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成了百姓最津津乐道的一个热门词汇。展望前景,虽然所有的人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坚信不移,但是在实现小康的道路问题上理论界则各有说辞:有提出农业产业化的;有主张农村城镇化的;有强调进一步加大西部开发的;有呼吁加快第三产业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化”都不可缺少,但我认为工业化道路更加基本和重要。首先,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不走这条路,难过那座桥。如果我国还有8亿多农民,并以第一产业很低的劳动生产率来维持其生存,我们究竟靠什么发展?发展经济学家钱德勒说过:“发展中国家渴望工业化,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与发展紧密相连无法摆脱的,而且历史地看,工业化是发展的惟一途径。”配第———克拉克定律所揭示的劳动力转移梯度和顺序也表明,随着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所释放出来的劳动力首先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会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农业产业化也好,农村城镇化也罢,其实都是工业化的表现或结果。这些都得靠发展工业才能解决。农业要靠工业来武装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化。农村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进城以后干什么?总不能互相蒸包子,煮馄饨;然后你吃我的包子,我喝你的馄饨吧。发展工业是吸纳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基本规律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即以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力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完全能够满足全体国民的物质消费需求为前提。随着农业和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会形成对于第三产业各种层次服务的需求,一方面又分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要素供给。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次,工业是中国经济“起飞”的引擎。我对9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的投资和产出增长做过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工业的边际资本效率比第三产业要高得多。从1990年到2001年,工业投资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为9.86%,产出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为12.76%,各年平均的资本边际效率为2.73;同期第三产业投资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为22.79%,产出增长率的算术平均值为8.36%,各年平均的资本边际效率只有0.44。也就是说,工业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来产出增长2.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带来0.44个百分点的增长。工业投资的资本边际效率是第三产业的6倍之多。以2001年为例,我国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7.8%,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69.9%;实际的产出比重为第二产业占GDP的50.9%,第三产业仅占33.2%。可以说90年代以来中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工业的发展,1991年到2001年工业在GDP中的比重由37.4%提高到44.3%,上升了7个百分点;同期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由33.4%下降到33.2%,基本持平。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工业比重的提高上,正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这10多年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保持这样的势头,再过20年我国完全能够实现工业化的历史目标,小康社会也就瓜熟蒂落了。 第三,我国的工业化可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整体推进小康社会的目标。现今,我们的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2662亿美元,其中工业制成品由1980年的不足50%上升到2001年的90%。我们的外汇储备也达到2000多亿美元。这么多外汇怎么来的?主要是大量物美价廉的工业品出口换来的。做加工是我们的比较优势,有什么不好吗?在全世界经济都不景气的时候,中国一枝独秀,外商纷纷来华投资,看中的就是咱的加工优势。应该说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工业化不大会受到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其他社会服务的瓶颈制约。咱要把这种比较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就应该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趁着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尽快把工业化完成了,也就基本实现了小康的目标。 至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我向来就不担心。只要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会产生对第三产业各种服务的需求,市场需求的作用会相当有力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紧紧把握工业化这个中心环节,用工业化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第一产业的升级,应该说是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最佳路径选择。(适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