实践的机会。
中外券商合作热闹非常
但获得实质进展的则属于凤毛麟角
从去年年未,中国宣布允许外资投资机构与国内的证券投资机构合资这一消息后,各大金融机构与国内的接洽陡然增加,双方积极地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合作,一俟在中国开放后的资本市场上大展拳脚。迄今为止,已有近四十家左右的券商捉对合作,阵容中几乎已经囊括欧美以及国内的一流机构,国泰君安与安联-德累斯顿集团,中国银河证券与英国施罗德集团;南方证券与德国商业银行达成合作,海通证券与富通集团等等合作更是一时吸引无数眼球。但种种迹象表明:纷纷扰扰的合作热潮中签订的大多数协议,概念大于实质。
某国际券商的分析员对记者坦言:国际金融机构更多的举动,属于投石问路。摩根的一位分析员也对记者说,由于内地各方面管制比较严格,国际金融巨头实际的腾挪空间很小,目前双方签订的所谓一些合作协议,并无实际意义,至多是在未来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做出铺垫,就算个别券商表现积极,也只能称为剃头挑子一头热,中外券商合作的进一步升级需要政策面的松动。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吴寿康分析说,中外券商合作的步调短期内尚无加快的迹象,因为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这与中国整个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必须保持一致。目前中外券商合作的实际意义在于,在合作中,双方做出的探讨有可能比已经做到的更为深入。
券商合作升级不仅需要政策面的松动
还需要双方在控股权上达成默契
看来,国外券商对中国证券市场垂涎已久,但却远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迫不及待。证券界人士向威达先生的分析,个中理由可能有二:一是国内证券业开放的程度距离国外金融机构的期望较远,后者虽然垂涎国内证券市场,仍不愿冒险在具体的政策未见明朗时做出较大动作,据向威达本人了解,有些国外券商对此种层面的合作的热情的确不高,他判断,国外金融巨头正在等待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
向威达认为:目前毕竟还不允许外资直接进入资本市场,就实现短期利益而言,国际券商并不十分迫切。合作的三个层次:一是,人员培训、交流、技术层面的合作,进一步则是开发业务或金融创新方面的合作,最后才是以资本为纽带的股权合作,目前的中外券商合作大多仅仅停留在第一个层面,更多是从战略上考虑。
汉唐证券副总宋建生对记者说,国内其他券商走过的合作历程,汉唐证券几乎都已经经历过了,目前的问题集中在股权上,外方提出,要求各大股东承诺,三年之后,外资控股的比例达到49%,这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证券领域的承诺,但如果达到这一比例,一般情况下,则意味着中方已经将控股权拱手相让,这显然会涉及到未来合营公司的高层人士变动。
汉唐证券遇到的问题颇有共性,对此也有业内人士颇为开通。“现在面临的是如何共同把蛋糕做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券商高管人员谈及他对股权和公司管理架构的看法时显然十分开通,他说,国内的券商在中外合作方面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合资之路是为了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新的投资银行品牌,共同把蛋糕做大,国内券商即便做些让步,将来所得利益不见得比死守控股权底限时少。
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员对记者说,这其实是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之争。相比之下,基金业的合作显然要顺利得多。据华安基金内部人员透露,自从与JP摩根签定合作协议以来,合作小组的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未来公司的一些规章制度正在建立过程中,而公司的正式成立只等有关部门的一纸批文。据悉,大成基金最近很有可能在本周末,或者下周公布此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
其实中外国券商较深层次的合作早已经开始,而且经历还算愉快,近年来,作为主承销和联合承销商,在中石油、联通、中石化等高达几十亿美元的大型投行项目上,高盛、摩根斯坦利的身影已经频频闪现。此间,中金、中银等大券商自然也在合作中获益匪浅。
这还不是中外券商合作的全部动力,中央财经大学贺强分析:学习国际券商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先进金融技术,拓宽业务领域,取得领先一步的优势,是推动国内券商对外合作的主要动力,而国际券商的胃口似乎要大得多,“他们当然最终期望进入从投行到研发乃自营的左右领域。”
长江证券董事长明云成曾较为直接地阐述了这种合作的动力:长江证券在A股承销方面积累了一定资源,百富勤在帮助国内企业境外上市方面的丰富经验更弥足珍贵,合资成立的投资银行,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新的投资银行品牌。法国巴黎银行代表赵卷临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市场上一股庞大的经济力量,其证券市场正朝着日益规范的方面发展,这为未来的合营投资银行提供了无限商机。
外企上市又见绿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进程已经不可逆转,虽未见明确的时间表,但实际上留给双方的时间远没有充裕到可以停下来观望。国内券商需要资本和技术,国外金融巨头相中的是市场,也许不用去争做中外合资第一单,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基于较长时期的合作才可能深入下去。(
|
2002年4月9日09:38 |
内容相关文章 |
|
作者相关文章 |
|
|
|
市场直击 |
|
搜狐热门股 |
|
机构看盘 |
|
论坛精品 |
|
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