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只是在金庸的笔下才变得生动起来,无数理性的成年人习惯了金庸的“成人童话”,开始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置于“江湖”之中,扬名立万自然成了“江湖中人”的光荣与梦想。 一次在火车上,我碰到一个自称为网上“大侠”的人。当他得知我也是网虫时,就神气地报出他的网名,我的反应显然让他失望,在厚厚的眼镜片后,他那因长期睡眠不足而发暗的眼神显示了对我的蔑视。他告诉我,他是XX网站里XX论坛中“XX天地”的版主,在“江湖”上是“大大的有名”。他发过N多个贴子,不少有着上万的点击率,他的QQ上有N多个好友,多半都是MM。更让他自豪的是,他已经与很多网友见过面了,他得到了无比的荣耀,就像刘德华刚开过演唱会。他丝毫不在乎周围的旅客投射过来的那种莫名其妙的目光,给我教了不少“发贴秘笈”和泡MM的“宝典”。后来,我经不住好奇,登录到那个论坛,原来里边的内容和我所学的专业倒是很有关系,令人失望的是,从专业的眼光看,那里简直就是垃圾,一些基本的专业常识被他们炒作成“酷贴”,还放到“精华区”里现眼。而那几个“大侠”的贴子也不经细看,到处露马脚。 我有一个曾作过记者的朋友,采访过不少名人,言谈之间他把谁都不放在眼里,似乎自己也已跻身名流们的“江湖”了。直到他离开了这个职业,他才明白,自己什么也不是,甚至称不上一个合格的记者。他说,他虽与那些社会名流握手拍照、同吃同喝,但这说明不了什么,就像一个商场营业员给一位名人挑选了一双鞋子一样,没必要到处去夸口“我和XX说过话”。当然,他至今还在拿着那些他与名人们的合影到处混吃混喝,之所以能够得逞,就是因为总有人对他说的那个“江湖”抱有神秘幻想。 当个体的人找不到自己时,“江湖”似乎可以给人以安慰,它可以弥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和无助。当金庸与几个“网络少侠”汇聚西子湖畔“论剑”时,那场面不无滑稽:几个开办公司没几年、还在发愁如何赢利的年轻人滔滔不绝地谈着自己的“经验”。在他们眼里,“网络”这个江湖就是他们的天下,他们有着像“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那样的名望。然而,市场似乎不遵守这样的“江湖大义”,而是更符合亚当·斯密这个西方“教主”的规则。短短两年里,掌门人下课、“门派”灭亡的事情在他们之间频频发生。或许,这也是金庸老前辈始料不及的吧。 拳石盆水之间,人也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江湖”,但却不能永远活在其中,在那方“江湖”里,人是更容易迷失的。当反病毒领域的后来者金山公司将其新产品价格骤降七成的时候,市场霸主江民和瑞星的第一反应却是:它在“造反”、在搅局。然而,在批评了金山这一“对行业不利”的行为后,还是不得不跟着降价。实际上,谁都知道,这个行业开始兴旺也不过几个 年头,真正的霸主也许还没有到来。陶醉在现有的成就之中而自以为是,当挑战来临时就会惊慌失措。这一点在金庸笔下早已有了暗示。 欧阳锋为什么会发疯?就是因为他太在乎自己的“江湖”地位、太看重“第一”这个称谓,而当他听说有个名叫欧阳锋的人比他还厉害时,他的恐惧就无法自已。同样,当杨过、小龙女走下华山准备隐居时,众大侠们看到一个普通挑水的和尚觉远竟然身负绝世武功,又听说还有一本闻所未闻的“九阳真经”,此时,其震惊、恐惧、自卑的情感可想而知。 天外有天,哪有什么真正的“江湖”!
|